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这是专门为国有企业写的新质生产力学习读本,也是我国目前正式出版的首部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学习读本。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对于国有企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起解疑释难的辅助作用。这是李锦的第33部著作,也是他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8部国企著作。
李锦
《新质生产力与新国企》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是专门为国有企业写的读本。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从国有企业角度写新质生产力的书籍。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这本书是一个完整的国企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里面引用很多国企的事情,而且有不少是作者独特的见解,说了一些新话。
本文是《新质生产力与新国企》的前言,对全书进行纲领性分析,每章写了什么,都讲清楚了。具体征订方法,文章后面有征订介绍,请读者留意。写文章的人、写书的人从这个导读中可以感受逻辑结构的意义。
——编者按
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向我们走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任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力量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学领域的新范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也是国有经济发展的新课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要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责任极其重大。本书是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学习读本,是专门为国有企业写的。
长期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关键环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由此体现出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重大主题的回应。由此延伸开来,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中,“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究竟是指什么?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在实践层面,“新质生产力”对于中国高质量发展实践以及现代新国企而言,怎样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任务、着力点、实现路径与要求,都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指出了生产力跃迁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对我国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新的国企范式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号召,提出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充分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历史大势、洞察时代风云的领导艺术,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的战略考量。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新国企建设昭示了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经济理论创新也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这本书也是对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学习读本。
本书的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阶段高质量发展方向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党建重要论述为理论支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基础,对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本质、特征进行解读,阐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与理论逻辑,探索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路径,对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景进行擘画,对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任务与要求,进行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容,提出于2023年9月,实际上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便开始不断发表重要观点,经过思想孕育、概念提出、进入决策、理论阐述、部署实施的过程,终而形成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本书围绕四个问题形成逻辑体系: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这四大问题,每一个都依据国有企业实践来回答。因此,本书也可以作为指导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读本。
任何概念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值我国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之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大国竞争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与过去大相径庭,我国国有企业自身转型升级面临难点。在此背景下,加快形成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变得日益紧迫。本书第一章在回答新质生产力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后,首先从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说起,笔者近十多年对国家重大政策的全程解读,认为“三期叠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初认识,“经济新常态”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供给侧改革”调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塑造中国未来前途的大逻辑,“双循环”是新形势下期待的经济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则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每隔两三年,党中央便要审时度势适时提出新的经济发展思路。(上面一段是作者的独家判断)值得强调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借助自身的技术垄断,不断制造各种冲突和脱钩,企图以不公平的手段拖慢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发展。可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竞争加剧以及我国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重大挑战在当下形成历史性交汇,这也为我们创造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是本书第一章回答的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体现出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全面性、发展性的性质。本书的第二章,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进行解读,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论述新质生产力的每次讲话,都讲及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新质生产力”就是新质态的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其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能级跃迁。书中,笔者不仅总结了四次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与内容,而且探讨了新的技术变迁带来的价值冲击。(这是作者的独特思维,学者从此角度论述的很少)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6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年),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蓬勃兴起。前两次工业革命让中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尴尬局面。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搭上了列车的后半节。被世界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近乎抛弃了的近现代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用短短的七十多年的时间,就将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建设成了一个较强的工业化国家,大踏步赶上了世界发展的步伐。中国的工业革命进入了新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时同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其有着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中央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创造许多骄人的成就,譬如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蛟龙潜水器探秘深海、“中国天眼”FAST巡天观测、国产大飞机C919飞向蓝天……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三样(载人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都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孵化而来。笔者判定从2013年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概念,这是中国不能输的一场革命。我们如何在这场历史浪潮中利用科技的力量再次取得飞跃,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生命力,打造创新型社会与现代化新国企。本书第三章,解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后果和影响,强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新质生产力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内在联系,列出核心问题与可能的应对措施。
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已经规划了明天的图景,且讲得明确而清晰。笔者认为这为我们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找准着力点,提供了顶层设计。本书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项内容,在第五章至第七章,回答发展新质生产力“做什么”的问题,并涉及“怎么做”,为国有企业描绘出一幅“施工图”。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途径。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下,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激活创新主体,更为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国企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对此笔者提出配置生产力的观点与思路。(这也是作者的独家分析)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体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实施体现在:一是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把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通信设备、动力电池、稀土等产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优势地位稳固住。二是积极培育建设未来产业。把握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三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
当然,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本书以连续三章的论述习近平指出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后,第八章以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为题,论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第九章回答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期的国企改革问题,这是全书中分量较重的一章。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怎么形成与发展新型的生产关系?笔者以“深化提升国企改革、造就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为题进行研究,仅仅从每节标题中就可以看出这种研究的重点,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的基本特质与作用、新质的制度供给与新质生产力、新型国有经济与深化国企改革、突出抓好国企科技体制。对习近平的论述,笔者从国有企业角度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破解难题的思路。笔者分析新质生产力创新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0-1阶段”,从无到有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10阶段”是转化创新环节;第三阶段从“10-10亿阶段”,是应用或扩展创新环节。在“0-1阶段”具有“大规模试错”的可能,企业常有“九死一生”经历,第二阶段是十有九难,但是没有致命性的风险,没有大规模试错的可能。笔者根据这些观点,对国有企业改革从“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出发,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建议,包括“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使得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结合更近一点、紧一点。促使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与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因此,使得这本书更贴近实际、贴近现实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形成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坚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从实际出发,遵循其内在规律与实践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坚持过程论的思想,在国际科技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和努力,有一个从研发、研发成功以及推广应用的不断成熟过程。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困难挑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同时也不要一味地追求奇迹,要保持韧性、耐心和定力。二是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用系统思维谋划和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面向未来的发展问题。切忌只考虑上新项目,不顾能力所及、环境影响和长远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再是加大投资就能快速实现的基建类工程,而是需要多维度的体系促成,特别要重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三是要运用联系的思维科学方法,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是以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作为动力提出来的,掌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衡量标准。四是要有改革发展稳定的思维,当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具韧性和安全的项目不能上马。企业推动建设中,要从自身情况和环境条件出发,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梳理,以避免一旦出现国内国际偶然因素、突发事件和不利影响带来的冲击,出现堵链、阻链、掉链甚至断链风险。这些内容,构成本书的第十章内容,回答新质生产力“怎么做”的问题。
新时代国有企业面临历史上又一次伟大变革。伟大的变革当有伟大变革时代的精神。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企业革命非同凡响,有同样非凡的认识力,才能掌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系统性变革的复杂性。国有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理解问题、探寻对策,从而认认真真抓好贯彻落实。全书最后一节以“在新质生产力中成长的新国企”收尾,强调国有企业以思想变革为指导,为推进新质生产力积厚理论基础;以理念变革为前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确立灵魂;以学习变革为先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知识基础;以教育变革为条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基础;以科技变革为动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以产业变革为关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实现路径;以布局变革为抓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生态;以方法创新为保障,从实际出发谋划新质生产力事业。以更加艰巨的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更加充分的底气与更加坚定的自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竭的源头活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国有企业自身的伟大变革。(此处亦是作者的独家语言)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国有企业提供大有作为的天地。国有企业要坚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更具前瞻的战略眼光、更加有效的务实举措、更为积极的主动作为,抢抓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国企的华丽转身。
(文/李锦)
新质生产力与新国企
联系电话:18754114910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