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华光国瓷丨一条陶瓷全自动生产线带来一场“风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5-27 09:28:21
听新闻

说起工业数字化,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可能是机器换人。然而,在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记者发现数字化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

近日,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骨质瓷公司迎来一个几十米长的“新同事”——日用陶瓷盘类全自动生产线,它的价格比一般自动化生产线高出30%以上,但有着更高的稳定性。而在一年半前,碗类全自动生产线已在公司提前“上岗”,率先把自动化技术应用到骨质瓷生产中。

华光国瓷丨一条陶瓷全自动生产线带来一场“风暴”▲盘类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正在压坯。

日用陶瓷的生产流程非常复杂,成型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自动化改造之前,成型岗位需要两个工人轮班,工人要手动将陶泥放入滚压成型机,压制成型之后取出坯体在架子上摆放整齐,然后再放陶泥,如此循环。因为工作又脏又累,近年来面临招工难题。引入碗类自动化生产线后,上料、成型、出坯等工作,自动化生产线均可独立完成,只需一人照看即可。成型之后的修坯环节,生产线也能一并完成。

在华光国瓷骨质瓷公司,数字化实现了机器换人,节省了人力,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精准的数字化,还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0%以上,并解决了人工操作带来的产品变形率较高的问题,产品缺陷率降低了10%。

日用陶瓷品类规格多样,有70多道生产工序。引进全自动生产线,给技术人员出了不少难题,华光国瓷骨质瓷公司产品中心副经理李晓亮举例介绍,原来使用的模具因为规整度和精度不够,新的生产线完全不能用,需要开发全铝材质的高精度模具母模;质地精细的骨质瓷泥料较散,要适应自动化要求,必须提高泥料塑性。

一条生产线的引进,不啻给华光带来了一场思想“风暴”,搅动的是全方位的革新:

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使生产管理的对象由人变成了人和机器,提高了人和机器的综合效能,成为管理的新方向。研发人员对陶瓷材质和产品的创新,要符合自动化生产的要求,生产流程、工艺设计等工作,也要在数字化新环境下展开,对研发、制作等环节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数字化转型倒逼着我们不断改进技术、搞研发,停不下来。”华光国瓷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张宁说,“转型同时也激发了设计、制作等环节的创造性,给持续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张宁以一个不起眼的自动打孔机举例:我们常用的茶漏,孔径在1—2毫米,人工打孔的方式会导致位置、尺寸、均匀度等有偏差,打孔时机也得根据坯体的柔软度来确定,这些因素都会让设计受限。设计师在作设计时,要考虑后续生产环节能否实现。而自动化之后,机器的操作更加精准,设计师可以放开限制,把精力集中在设计本身。

“数字化转型是趋势,跟不上趟就只能落后。”华光国瓷经历过一只出口的贴牌咖啡杯只卖2块钱的低质低价竞争,也经历过缺乏核心技术的切肤之痛。董事长苏同强带领大家下大力气搞科研抓质量,研发出了天然矿物骨质瓷、华青瓷、华玉瓷等新材质,获得无铅釉、抗菌釉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等,华光国瓷成为蜚声中外的国宴国宾国礼用瓷生产企业。在新一轮数字化浪潮中,苏同强不断要求技术人员加大调研力度,密切关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只要能用得上,就马上引进,“必须‘吃下全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的秤砣’,才能实现日用陶瓷的高质量规模发展”。

一条生产线的引进,带来的改变还将持续下去。

来源:大众报业·鲁中晨报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