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在济钢授课——习近平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与国企改革政策走向
从总书记考察山东讲话认识济钢国企改革经验
济钢改革是向总书记交上“山东走在前”的改革答卷
——在济南市国资委“三中全会与国企改革”培训班的演讲(部分)
【按语】 我讲课有个习惯,提前一天去,与企业交流,知道人家的“好”。然后从国家角度对他们做的事情做个点评。到济南国资委讲课,国资委谢红兵主任、济钢的王景洲书记、孟庆钢部长等介绍情况。济钢是我国首个全面退出钢铁产能的千万吨级钢企,变“炼钢”为“造卫星”,跨度之大,相当罕见,而且连续几年经济增长30%以上,停产前,济钢年营业收入达300多亿元,钢铁业务占90%以上,产线关停当月进账仅4亿元。今年做到600个亿。我在讲课时对济钢做充分的评说。国家部委与中央媒体都对济钢做了调研。我的视角,与各家是不一样的,当然是一家之言。
现在,根据现场录音做了补充整理。充实了有关新闻报道的内容,还有与济南国资委同志交换的意见。我认为,表面上看,济钢的事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使传统产业变为新兴产业。从新鲜度看,济钢转型是当前中国传统国企转型改革最需要的经验;从深度看,是可与邯钢管理经验比肩的资源配置经验,属于经营方面的经验;从高度上看,是山东省向习近平总书记交上的“山东走在前”的改革答卷。这也是山东同志进一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讲话精神的机会。
今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召开座谈会,发布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消息。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提出了继续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要求。济南市国资委张海平主任是很有思想的人,对这次培训很重视,会前安排几位书记、处长与我交流。我印象深的是,济钢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事迹是突出的。可以这样认为,是向习近平总书记交上“山东走在前”的一份成功的改革答卷。
济钢曾有的光荣与失落
在全国发展战略中山东并列入重大发展战略的,只有一个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的战略,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在经济方面缺少更充分的机遇,山东人多少还是有失落感的。周围的河北、河南、安徽、江苏都与国家发展战略挂上钩。前些年,有济南新动能转换战略,是属于发改委层次,还不是国家层次。现在,济南在转型中出人意料的出现济钢这个典型。过去的机床二厂、重汽、浪潮,现在的城市轨道都有不错的事情,能够证明转型的成功。听说,机床二厂也很不错,今天机床二厂的总经理也来听课了,我们还不认识。这里,要说的是济钢的转型。
济钢中大门
济钢在改革开放时期是山东省,甚至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工业典型之一。始建于1958年的济钢,是新中国第一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巅峰时期钢铁年产能超过1200万吨,位居中国十大钢企行列。90年代我就写济钢的事迹。1992年10月,姜春云进政治局前,十四大前出一台电视,就是山东一家。姜春云批示“找得力的人写好本子”,找到我当总撰稿。这台电视叫“潮起东方”,十四大召开当天,就放了山东电视台拍的这部电视,是四集。里面工业最突出的是马俊才,当时用“钢人铁马”一词,后来李长顺时期,都是山东顶尖的国企人物。2015年以后去产能,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以转移产业转型的,能够生存下去,搞得好的,印象中并不多。2015年11月,党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下决心化解过剩产能,济钢“壮士断腕”。2017年6月29日,钢铁产线全面关停。停产当月,企业营收从20亿元减少到4亿元。像一棵败落的枯树,像一颗巨星落地。从那以后,一说起济钢,就有一团阴影奔过来,压在心头,就像当年的济南国棉一厂到九厂,似乎从历史上消失了。
炼钢的居然造卫星,这是多大的跨度呀
昨天晚上,与王景州书记、张新军处长、孟庆钢部长、张洪雷校长和国资委谢红兵主任、王褔民处长等交流中,听到济钢出乎意料的转变,大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味道。到今年,济钢的产值达到近600亿,跨进了中国500强。而且增长的速度,从140多亿,200多亿,400多亿,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在目前经济增长困难的情况下,济钢的蜕变很是引人注意,他们究竟靠的什么?没想到的是,济钢是以新质生产力,以空间技术而取得这样的成绩。这就更使人感到莫名的惊诧。炼钢的居然造卫星,这是多大的跨度呀,天翻地覆啊。
济钢由“有钢”到“无钢”。现在济钢仍然叫"济钢",人们太珍爱这个名头了。现在,济钢没有钢铁,靠的是空间技术。这真的是令人不可思议。空间技术的生产力发展谈何容易。他们是怎样撞上这个风口的,国有企业靠谁来投资?人才从哪里来,怎么能搞新技术,这中间的奥妙有多少,他们要突破多少难关,有一种什么样的机制,与原来的改变什么,值得用心用力研究。
过剩产能化解之后,改革与转型是唯一出路。听说,停产初期,济钢定下“两步走”目标。第一步便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存续产业”。没有主业,就把副业做成主业;不炼钢,就“修炼”延伸产业。转型后的济钢,不再生产一吨钢,延伸产业反而需要买钢。济特种汽车公司买钢,改装多型车辆,销售收入从2017年不到600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5.8亿元。 2017年,济钢集团利润总额仅有2700万元。2018年,这一数值增加至1.2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47亿元,接近关停前的50%。这段活得不容易,但是4000多名员工的心定了。后来,也就是第二步改革,坚持绿色发展,持续“腾笼换鸟”,济钢以“一出一进”实现降碳。“一出”,出清碳排放高的钢铁产能,济钢最主要的碳排放源直接清零。“一进”,引进碳排放低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围绕空天信息、高端装备及新材料制造、产业服务领域布局新业务转型后的济钢,每年碳排放量从高峰时的2000万吨降至300万吨,是转型前的1/7左右。就在第二步迈开步伐,第三步也迈开了,济钢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样本。
