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 正文

超1400万人正承受“极端通勤”之痛,还有“解药”吗?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8-22 10:42:18
听新闻

  辗转于共享单车、公交、地铁与人行道间,通勤记录着城市青年群体的奋斗足迹。

  8月18日,《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发布,显示过去一年里,在全国45个轨道运行城市中,仅50%通勤人口可以实现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该指标连续3年同比下降,全国仍有超过1400万人口承受极端通勤。

  怎么算极端通勤?

  极端通勤是指单程时间超过60分钟的通勤,是“大城市病”衡量判定的一个概念。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主要城市中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有7个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增加,合肥、南宁、乌鲁木齐的极端通勤人口比重连续3年增加。其中,北京极端通勤人口比重28%,平均通勤距离11.7公里,仍是通勤耗时和距离最长的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职场新人平均通勤距离普遍更长。有10%的职场新人为了更低居住成本或更好工作机会,选择承受长距离通勤,单程通勤距离超25公里。

  高铁跨省上班并不罕见

  通勤的痛苦,相信绝大多数打工人都深有体会。

  前段时间,上海一女生每天通勤4小时坐10趟地铁的新闻冲上热搜第一。她每天最晚7点半起床,8点出家门,搭乘5趟地铁才能到达公司。晚上9点多回到家,身心俱疲,什么都不想干。

  在现实中,这样每天“极端通勤”的人,并不在少数,甚至有不少人还会乘坐高铁跨省上班。

  2021年,天津90后姑娘把自己通勤的Vlog发到网上,引起网友共鸣。每周她要从天津乘坐高铁到济南上班,早上5点多起床,300多公里,通勤4个多小时,她就这样在双城间奔波了七年。

  90后女孩斌斌也是如此,她在昆山买房,在上海工作,每天上下班都需要坐高铁转地铁,一趟耗时50分钟,交通费用一个月在1000元左右。不过,她已经很满意了,因为这样的价格在上海应该租不到像样的房子。

  长距离通勤不仅耗费体力,也会带来诸多不便。刚刚搬家的小齐直言,通勤最尴尬的事情就是想上厕所,有时候半路下车找厕所的狼狈感会让自己委屈到想哭。

  在这个“加班盛行”的时代,通勤时长越高,就意味着个人可支配的时间更少。很多人表示,“睁开眼便通勤工作,回到家已是晚上,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极端通勤可能造成肥胖、抑郁

  “极端通勤”带走的不仅是时间,更有可能造成影响身体或心理健康。

  英国医疗保险公司曾委托剑桥大学等机构,做了一项涉及3.4万人的研究,以探讨通勤时长对上班族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

  调查发现,单程通勤时间超30分钟,可对员工健康和工作效率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程通勤超60分钟,患抑郁症的风险则会增加33%,肥胖的可能性也会提升21%。这表明,通勤时间对于个人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

  不仅如此,如今年轻人“躺平”和“内卷”,生育率“降低”等等大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都与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极端通勤愈发严重,如何解

  不断刷新的通勤时长,让很多年轻人表示“见怪不怪”,极端通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要从根源上解决极端通勤问题,改善城市交通是最核心的办法。对此,全国多地陆续推出通勤提升专项行动。

2013年,济南推出首条通勤定制公交,目前已开行高峰专线、通勤快线、定制公交等数百条,在北方城市中首次实现零时公交网,在全国首创零时公交网节点无缝衔接,大大提高通勤效率。  

2020年,长沙推出全国首条智慧公交,实时传送车辆定位、行驶速度等数据,约24.7%的乘客改变出行方式,通勤时长减半。

  2021年,苏州市要求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TOD综合开发“齐步走”,统筹规划、土地、指标等资源,引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2021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站城一体化理念推进城市框架拉开,推动多中心、多组团发展。

  2022年,上海明确未来十年,中心城区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极端通勤人口比例进一步降低。

  2022年,北京开行“定制快巴”通勤班车,围绕服务通勤打造品质慢行交通系统。2023年,北京重点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不过,要想改变交通现状,还需要很长时间。“极端通勤”的缓解,还需要更多人性化的举措,其中“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制”呼声最高。

  一项全球调查显示,2021年到2022年期间,居家办公每周为每位员工节省了大约2小时的通勤时间。数据显示,2020年2月以来,我国有近2亿人开启了远程办公模式,让远程办公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

  市场调查显示,国内有过半数以上的白领工作者钟情于“弹性工作制”,此前,浙江、江西、兰州等地率先推行一周4.5天的弹性工作制度,也让此项制度的普及有了更多可能性。

  通勤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城市发展,甚至国计民生。打通“职”与“住”的距离,还需要久久为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实现“幸福通勤”。

  (来源:海报新闻)


[ 责任编辑:金德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