首页 > 金融 > 正文

业绩下滑、高管出走、监管部门频繁点名、消费者反复投诉,新华保险身陷内忧外患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3-16 10:06:48
听新闻

一则关于保险代理人一年流失250万人的消息,在金融理财圈刷屏。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大批理财险类产品,更是因为收益率等触碰监管红线,而相继被责令下架。各大头部保险公司企业也不得不应声响应,“去粗取精”,在砍掉一些受益惊人的畸形产品的同时,也让更多理性、实际的保险产品得以推而广之。

保险行业面临着大洗牌,也可以通过险企高管更替窥见一斑。据财联社的一则深度报道称,6大上市险企陷入人事调整潮,旗下29家公司高管变阵,11位董事长25位总经理履新。其中,四年三度换帅,两年更换两任董事长的新华保险,也赫然在列。

种种迹象表明,保险行业,正在由过去供应端的狂热、膨胀之势回归至需求端的理性与平和。而行业监管政策的趋严,也意味着保险业进入了肃清乱象、被动整顿的关键时期。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徐志斌不再兼任新华保险董事长一职前,新华保险的处境,可谓水深火热。一面是经营业绩下滑、市场规模承压。另一面则是资本市场失意,股价持续下跌。因此,身处寿险行业转型的阵痛期,新华保险的新任领导者能否带领公司突围,也成为了业界的关注焦点。

从业人员大逃离,保险行业释放危机信号

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年底,在册的拥有执业登记的代理制保险销售人员为842.8万人,而到了2021年12月底,这个数字骤减至590.7万。这也意味着,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有250万保险代理人出现了大逃离。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离职大潮?或许可以从我国的保险代理人模式窥探一二。

据了解,自1992年我国引入保险代理人模式以来,保险代理人便可以受到保险公司的委托与授权,通过各种渠道销售保险类产品,一般是由数十、数百人组成的保险经纪公司团队协作,从销售保险产品中获取佣金。

业绩下滑、高管出走、监管部门频繁点名、消费者反复投诉,新华保险身陷内忧外患

而正是因为保险产品的研发权、销售权,掌握在国内头部保险公司的手里,所以从业人员只需要获取相关资质,就可以入行从业,从而导致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数量激增。然而,层级管理、层层抽成分钱的模式,导致很多基层的保险代理人质疑其代理制度的公平性,甚至因为一些公司的0底薪制度,让其生活难以为继、入不敷出,因此不得不选择换行、转型。

与此同时,以泰康人寿、慧择保险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也让传统的保险服务模式、保险产品正在受到互联网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冲击。因此,保险代理人转行加入互联网保险公司,成为私营企业的理财规划师,而不再在保险代理人之列。

另外,随着监管部门放宽对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的相关政策,也给了更多保险代理人独立创业的机会。尤为重要的是,独代模式还打破了金字塔式的佣金提成,代理人自主扩展业务,可以获得更高比例的佣金收入,增加了大家的动力。

半年多过去,保险代理人员的出走人数依然在增加,据统计,上半年代理制销售人员就减少了69万人。国内五大上市险企——人寿、人保、平安、新华、太保的代理人数量,减少了近50万人。为此,新华保险也推出了“优计划”,针对优增新人建立长达3年的职业成长规划。

不过,随着草根、粗放被淘汰,高标、绩优的代理人却在不断增加。新华保险的新人培养计划如何落地,并转化为个人人均产值,依然要打一个问号。

毕竟,保险行业在我国发展近20年,已经给市场造成了从业门槛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的刻板印象。有数据印证,行业整体风向也正在波及新华保险。例如,截至2022年6月末,新华保险个人代理人规模为31.8万人,同比下滑27.9%;而月均合格人力为6.1万人,同比下降41.9%。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早年从业门槛低,险企保险代理人不够专业、保险产品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频频被坑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而即便如今行业已经开始规范化,但是过去留下的“后遗症”,恐怕也并非是新华保险靠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

新业务承压、净利润下滑超五成

2022年,寿险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代理人数量的急剧下降,让其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加上其因新业务价值及价值率双降,新业务的发展严重承压。

