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正文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0-19 09:55:03
  鲁菜更像一位耄耋老者,在饮食文化的长河中几经沉浮,最终归于寂然。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说来也惭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80后山东人,在谈到鲁菜时,也只有“咸鲜”这种笼统匮乏的印象。

更别说如今的Z世代年轻人,或喜欢川湘派的辛辣刺激,或热爱西餐融合菜带来的新鲜体验。

鲁菜更像一位耄耋老者,在饮食文化的长河中几经沉浮,最终归于寂然。

这样的命运,着实不应该。

山东继承着两千多年的孔孟儒学,曾经深处三国逐鹿的漩涡中心,这样动人心魄的文化印记,为什么没有转化成同样深刻的味蕾记忆,让所有人铭记呢?

带着这些问题,指南针对话了萃华楼鲁菜大师李建国,顺着父辈先祖的故事,一层层来揭开这个答案。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从儒家思想深耕出的饮食文化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回溯山东饮食文化的起点,我们遇见了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

彼时孔子在《论语·乡党》里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提到了「八不食」的原则——:“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

放在当下来说就是——粮食放久变味了,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

再比如“不得其酱,不食”,《礼记》里提到,吃鱼要蘸卵酱,吃干肉条要配蚁酱,吃肉羹要配兔肉酱,吃鱼片要配芥子酱。

如此,从先秦时期开始,“精细”的概念就已经深入山东饮食文化的内核,孔子提出的饮食观念,也为鲁菜派系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注解。

而之所以能“选材精细,食得精致”,山东也确实有讲究的资本。

因为山东农业大省的身份。

今年的疫情让寿光再次火了一波,从4月开始,每天运往上海的蔬菜达到200吨以上。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山东寿光的蔬菜基地

每一个封控家庭的餐桌上,都能看到寿光蔬菜的身影。

在寿光,有“长茄小镇”纪台镇,有“中国胡萝卜第一镇”化龙镇;有“番茄小镇”古城街道;还有“中国香瓜第一镇”田马镇。

被坊间戏称“宇宙寿光”,不是没有道理,它是疫情下中国菜篮子的最后保障。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山东的地理位置。

在山东的版图里,黄河自西南向东北穿梭而过,一路越过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湖泊。从渤海湾延伸到黄海海岸,是长达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线。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东强大而丰饶的物产。

就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古代的山东厨子就已经学会了就地取材,研制出葱爆海参、红烧鲍鱼等扎实的硬菜。

也因为地理环境,鲁菜派系中既有擅长烹制肉类菜肴的济南菜,也有烹制海鲜驰名的胶东菜。

而继承了孔子饮食观,将儒家思想与美食结合形成的“孔府菜”,更是古代官府菜的最高水准。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来山东旅游必须要品尝鲁菜,但说起山东的特色菜,有多少人的第一反应是“煎饼卷大葱”?

那决然的一咬,配上一股冲鼻的辣,真的很能体会到山东人的豪迈。就连美食家蔡澜到山东来玩,都不忘体验一番煎饼卷大葱的痛快。

那真正的鲁菜到底是什么样的?

多年前,邀请外地的朋友来济南玩,寻觅了大众点评里评价最好的鲁菜饭馆,当葱爆海参、九转大肠、糖醋鲤鱼,一股脑地上桌吃完,朋友问这些菜有什么讲究吗?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今天重新认识鲁菜,才明白那时的浅薄。

首先鲁菜的精工细作让人叹为观止,自汉唐以来,钟鸣鼎食的贵族阶层在改善吃食质量上下了一番功夫。

“鲁菜的精髓在于细节,在于严格的选料和扎实的技艺,讲究选料精、用料猛、用工细。”——鲁菜大师李建国

就说葱爆海参,海参要选渤海湾产出的野生刺参,汤是用火腿、猪肘、老鸭、整鸡、排骨仔细熬煮而成的浓汤。

还有一味“布袋鸡”,也是这次我们在萃华楼品尝的招牌菜。先将整只鸡的骨架完整取出,在不破坏鸡身完整的情况下,使整只鸡变身为一只“布袋”,后填入丰富的馅料。这庖丁解牛般的神级操作,相当考验大厨的刀工和手法。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萃华楼的布袋鸡

类似操作的还有“糟熘鱼片”,选用上等且鲜嫩无刺的黑鱼片,其香糟是萃华楼自己吊制的,加入料酒与姜,泡好再过滤,通过高汤烹制而成,糟香味浓,老少皆宜。这道菜色泽洁白如雪,质地极软鲜嫩,汤汁透明,清香利口。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萃华楼的糟熘鱼片

其次是鲁菜的文化属性。

这里必须提到“孔府菜”,它是鲁菜烹饪的天花板。在2015年正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明清开始,诞生了一类专供官僚士大夫的官府菜。

官府菜在规格上一般不超过宫廷菜,但与民间菜又有极大差别。

孔府菜就是官府菜的一种,除了在火候调味、菜品成型等方面难度极大,它也有着极高的品鉴门槛。

以儒学的饮食观为核心,孔府菜带有浓郁的文化属性。比如名菜“诗礼银杏”,名字来源于“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品锅”,暗含着“衍圣公贵为当朝一品”的底蕴。

此外,还有麒麟玉书、带子上朝、阳关三叠、圣书香……没读过四书五经,真的会在菜名面前露怯。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鲁菜馆的辉煌到式微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属于鲁菜馆的黄金时代,曾经热烈地存在过。

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北京遍地都是山东菜馆。

清末皇族溥杰的妻子就曾在《宫廷饮食》中写道:

