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 正文

四川泸定地震后72小时:数万人在大渡河两岸展开的紧急救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9-09 09:27:44
  ​四川泸定6.8级地震,牵动无数国人的心。

四川泸定6.8级地震,牵动无数国人的心。各方紧急驰援,搜救从未停止。与时间赛跑,在绝壁开路,用身体搭桥……回望地震后的72小时,无数感人瞬间让人动容。守望相助,泸定定安!房子轰隆隆响,门窗剧烈晃动,正陪着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吃午饭的杨全珍意识到,“地震了”!

感受到房屋晃动的同时,杨全珍和幼儿园的老师们,迅速组织孩子们撤离到海耳村广场上。“因为平时也在演练,(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就顺利撤到了安全地带,然后赶紧清点人数。”

今年54岁的杨全珍,是石棉县新民乡海耳村育蕾幼儿园的园长。通讯恢复后,杨全珍第一时间在微信群给家长们报平安。此时的她才知道,刚刚的震动和响声,来自于6.8级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此次地震震中在甘孜州泸定县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内,位于大渡河西岸。

除了景区周边的得妥镇、磨西镇、燕子沟镇等周边乡镇灾情较重,地处大渡河下游位置、距离海螺沟数十公里远的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王岗坪乡、草科乡等区域也有较重灾情。因部分村庄通信中断,一度成为“孤岛”,散落在大渡河两岸。

四川泸定地震后72小时:数万人在大渡河两岸展开的紧急救援

席地而卧的救援人员

由于道路中断,一些家长无法及时赶来把孩子接走。杨全珍就和幼儿园的四个老师一起,在村里的广场上陪着这些孩子,“给孩子们讲故事,安抚他们。”

同一时间,海耳村的村民们也自发组织起来自救。“村里人自发组织起来搭建灶台,出面、出油、出调料。”海耳村党支部书记王月霞说,地震发生后,有的村民组织疏散群众,有的村民搭建灶台,也有的村民拿出自家的锅碗瓢盆和蔬菜食物开始准备震后的第一餐,同时还有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给村里捐赠了矿泉水、方便面和大米。

在各方救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9月5日晚上,海耳村安置点搭建起48顶帐篷,每顶帐篷能够安置8-10名受灾群众,老人和小孩优先入住。

四川泸定地震后72小时:数万人在大渡河两岸展开的紧急救援

海耳村安置点

“给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们最先安排了帐篷。”杨全珍说,到了5日晚上,大部分孩子被家长接走,但仍有20个孩子由于道路中断回不了家。

深夜,帐篷内的安置人员渐入梦乡,孩子们也沉沉睡去,杨全珍仍然不敢睡觉。“害怕他们没有盖好被子,感冒了,对不起家长。”

杨全珍尚在读大学的儿子也没顾得上睡觉,还未返校的他,在村里当起了志愿者,帮忙搭帐篷、运物资。“四面八方的人来支援我们,我作为一个大学生为什么不自己扛起来?”

四川泸定地震后72小时:数万人在大渡河两岸展开的紧急救援

海耳村安置点正在准备午饭的村民

震后第一夜,同样彻夜未眠的,还有驰援石棉的攀枝花市森林消防支队、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的救援人员。连接石棉县与泸定县的211省道受损严重,多处阻塞,地处大渡河谷的石棉县王岗坪乡、草科乡也成为了“孤岛”。

村落沿江而建,救援也沿江开展。从海耳村沿着大渡河溯流而上不到十公里就是王岗坪乡,9月5日深夜开始,救援人员从位于海耳村的新民乡码头出发,乘坐橡皮艇“强渡”大渡河,之后以步行方式向这些“孤岛”挺进。

从新民乡码头到位于王岗坪乡挖角村临时码头的这段水路,侯正超已经走了不知多少次。侯正超是四川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一中队队长助理,他跟随队伍在震后第一时间抵达此次地震的震中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在完成磨西镇的救援任务后,又马不停蹄转至石棉县参与救援。

四川泸定地震后72小时:数万人在大渡河两岸展开的紧急救援

救援人员步行进入受灾村庄

“这段水路大概需要20分钟,之后上岸乘车到下一个码头继续乘船,然后再上岸徒步进去。”由于救援人员在前方发现被困人员,大量的救援人员需要立即增援过去。“救援人员几乎没有休息,只是在等待乘船的时候调整了一下。”

橡皮艇到达挖角村临时码头后,多位在码头的村民立即帮忙固定橡皮艇,帮助救援人员上岸,他们全都是自发前来帮忙的挖角村和附近村子的村民。而在岸边,等候了多辆各式各样的车子,有摩托车、面包车和小轿车等。

