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没结束,十年以内再也不要找各种理由想‘开禁’了。”4月2日,在谈到长江禁渔十年是否有必要时,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做出如上回应。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表示,全面禁渔以来,长江鱼类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态势,禁渔效果初步显现。但是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水平仍然比较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仍然处于“较差”等级。
马有祥表示,长江渔业资源水平仍然比较低。禁渔后“四大家鱼”的卵苗资源量是禁渔前的4.5倍,这是从这三年效果来讲。但仅占历史最好水平的30.5%,也就是说仅恢复了30.5%。总的鱼类资源量比禁渔前上升了25.6%,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仅占历史最高资源量的36.8%,有成绩,但是和最好的差距还非常大。
“长江流域是一个‘江河湖海’连通的超大型生态系统,采取禁捕措施后,一些生育周期短、繁殖快的低营养级鱼类资源首先恢复,通过食物链为较高营养级的鱼类、鸟类提供食物,就是咱们经常讲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此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不断优化,达到新的平衡。”马有祥表示。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年龄一般是3-5年,禁渔10年可以有两到三个世代的休养生息,从而基本形成长江水生生物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良好循环。
从有关的实践来看,鱼类资源恢复也是个长期的过程。据专家对国内外无捕捞压力水域的鱼类资源和多样性演变规律的研究,国内像青海湖已经禁渔了23年,但是鱼类资源恢复还是比较缓慢,目前仍在全面禁渔。从国外来看,欧洲莱茵河鲑鱼1950年几乎全流域绝迹,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保护,资源虽有所增长,但是与历史峰值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长江十年禁渔期满后,仍然需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采取与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和保护需求相适应的保护措施。”马有祥解释说,“一些鱼类因为特殊的水文条件吸引,或者洄游、索饵、繁殖等习性,在某些特定时间、特定水域聚集,给我们的感觉,视觉上好像是鱼多了,这属于正常现象。原来禁渔前也有类似的情况,并不是现在禁渔才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它是正常情况。”
(来源:海报新闻 记者/姜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