“本来中国(北京)的饮食没什么特色,明朝都城移到北京时,宫廷里的厨师大部来自山东,因此山东风味便从宫中、民间普及开来。”

到了清朝末年,不少讲究吃喝的八旗子弟,暗中投资饭馆,雇佣吃苦耐劳的山东人经营饭馆。

在当时,备受推崇的八家高级饭店“八大楼”中,有七家都是鲁菜馆。

宫廷御膳的头衔,使得鲁菜拥有了高贵的血统和卓越的地位,在二十世纪坐上了中华菜系的头把交椅。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1940年,八大楼之首东兴楼的二代掌柜经营不善,一些老厨师被排挤出门。他们聚团在王府井重开了一家萃华楼,意为“荟萃鲁菜精华”。李建国的父亲、鲁菜大师李长久也加入了进去。

1946年,李长久从北京回到济南,在经一纬三的商埠开了济南萃华楼,它的对面就是著名的北洋大戏院。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北洋大戏院唱完戏后,还要特地去萃华楼喝一碗香喷喷的大卤面,品尝一下李长久亲自做的八宝辣椒。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萃华楼的大卤面

辉煌的时期历历在目,也更加反衬了鲁菜馆在如今餐饮市场上的落寞。

首当其冲的是对于鲁菜传统味型的冲击。

如今国人的饮食版图早就不再局限于本土,传统的八大菜系更难以界定烹饪的边界。

对年轻人来说,粤菜、川菜、淮扬菜等南方菜系不断挑逗着北方人好奇的味蕾,麻辣风味带来的酣畅感受更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西餐菜系的出现,也挤占了更多本属于鲁菜的市场。

鲁菜讲究以汤壮鲜,选用上好食材长时间熬制。没想到坚守上千年的鲜味护城河,会被一勺味精击溃。

普通人的味蕾很难尝出高汤与味精的差别,对讲究效率的现代人来说,炖一锅工艺复杂的汤,远不如撒一把味精来得干净利落。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其次是餐饮的成本。

鲁菜注重选料和烹调,时间和金钱成本都不低,因此正宗鲁菜店的菜品价格水涨船高,等餐时间久,很难成为大众聚餐的首选。

而且鲁菜对厨师要求甚高,一名鲁菜厨师机的成长时间大约需要十年。

多方挤压之下,鲁菜馆的高端化与小众化发展看似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萃华楼的复兴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注定了我们会受到当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鲁菜馆的式微,这是真实存在的。

但扩展到鲁菜的饮食文化、烹饪方式,这种无形的传承其实是持续的。

鲁菜的选料精细,折射出为人的坚持与不妥协;其做工细致,反应出做事的用心与耐心。

比如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作为鲁菜大师李长久的儿子,李建国在家中排行第七,兄弟姐妹中只有他承继父业,走上了餐饮之路。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李建国与父亲李长久的合影

1956年全国公私合营,李长久带头将萃华楼上交国家。次年,李建国在济南出生。

1975年高中毕业后,李建国被分配到了济南动物园,在单位安排下,他进入聚丰德学习烹饪基础,师从鲁菜名家王兴兰,从那时开始,李建国发掘了自己从事餐饮行业的初心。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李建国与师父王兴兰

80年代初期,李建国学成之后回到动物园内的酒店独立做起了厨师。其后几年,李建国一直辗转于园林系统下设的饭店工作。

“真正爱上厨师这个职业,是在从业之后,我炒的菜同事说好,顾客说好,让我很有成就感。”

1994年,李建国被派往济南龙泉大酒店担任总经理,负责后厨及客房等各类事宜。工作闲暇时,他就一头扎进后厨,跟厨师们一同钻研交流。

2008年,酒店被绿地集团收购,李建国从单位内退,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济南动物园内将萃华楼重新开张。

经营十年之后,由于地建政策原因,萃华楼不得不关闭。

时值宽厚里正在吸纳济南老字号进驻,李建国便买下了这间临街单元,作为萃华楼的新驻地。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如今,李建国已经拥有了中国烹饪大师、鲁菜特极烹饪大师、全国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济南烹饪协会会长等殊荣,萃华楼的鲁菜文化也在2020年被历下区政府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说到鲁菜文化的传承,李建国也坦诚提到了鲁菜面临的困境,虽然他已经拥有了一百多个徒弟,但是与过去相比,从事餐饮业的年轻人数量大幅减少,而学习鲁菜烹饪也并非是一件能够短期见效的事。

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传承人李建国:重拾鲁菜文化自信,重现千年“舌尖上的精工细作”

将食材当做艺术品来打磨,如今谁还有这番精工细作的耐心?

对于鲁菜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厨师的努力,离不开官方的弘扬与推进,也需要消费者的重视与认可。

作为山东人,我们能清醒看到鲁菜面临的危机,也会重拾这份饮食文化自信。鲁菜可以高高在上的存在于大雅之堂,也可以大隐隐于市的簇生于烟火之中。

事实上,近来年鲁菜业界和山东省也不断为鲁菜的新生和复兴发力。鲁菜创新大赛上餐饮界与文旅部门的助力宣传,也让鲁菜这块古老的金子招牌重现光芒。

只要文脉不断,就有再续辉煌的时刻。

萃华楼酒楼

地址:黑虎泉西路45号7-205(宽厚里)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11:00-22:00

预订电话:13256721917(包间有限,需要提前预订)

(来源:公众号 指南针Media)

[ 责任编辑:于雅楠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