2023年开始,空天信息产业成为济钢主攻方向。济钢老厂区里,360米深的矿井、30多公里长的地下巷道上面,如今成为全球第一条空间行波管关键工序自动化装配试验线。怎么转型,到现场看看。
空间行波管,是卫星等空间飞行器的必备部件,相当于信号放大器。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研制自动化装配试验线,将成品率提高近一倍、成本压缩至六七成,为我国商业卫星大批量生产打下基础。从地面到空间,济钢涉足卫星产业,并最终计划直接造卫星。跨度之大,相当罕见。主业不是设计出来的,是不断寻找、探索出来的,并且要抓住重要机遇,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机遇。
这里确实有一个机遇。2019年,山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就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签署合作协议。同年,济南市瞄准时机,与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合作,共同成立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向空天信息产业迈进。在济钢,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基地已实现常态化测试;计划建设的卫星总装生产制造基地,将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遥感卫星、商用小飞机产业基地等一批空天信息产业项目即将落地……济钢的新主业,正迎来“从1到N”的腾飞。
这个“从1到N”的腾飞,来得太不容易。2023年,济钢空天销售收入近9000万元,营收占集团总营收的1.5%,投入却占到九成。这就是我们说的长久资本、耐心资本。这需要改革的勇气,需要眼光。
这也说明,一味在传统产业中寻找主业,很可能成为又一次淘汰的开始。企业要长久生存,就必须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
济钢卫星总装基地项目效果图。(资料图片)
济钢经验在于转型中资源配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济钢变“卖钢”为“买钢”,变“碳排放”为“碳消纳”,变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新时代的济钢集团向改革谋出路,靠转型促发展,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壮士断腕”的济钢,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背景下,关停传统业务、布局新兴产业,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典型性在哪里?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水平。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切入最好,就是资源配置。
近年来,在卫星总装、火箭制造、低空经济等领域,济钢先后参股孵化了13家子公司,一跃成为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链主”企业,吸引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济南。沿着“星箭一体化”路线,未来可实现“济南箭发射济南星”。这种愿景多么美好,多么鼓舞人心呀。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科技创新转向产业创新,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济钢完成了。
济钢的转变不仅在于济钢,他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资源配置成功的缩影,是山东省经济布局、资源配置获得成功的标志,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功的例证。我想起了几十年前的邯钢管理经验,是在节约成本上轰动一时,属于管理范畴。今天,济钢在经营转型中创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资源配置的模式,属于经营范畴。这种经营模式如果总结好,可能成为新时代国企标志性的品牌。
济钢发展道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三个“走在前”的要求
我在这里讲一层意思,就是当前中国传统国企运用资源配置实现转型改革的经验,这是属于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的经验。我们看总书记对山东的定位:继续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这几个方面都是大事情,而济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方面是在新旧动能转换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资源配置成功,老国企焕发新活力。“三个走在前”,济钢都有说头。满慎刚主任、张海平主任可以向省委、市委汇报,“三个走在前”,国企有济钢。
