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河南和江苏调研经济运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华社消息结尾亮出,要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还有70天就到年底了,再提“经济大省挑大梁”,传递了依靠“经济大省挑大梁”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信号。
这次调研重点是加力提效实施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连日来,金融、发改、财政三个口子连续在北京开新闻发布会,实施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政策连连出台,有利于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丁薛祥在河南和江苏调研,了解经济运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情况,实是到经济大省现场督战,抓落实。
这两年,高层会议多次提到“经济大省挑大梁”。这让“经济大省”的概念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关键词。其实,“经济大省”并无统一标准,但从一些重要会议可看出端倪。2022年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随后8月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与会的共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一共六个省份。这六省2023年GDP合计占中国经济总量的44.2%,是当之无愧的“顶梁柱”和“火车头”。
沿海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加上上海、福建,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来源地,以全国1/3的经济体量,创造了40%以上的财政收入,贡献了近80%的财政净上缴额。内陆的河南、四川是国家战略腹地所在,也是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
今年,7月30日,随着青海公布上半年GDP数据,全国31省份经济半年报全部出炉。其中,13个省份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3个省份GDP增速不及各自全年预期增速。为达到全年增长目标,需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奋起直追。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强调“要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六个经济大省中,有两组省份间的对比一直颇受关注:一个是广东与江苏的争先,一个是河南与四川的排名胶着。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表现看,江苏、浙江、山东、四川高歌猛进,广东、河南则跑输大盘。
现在,粤苏之争最为人们关注,这两省也是上半年唯二站上6万亿级体量的省份。虽然广东已连续35年稳坐中国经济第一省,江苏则长期屈居第二。但今年以来,江苏GDP增速保持领先,而广东增速明显放缓,上半年仅增长3.9%。广东的增速表现,较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不仅低于全国水平,也不及本省年初制定的5%的年度目标。反观江苏,上半年5.8%的增速同时超过年度目标及全国大盘0.8个百分点。江苏跑赢广东,有希望的。江苏跑赢广东,有很多话可说。
从去年以来,最高层先后考察了广东、江苏、四川、浙江、山东。对经济大省的要求也颇多共性,背后体现的是对大局的全盘考量。最高层对经济大省的要求,都强调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强调坚守实体经济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丁薛祥调研的点多为科技企业,在江苏苏州和江阴,重点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经济大省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几乎都是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实现了较快增长。这在江苏表得尤其明显。今年上半年,江苏第二产业同比增长7.1%,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对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6.2%。与此同时,江苏在外贸方面同样表现不俗。今年1-6月,江苏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8.5%,增幅较全国高2.4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2.7%。由此可见,江苏的优秀,属于“内外兼修”。江苏在电子产业增长13.8%的同时,汽车产业和铁路船舶制造业也分别增长了12.6%和11.8%。这样的成绩也证明了,江苏对产业的“分散布局”“全面开花”,能更好地实现“多核驱动”。
在河南郑州,丁薛祥前往科技企业与保交房项目现场,要求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几年,同为经济大省的河南不甘落后。尽管为国家肩负了重要的粮食生产任务,河南布局未来高新技术产业上也不遑多让。早在2022年便把5G、千兆宽带、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作为全省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过去几年,河南对电子产业从0到1的培育,可圈可点。但产业结构单一以及随之导致的外贸结构单一的问题,也困扰着河南。
比较而言,广东、江苏更注重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未来产业;山东更注重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布局;四川突出全面落实六大优势产业,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河南布局未来高新技术,而浙江则为突出创新驱动和数字经济发展,培育龙头企业等。
全力冲刺下半年,经济大省们你追我赶、形成合力。它们越稳,中国经济的“大梁”也就越坚实,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就越有希望。
丁薛祥是国务院常务副总理,这次到河南、江苏,有督战性质。估计,还会去广东、山东、浙江、四川去的。
(文/李锦)
新质生产力与新国企
联系电话:18754114910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