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国资国企重要任务,提出突出抓好七个方面重要工作,非常给力。我这里侧重就“现代新国企”研究问题,谈点看法。因为这次会议没有出现“现代新国企”字样。连续两年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把现代新国企放在突出位置。而12日的会议没有提出来,自然引起人们的注意。
到底什么是现代新国企?现代新国企业的内容是什么?讨论一下,琢磨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现代新国企”似乎成了中国热词,甚至是中央企业最热的词。从去年年头到年尾,满耳充斥“现代新国企”的声音。各类智库召开多次研讨会,都把“现代新国企”作为一个旗号打出来,有的会议标题就是《现代新国企》。
现代新国企是什么时间提出来的?印象比较深的是2023年1月5日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会上提出了两个新词,一个叫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一个是现代新国企。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一句,是领导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的,后来2 月12日的《求是》文章确认了这件事情。
因为我平时都住在沂蒙山区一个村子里,有一些研讨会没有能参加,也不知道专家们在现场是怎么表达的,但是研讨会的消息是能看到的。多数人似乎都是围绕四个方面内容去阐述发挥的。
现代新国企的提法是四句话,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有现代的观点,立意高,有新意。但是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标准讲“现代”,对“中国式”这一块似乎忽视了些。后来从网上上查“现代新国企”,突然看到功能使命性。这个提出是从六个方面讲的,似曾面熟,突然想来了,原来是我写的文章,因为我对很多问题提得早,就为人家引用了。
我提出的现代新国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正式发表以后第二天,我讲的六条第一条是功能使命新。在保持国有身份不变的前提下,"新国企"不仅承担着传统国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和执政党物质基础所赋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外,还承担着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影响和带动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作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龙头作用以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阵地作用等诸多新的历史使命。现在看来,还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一条讲的是功能使命,是定性的事情。我的表述是急就章,写得粗糙,也谈不上是研究。但是,原则上是站得住脚的。
我的感觉,现代新国企,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主要依据、主要衡量标准。二十大的主题是什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灵魂是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说到底还是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因素。
现在大家讨论的“四新”,包括业务、布局、战略、管理、组织等多个要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四个问题,基本属于能力问题,不是功能使命问题。比较而言,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核心功能使命问题,其次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从逻辑上考虑,先考虑要你国企是干嘛的,其次是能力问题。功能在先,能力在后。从内容上考虑,现代新国企业由四个词组成,一个是“现代”, 一个是“新”,第三个是“国”,第四个是“企”。讲经济讲企业,重点回答了第四个字。显然,不要光考虑企业。还有一个“国”字,一个“新”,一个“现代”。在二十大后提出这个问题,自然有一个“中国式”问题。
创建现代新国企,一定要考虑政治与社会背景。党的二十大宣布,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期。在二十大后提出现代新国企,肯定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语境下的新国企,这是在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新的概括,我习惯称叫“二加五”,二就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五个方面是14亿人口的、共同富裕的、与精神文明一致的、生态文明的、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新国企,是党的执政根基、国家安全稳定与人民幸福的保障。
因此,现代新型国有企业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有现代属性的国有企业”。
在用词次序上,在思维方式上,在认识思路上,必须非常明确:中国式在前,现代化在后;核心功能在前,核心竞争力在后。这是牵涉指导思想、方向、性质与原则的问题。在此,我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这是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的逻辑基点。这个逻辑,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也是改革逻辑。
因为我总是在大山里面,有些会我没有能参加,如果参加了我肯定在会上说的。如果有人征求我意见,我肯定会当面提的。其实,类似文章我也表达过看法。现在,一并说了,犹未晚矣。
当然,对于现代新国企问题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现代新国企与世界一流企业是不一样的,现代新国企以目标与实现途径问题,功能价值与能力价值,还有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区别等等。
12日的会议消息,对于2024年的工作部署是目标清晰、措施有力的。过去10多年都是写很长文章解读的。今年,不做重复劳动了。我注意到没有讲“现代新国企”,出现“推动国有企业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提法,强调“加强国资国企理论研究工作”,都是与上个月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表述有区别的地方,特此说几句。
下面转载今日报道,里面有我的观点。
(文/李锦)
转载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务院国资委明确2024年国企七大重点任务
1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会议指出,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更好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总结2023年国资国企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
数据显示,1-11月,地方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6万亿元、同比增长5.9%,利润总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加值6.5万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万亿元、同比增长4.5%,研发经费投入4800多亿元、同比增长16.7%,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有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会议明确了2024年七大重点任务,包括强化价值创造、强化落地见效、强化创新驱动、强化转型升级、强化国资监管、强化风险防控和强化政治引领。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发现、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议指出,必须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总目标不动摇,推动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切实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必须进一步强化战略意识和功能导向,推动国有企业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推动国有企业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可能与现代新国企有关,现代新国企是新国企发展到新时代的新的历史形态,不能只讲经济属性,还要讲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去年关于现代化新国企讨论比较多,此前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也有所提及,相关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现代化新国企内容等方面。
会议强调,要强化价值创造,实现高质量的稳增长,树立价值创造的鲜明导向,引导企业把发展的重心切实转换到价值创造和内涵型增长上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发现、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李锦表示,一方面,无论是本次召开的地方企业负责人会议中七大重点工作还是此前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中提到的2024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六项重点工作,都将实现和推动高质量的稳增长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自去年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风险防控方面工作,此次会议也可以看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有进一步加强。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不是停留在技术开发或者产品开发阶段,而是开发出来以后就能不能顺利找到市场。国有企业,特别是拥有巨大市场的大型央企,在这方面可以给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巨大帮助,更好地实现技术和产品供需的紧密结合。
此外,会议提出,要强化国资监管,切实加强国资监管的专业性、有效性、系统性,加强国资国企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推动制度优势、治理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李锦表示,相较于过去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本次会议首次提出在监管方面加强国资国企理论研究工作的要求,也体现出有关问题的迫切性认识。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会议强调,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更好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立足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力支撑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聚焦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功能性问题,乘势而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高旭东表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国有企业应该在创新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一定要发挥好国企与民企各自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大多是产业链的龙头,自身规模巨大的同时也有巨大内部市场,可以给很多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提供很大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高科技民营企业,有非常旺盛的创新能力。
“如果国有企业能够主动为这些中小高科技民营企业提供市场方面的支持,可以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国企和民企在这个过程中都可以受益,更重要的是也有利于建立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安全。”高旭东说。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会议提出,要强化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企业进一步聚焦主业实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更好地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 石雨昕)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