济钢经验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能开“锁”。开什么“锁”,开山东这个传统制造业大省的“锁”。我们知道,山东具有良好条件基础和巨大空间潜力,但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山东曾一度面临产业结构总体偏重、新兴产业总量偏小等问题。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要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济钢转型,就是山东转型的路子。是一把钥匙,解开山东“产业结构总体偏重、新兴产业总量偏小”的锁。
当然,钢铁产能全部退出后,济钢存续的产业“小、弱、散”,部分子分公司技术开发、市场开拓、资质拓展力度不够,市场竞争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在无钢、无主业的条件下,如何盘活存续产业“活下来”、培育新的主业“好起来”,济钢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成长起来的。这也是开锁的一道步骤。现在转型的企业几乎都有这样的问题。济钢这把钥匙是怎样打造出来的,确实要好好研究。济钢这个答卷,就是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出的题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济钢是一句句都扣得住的。
我讲这一番话,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的讲话来检视济钢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那次讲话,是站在全党的角度讲的,立意高,思路开阔,不仅是对山东而言。但是,山东得风气之先,首先要做好,要走在前。
济钢在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上用实劲,还需要挖掘
上面讲的一层意思是济钢事情做得好,路子走得对。第二层意思是济钢的改革经验需要得到总结与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东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勇争先。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上下功夫,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上用实劲。问题在于,济钢走上这条路的经验是什么?就是国企改革,转型升级配置资源,就是改革。济钢遇到了什么?在新型生产关系方面挖掘,就是扣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上下功夫,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上用实劲”。就是在改革方面挖掘。我看,现在还没有挖掘得出来。新华社的、人民日报的经验,都报道了成就,写得很好,在新型生产关系方面可能正在总结。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去总结了,我没有看到。
济钢在转型过程中,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要走很长的路,济钢构建起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牵头建设高效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打通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从科研成果转化入手切入新产业赛道,让济钢驶上空天信息产业快车道,这里有个机制创新问题。可能有些非常手段,这些手段可能有试错的过程,济钢党委是怎样做到“三个分开”“允许犯错”的,是不是有个改革创新问题,肯定有的。
不光是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问题。在转型过程中,为职工设计自主创业、内部退养、再就业等安置渠道,近2万名职工自主选择安置方式,济钢本身重新吸纳4000余人。这里也有个机制问题;依靠党组织力量和党员先锋作用,短短33天,济钢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记录,全程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未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这里也有个机制建设问题。
由中科卫星科技集团与济钢集团合作研制的卫星,发射成功投用后,济钢集团每年可获得47500景图像,用于数据处理应用服务,将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应急防灾、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有力的SAR遥感数据支持。
我只是听了一些,看到一些材料,没有到现场调研。我的朋友高海港(当过济钢的宣传部长)、程剑锋是国资委的宣传处长、王褔民是党建统战处长,还有山钢的党浅,都向我介绍过济钢转型的事情。因为忙,没来得及看。昨天,听王景洲书记说今年能过600亿,原来转型开始是300亿的,一听这个大数就使人心动。又听了那么多新质生产力的事情,就更觉得好了。几个人说起济钢来眉飞色舞,使我得到感染。
我们现在心里装着三个大盘子,就是三座“雷达”。一个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考察时“三个走在前”的要求,一个是三中全会国企在机制改革深化方面的要求,一个是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传统产业转型的要求。把这三个“雷达”扫描一下,就觉得济钢亮点频频,很耀眼呀。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可以从更高更深层次总结 然后在大范围内推广。当然,济南机床二厂也是很好的,还有轨道交通在修地铁时,形成新的产业链,昨天费书记也介绍了。这是资源配置的经验,是现在最需要的了。
(文/李锦)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