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李锦在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主要负责同志研讨会上就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及东北振兴思路创新问题做重点发言。
6月15日下午,李锦在黑龙江省国资双月大讲堂做报告。
6月15日,李锦在黑龙江省国资双月大讲堂做报告。就东北振兴与国有企业的功能使命讲述看法。这个报告是根据大讲堂报告内容整理并分四期连载。今天,发表第一篇。
——编者按
这里,也提出我的一些见解。譬如,黑龙江的振兴可以参考美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模式,就是在美国东北部地区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产业技术及人才优势,将腾笼和转移出落后产业的老工业生产空间,用以支持高校创业者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孵化及转化,建设成世界产业科技研发中心。哈军工在黑龙江发挥作用怎样?“产学研用介”创新链条短板和阻碍怎么解决。黑龙江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或许就在这里。安徽发挥大学资源,也是值得黑龙江学习的。这当然是我的见解,提出来供参考。
近年间,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就东北振兴发表重要讲话并且因为在哈尔滨提出新质生产力论述,使得黑龙江再次引起关注。
东北振兴,首先是企业振兴。工业是东北全面振兴的主战场,振兴工业是确保全面振兴必须打赢的翻身仗。总书记说“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总书记强调重点是产业创新。这些都说明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与功能。我们讲东北振兴,首先是学习理解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系列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到东北考察,3次召开东北振兴座谈会。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要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对新时代推动东北振兴,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东北振兴再度热议与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提出后,使得这种议论更有积极意味,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有更多的新话要说。
国务院国资委举办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研讨班时强调,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这就是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要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这三个集中,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体现了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国有企业改革要与东北振兴、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在这个背景下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积极的方面看,近年来黑龙江省谋划了地方国企振兴专项行动等七个专项行动,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功能为重点,坚持对标一流企业,不断强化黑龙江国企的科技创新力、产业控制力、战略支撑力。2024年,黑龙江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电力装备、重型成套装备、高端智能农机、航空装备、商业航天、海工装备、生物医药、陆相页岩油、低碳能源等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力争到2025年,在智能矿山、寒地施工、良种培育、高端制造、石墨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地方国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幅高于全省GDP增幅,提出建设“六个龙江”、推进“八个振兴”,着力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锚定产业升级方向,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已经成势。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与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多可圈可点之处。
今天,与大家讨论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从东北差距理解东北振兴、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提出的针对性。
第二个问题 东北振兴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哪些优势?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老工业基地怎样实行新型工业化,参照世界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实行新型工业化的模式与路径。
第四个问题 东北怎样振兴,国有企业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中怎样实行“三个集中”,就此提出对策建议。
第一个问题 东北为什么要振兴,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这是国企实行“三个集中”的背景。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质量差在哪里,认识清楚了,就找到高质量的目标,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理解其针对性。
我从六个方面来谈。这里也参考引用其它专家的研究成果。
1. 东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滞后,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症结所在。
从发展速度看,自2003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东北地区的GDP增速长期在四大区域中处于末位。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2023年前三季度,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21692.2亿元,同比增长5.3%;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10595.9亿元,同比增长2.6%;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9935.68亿元,同比增长5.8%。东北的经济总量偏低。
从经济结构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滞后。2022年,东北三省的三次产业比为13.6∶36.3∶50.1,与全国相比(7.3∶39.9∶52.8),农业占比高出全国6.3个百分点,但农产品总体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较为突出;第二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第二产业占比比全国低10.7个百分点,冶金、石化等传统产业占比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偏弱;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从企业营收看,东北地区企业发展尚不容乐观,以工业基础最好的辽宁为例,2023年1—6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营业收入利润率低于全国1.6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1.3%,增速低于全国24.5个百分点。
大家看,差距是不是找到了,农业比重太高,而且农业处于低端面,原料供应阶段,不象山东、河南农业符加值那么高。工业、服务业比重低,这是经济问题上不去的原因。也就是黑龙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结构调整。
2. 发展速度企稳回升,但发展质量仍需提高
一是创新动能依然不足。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年来,东北三省R&D经费投入强度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甚至在部分年份有所减少。我们先看2003年,辽宁R&D经费投入强度(1.38%)明显高于江苏(1.21%)、浙江(0.77%)、广东(1.13%),吉林、黑龙江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仅有小幅差距。然而,20年过去了,现在是什么情况?2022年东北三省R&D经费投入强度仅增长到1.37%、1.43%和2.14%,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江苏(3.12%)、浙江(3.11%)、广东(3.42%)等发达地区。创新人才缺乏、创新体制不健全、创新配套不完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产学研用介”创新链条存在诸多短板和阻碍。
二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利用产业区位熵分析,东北地区具有产业竞争力的行业主要分布在石化、冶金、汽车等传统重工业领域,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普遍缺乏竞争力。即使是工业基础最雄厚的辽宁,制造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也仅为43%,低于全国5.5个百分点。一些新兴重点产业(如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的关键链条本地配套率低,同时“芯片”等卡脖子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三是大学与科研院所多,但是发挥作用远远不够。美国的东北工业基地改造升级模式对东北尤其黑龙江值得参考,一方面发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产业技术及人才优势,将腾笼和转移出落后产业的老工业生产空间,用以支持高校创业者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孵化及转化,建设成世界产业科技研发中心。另一方面培育钢铁产业关联的汽车、电子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等优势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结合国内和国际消费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及优化产业布局,建设成世界制造中心。哈军工在黑龙江发挥作用怎样?“产学研用介”创新链条短板和阻碍怎么解决。黑龙江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或许就在这里。安徽发挥大学资源,也是值得黑龙江学习的。
