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福建三盛集团以高息向员工“借款”逾期不还,难道是高收益陷阱?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12-22 15:00:23
  看到公司在推“年化利率8%-18%”的固定收益产品,小谢借钱下了手,2020年跟公司签了一份高固定收益《借款合同》。但到了2021年还款期,本应分4次还清,三盛只还了1次(六月份)。

小谢刚毕业就加入了福建三盛集团,拿的月薪属于行业正常水平,所以为了多赚点快钱,看到公司在推“年化利率8%-18%”的固定收益产品,非常感兴趣。

最后小谢借钱下了手,2020年跟公司签了一份高固定收益《借款合同》。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到了2021年还款期,本应分4次还清,三盛只还了1次(六月份)。

“9月和12月的借款至今未还,甚至集团员工11月的工资都没给,公司还不停在裁员。”

小谢很怕,没了投资收益,要工作几年才还得起借来的钱,而且现在工作还拿不到钱,在上海这种地方,该怎么生活?

据记者了解,现在三盛集团里,不少人都有相似处境。

高收益陷阱?

三盛集团员工借款未兑付

记者获悉了一份《借款合同》,这是一份约定高固定收益的合同,和一些“公司理财产品”相似,只是写明了“因乙方经营需要,向甲方进行借款。”

福建三盛集团以高息向员工“借款”逾期不还,难道是高收益陷阱?

乙方为“福建三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林荣滨。

《借款合同》显示,借款期限不满3个月的,年化利率为8%;3-6个月(不含)为9%,6-9个月(不含)为12%,9-12个月(不含)为15%,满12个月的为18%。

合同规定的“固定付款日”为2021年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和2022年3月31日。

福建三盛集团以高息向员工“借款”逾期不还,难道是高收益陷阱?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郭韧律师表示,这份《借款合同》是否涉及到集资,会不会被定性为集资,还要看具体情况。

但据知情人爆料,福建三盛目前只兑付了6月的款项,(绝大部分员工)其后的款项至今未兑付。

“这份约定固定收益的借款,面向员工,部分老员工甚至掏了几百万,有的把家里存款都拿出来了,有的还从亲朋好友借了钱。”

知情人称,原本规定的是,员工可以选择退款,但现在是既不付息、也不退款;原本许诺1-4级员工先退,后又说离职员工先退,现在不给说法也没有退款。

据了解,目前,三盛在鼓励员工采用“以房抵款”的方式兑付,房屋打了85折左右。

三盛提出抵房方案

两个风险劝退部分员工

记者从多个信源获悉,福建三盛对借款逾期的兑付方案为实物兑付。

具体为:

员工理财金额足够抵扣公司房源的,可以去营销部抵扣房子进行登记;

金额不足的,可以将理财产品份额转让给同事,让他们去操作抵房;

公司也允许员工将份额拼在一起,按照“按份共有”的方法去抵房。

不过,该兑付方案的形式为口头传达而非内部发文。

知情人士称,同意抵房的人,《借款合同》会转成“抵房协议”和“草签合同”。但这种操作有两个风险——

风险一:预售监管资金挪用、拿不到钱

知情人士透露,抵房协议中明确,“等营销部把房子正常转卖出去,接盘的客户首付款和按揭款转进监管账户之后,公司再想办法盘出来给员工。”但公司并未承诺将资金盘出来兑付给员工的具体时限。

“我们向公司和相关领导询问了很多次,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点的解答,却没有任何回应和保障。”知情人称。

记者向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咨询到,如果是期房,上述操作的确可能涉及到预售监管资金挪用问题,是违法的。

风险二:价格过低、无法网签和过户

房子85折的价格,存在一定风险。

王玉臣律师表示,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商品房应当以备案价格为准,即以备案价进行销售。如果远低于备案价格,则涉嫌违法,可能会被当地主管部门叫停。

也就是说,如果当地住建部门不认可房源的上述操作,或者房子没能正常交易,就可能无法过户和网签。

欠薪裁员风波

三盛频繁变现回款

据知情人爆料,目前福建三盛内部,85%员工已经同意了公司提供的85折抵房方案。

“毕竟要保住工作嘛。还有15%的人不同意抵房,不少是已经被裁员、辞退的,不怕丢工作,但怕拿不回钱。”

其透露,福建三盛现在基本上每个月都有裁员,不只是人力资源部给指标,各个部门负责人被要求“自己解决自己部门的裁员指标”。

“集团员工11月的工资,公司也还没给,年终奖大家不敢想。”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大家都知道现在行情不好,公司比较难,但至少要能沟通、要给回应吧。

据记者了解,近期三盛集团出售资产和融资操作频繁,正在积极变现回款。

例如,10月15日三盛4.17亿元出售福州盛欣给上海雍碧;11月16日三盛抛售哈尔滨利福商厦和嘉标商厦,回笼资金6.21亿元;同时三盛还进行了多笔高息融资,利率超12%。

那么三盛集团的资金情况如何、员工借款合同真实几何,凤凰网风财讯早前已向三盛集团总部致信。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应知情人要求,文内均为匿名处理(来源:凤凰网 陈文莉)

[ 责任编辑:林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