其中一辆小轿车的司机姜先生告诉记者,他是王岗坪乡新桥村的村民,从地震发生后,就在岸边当志愿者,主要负责把救援人员载到下一个码头,然后再把撤下来的救援人员载回来。从9月5日下午一点多开始,每天早晨七点到晚上十点,这条路他要往返数十次。

“你们外地人都来帮忙了,我们本地人不上怎么行呢?”虽然家里的房子也因为地震造成了损坏,但是姜先生根本无暇顾及,甚至连和家人见面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因为他的老婆孩子也当起了志愿者。

“我们都是各忙各的,刚刚在岸边踩在水里拉船的那个就是我娃,我老婆在村里的安置点帮忙做饭。”在前往下一个码头的途中,姜先生不停地向来往的车辆打着招呼,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自发前来当志愿者的附近村里的村民。

四川泸定地震后72小时:数万人在大渡河两岸展开的紧急救援

攀枝花市森林消防支队在王岗坪乡转移受灾群众

除了不停地对救援人员表示感谢之外,一路上,姜先生询问最多的就是,“你们吃饭了吗?没吃我先带你们去吃饭。”而这也是记者在新民乡和王岗坪乡听到最多的话语。

村民们总是格外的热情,询问穿着各式服装的救援人员,恨不得把刚做好的饭菜直接塞到他们手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他们对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人员的感谢。

在挖角村安置点,记者见到了正在做饭的姜先生的妻子邓女士,她和数十位村民围在一起正在准备晚饭,洗菜、切菜、炒菜,忙碌中仍然分工有序。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虽然余震不断,但是村民们积极自救,还临时开辟了一个坝坝厨房。这个临时厨房用的是柴火灶和大铁锅,烧的是柴。为保证一天24小时不间断供餐,30多个村民轮流当厨师,最早的一拨,早晨6点就开始准备了。

“你们来了不可能让你们吃不上热乎饭。”邓女士一边说着,一边把刚做好的盒饭塞到记者手中。“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饿了可以随时来吃。”

四川泸定地震后72小时:数万人在大渡河两岸展开的紧急救援

挖角村忙碌的村民们

一片喧闹声中,记者总能听到一个沙哑的声音在不停地指挥着,它来自于挖角村副主任余梦愿。无论是在挖角村临时码头,还是在安置点,记者总是能见到他的身影。

“全靠吼,地震发生后,疏散村民的时候,嗓子就喊哑了。”余梦愿告诉记者,从地震发生后,他就一直负责村里的应急保障和协调工作。“啥子都做,主要负责生活物品的分配,机械的调配,安排人员,每天接打几百个电话。要是物资半夜到了,要安排人搬运。还有每个区域救援人员的饭,都要安排人送到点位上。”

其实,余梦愿也是一个“90后”,他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的这两三天,他几乎没有睡过觉。因为太累了,免疫力下降,荨麻疹还复发了。“今天(9月7日)上午,刚在车里输了液。”余梦愿没有麻烦专业的医务人员,而这也是他这几天难得的可以坐下来休息的时间。

四川泸定地震后72小时:数万人在大渡河两岸展开的紧急救援

救援人员通过吊篮下到河面的皮划艇上

从挖角村经过二十分钟的车程,救援人员抵达大岗山水电站拦河大坝,这是一处特殊的“码头”,坝上有两台大吊车,救援人员通过吊车的吊篮,从大坝下到河面的橡皮艇上,然后再驶向灾区的更深处……

此时的海耳村安置点广场上,正在准备放电影;育蕾幼儿园还有两个孩子没有被家长接走,杨全珍正陪着她们看故事书;余梦愿正指挥着志愿者,给各个点位的救援人员送晚饭;姜先生还在码头上,等着把撤下来的救援人员载到下一个码头……

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9月8日8时,甘孜6.8级地震已造成82人死亡,其中甘孜州泸定县46人死亡,雅安市石棉县36人死亡,地震还造成35人失联、270余人受伤(其中危重伤4人、重伤62人)。

记者从四川省“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省市(州)县前线联合指挥部了解到,目前,灾区共设置安置点124个,集中安置2万余人,其中,甘孜州设置安置点44个、集中安置1.7万余人,雅安市设置安置点80个、集中安置0.5万余人。截至9月7日8时,累计出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公安特警、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应急安全生产、医疗救援、交通通信电力等各类救援力量10058人,分区组织搜救,逐村逐户开展拉网式排查。目前,震后“孤岛”的交通已陆续恢复,多股救援力量从陆路、水路、空中挺进灾区,展开搜救,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海报新闻)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