四是绿色转型发展任务艰巨。从能源结构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东北三省火力发电约占86.8%,远高于全国68.03%的平均水平,且短期内难以找到高品质、低价格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从能源供需看,东北地区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夏冬两季经常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生产与生活用电资源配置矛盾凸显;从能源效率看,石化、冶金等高耗能工业占比高、体量大、高碳路径锁定强,双碳目标下绿色转型发展压力较大。
3. 国企改革仍需攻坚克难,市场活力相对不足
经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机制性障碍,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历史包袱沉重、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国有经济布局不优、地方国企规模偏小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等功能性问题。
一是国企改革仍存在难点问题。近年来,东北地区解决了国企改革中的一大批痛点难点和历史遗留问题,但在治理和管理方面仍存在改革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大部分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但产权单一、国有股东持股比例普遍较高,民资股东参与国企混改动力不足;大部分国企高管任职尚未实现市场化,以东北61家A股上市国企为例,管理层中有从政背景的高达30家,占比48.39%。不过,黑龙江有个亮点,近年间向内地引进一些人才,包括职业经理人与企业高管,这是值得称道的。我看到会场上,有好几位在北京认识的朋友,他们应聘到黑龙江国企担任高管,就感觉到黑龙江国企改革的风气。这些人,多是很能打拼的,经过很多重要历炼,是难得人才,相信黑龙江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
二是民营经济发展依然滞后。根据历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13—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东北地区企业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仅有五家企业入围民营企业500强(占比1%),黑龙江省仅仅有一家,吉林也是一家,远低于东部地区(396家,占比79.2%)、中部地区(58家,占比11.6%)和西部地区(41家,占比8.2%)。2021年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16个、7.86个、10.49个百分点,黑龙江、辽宁私人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3个和16个百分点。
三是营商环境仍需优化。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包袱较重、体制机制固化、新旧动能转换不畅等问题较为突出,虽然近年来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相关研究显示,2022年吉林、辽宁、黑龙江三地的投资品牌影响力分别位列全国30个省域(未含西藏)的第25、第26和第30位,营商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4. 地方国有经济发展规模小、质量低。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老国企的重要集中地。“一五”计划时期的156项工业项目中,东北地区有54个。此后,我国在东北地区集中投建了一批国有企业。
历史悠久、贡献巨大,包袱沉重、机制僵化,这就是东北国有企业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阵痛期。尤其是20世纪末的国企三年脱困行动中,东北地区的大批中小国企和困难国企不得不以改制退出、关闭破产等方式黯然离场。沈阳铁西区曾分布着包括沈阳机床在内的几十家大型制造国企,创造了中国工业史300多个第一。如今,幸存者仅有沈鼓集团、沈阳机床数家企业而已。
吉林大学的一项统计表明,目前东北地区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约为30%,其中,主体是在地央企,地方国企普遍存在规模小、影响弱、质量不高等特点,地方国企中缺少行业头部企业。这表明,东北的地方国企做大是当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辽宁,地方国企在资产体量与驻辽央企相当的情况下,营收仅相当于央企营收十分之一。在吉林,驻吉央企营收、利润在国有企业中占比均超过90%。无论用劳动生产总值还是用社会贡献总额计算,吉林地方国企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度都不到5%。黑龙江的情况与此大体类似。
反观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地方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山东,因为没有一家央企总部,央企在山东的存在感很差,而安徽省的地方国企营收、利润均超东北三省之和。
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的背景下,国有经济占比持续走低甚至缺位导致的市场主体匮乏,或许是导致东北振兴难度大的原因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国企已经从脱困阶段步入了发展阶段,但东北地区还处于脱困和发展并行的阶段。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把国企改革作为攻坚重点,以改革促振兴。这是必然的选择。
5.部分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一是从区域层面看,2010—2020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减少1099.8万人,减少约1/10,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8.22%下降至2020年的6.99%。
二是从省域层面看,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吉林人口流失更为严重,2010—2020年常住人口分别减少了16.9%和12.3%,而辽宁常住人口减少了2.6%。黑龙江的人口下降,知识人才外流,在全国都是突出的。
三是从城市比较看,2010—2020年沈阳、大连、长春人口分别增加了92.16万人、76.04万人和139.25万人,而东北地区其他所有地市均为人口净流出,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剧中小城市收缩和农村空心化现象。总体而言,无论是在区域层面还是省域层面,东北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均较为突出,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地区老龄化严重、人力资本匮乏,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下降,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进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并形成恶性循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任重道远。
6. 地缘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开放能级仍有待提升。
东北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与俄罗斯、朝鲜、蒙古接壤,与日本、韩国相邻,拥有较多的港口、铁路、公路、航空口岸,具有沿海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但区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开放水平和能级仍有待提升。
一是外贸进出口规模明显偏低。2003—2022年,东北三省外贸进出口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总体低于4.50%,2022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2.88%;横向比较来看,东北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长三角地区低14.00%,比粤港澳大湾区低18.00%,2022年东北三省进出口规模仅相当于长三角地区的8.32%、粤港澳大湾区的15.27%。
二是经济外向度不高。2003—2022年,东北三省经济外向度整体呈先缓慢上升后平缓下降趋势,经济外向度水平整体偏低,且与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外向度仍存在明显差距。2022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20.91%,明显低于长三角(58.12%)和粤港澳大湾区(75.8%)的经济外向度水平。
上面,我重点分析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找到差距。其实,东北是一个切入点,认识这些差距,我们甚至就可以理解中国为什么提出高质量发展、为什么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也是我们理解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系列讲话的客观基础,理解总书记东北振兴系列讲话的针对性所在。旧的生产力就是以资源投入为主,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领先、资源优化配置与整体转型升级,东北尤其黑龙江要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文/李锦)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