据新华保险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新华保险归母净利润51.87亿元,同比下降50.8%;营收1247.95亿元,同比下滑5.51%。而相比A股五大上市保险公司15%的整体降幅,其净利润下滑速度,也远高于同一梯队的其它险企。

业绩下滑、高管出走、监管部门频繁点名、消费者反复投诉,新华保险身陷内忧外患

与业绩滑坡相对应的是,其在资本市场也正在被投资者“抛弃”。在股价方面,截至2022年10月14日收盘,其A股报收于14.54元/股,年初至今均超过2位数下滑。

新华保险的股价大幅波动,不仅与资本市场投资者普遍信心不足有关,更与重要股东减持套现关系密切。

据了解,新华保险发布公告称,复星国际近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2615.95万股H股股份,约占新华保险总股份的0.8386%。而按照此前复星国际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新华保险的股份,本次减持后,复星国际也不再是新华保险持股5%以上的股东。

虽然不排除复星国际套现减持,有其公司自身发展的原因,但是这也给新华保险提了一个醒,如何保持自身竞争力,让股东与散户都跟着走,或许是新华保险新任高管需要直面的。

高层“动荡”频繁被点名,暗藏危机

据了解,新华保险前任董事长为中央汇金副总经理徐志斌兼任,由新华保险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接任。而在此之前,新华保险已陷入了业绩滑坡的泥沼。与此同时,新华保险的高管更迭,也成了家常便饭。例如,2019年8月当选董事长的刘浩凌,于2021年1月辞职。

只是,其在任期间,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分别为2019年的1381.31亿元、2020年的1595.1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0%、15.5%。但是对应的净利润增速却出现了明显下滑。

数据显示,2019年新华保险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45.5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3.8%。而时至2020年,新华保险的总投资收益率5.5%,同比仅提升0.6个百分点;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2.94亿元,同比下降1.8%。

业绩下滑、高管出走、监管部门频繁点名、消费者反复投诉,新华保险身陷内忧外患

由此可见,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也出现在了新华保险多年的财务报表里。而在其营收增长不容乐观、利润增速出现颓势之时,其高层管理人事调整,也变得更为频繁。

例如,早在7月份,在新华保险工作22年的副总裁李源辞职,赴天安人寿任总经理。要知道,李源是个险渠道的副总裁,其离职对于新华保险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据了解,新华保险的新任董事长李全有着鲜明的投资经历,或许能为新华保险进行业务转型、扭转颓势带来一些新希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高管频繁更替外,李全及接任总裁位置的张泓,均为60年代生人,即将临近退休年龄。因此也不免让人担心,他们是否能赶在退休之前,为新华保险“发光发热”,让新华保险走出当前的困局。

而倘若局面依旧,恐怕新华保险依然难以停止高层管理人员动荡不安的局面,而由此给新华保险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不言而喻。

在人事频繁变动之外,新华保险频繁被监管部门点名,遭到消费者投诉,也是不可忽视的隐忧。例如,保险监管部门通报了一批有问题的人身保险产品,新华人寿等28家保险企业被监管点名,其中包括产品设计问题、产品条款表述问题、产品费率厘定问题、以及其他问题。

据通报称,新华保险等公司的一些产品设计上,条款约定合同生效日前未经医生诊断和治疗的症状属于既往症,缺乏客观判定依据,易引发理赔纠纷。

与此同时,新华保险在消费者端,也经常成为投诉重灾区。例如,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在吉林市发布的2021年保险消费投诉中,新华人寿5项投诉量位居榜首。

由此可见,如果说业绩不佳、高管频繁换人是新华保险发展的内忧,那么其面临的外部监管与市场投诉,便是其不可忽视的外患。而在内忧外患之下,新华保险的发展也暗藏危机。

结语

在保险行业受到疫情、监管政策、人才流失等的影响下,新华保险暴露出的危机,像是行业的一个缩影。只是,新华保险与其它险企所遭遇的挑战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正是因为新华保险陷入了业绩下滑、高管走出的颓势中,新华保险也在资本市场进入了长期的低潮期。而在保险行业洗牌之际,新华保险被监管部门频繁点名、消费者反复投诉,也导致其面临的潜在危机,有一触即发之势。希望在新任高层管理走马上任后,新华保险会打开新局面。

来源:于见专栏的财富号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