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1-08 10:03:22
听新闻

有国家难题在 我的心火便在燃烧——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新年感怀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生活需要仪式感,也需要以规矩约束自己。按照惯例,一年一总结,这是开设微信公众号后的第七个年度总结了。学会总结归纳,先从自己开始。在辞旧迎新的时光中,思绪像敞开的翅膀,自然要多一点热情,略有一点文采。

打仗要靠武艺,文章须凭实力。2023年,我写了150万字。这150万字。是指现在和将来都可以出版的。生活似乎进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境界。

前天回到济南,几个老朋友见面,有的是20多年没有见了。朋友说“你没有变化,还是那样。”我说,“怎么没有变化呢?我都72岁了。”毕竟是老了,朋友夸赞中有安慰的成分。他们说,你还是一头黑发,刚刚有几丝白发。没有皱纹,红光满面,很精神。我知道,人变老是规律,走路怕摔倒,吃饭怕嚥着,喝水怕呛着。然而,一直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确实没有老的感觉。自己一年写150万字,也并不觉得,这是统计出来的。

一年下来了,好好爱自己,多肯定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好,特别值得。在岗时由领导夸奖,退休了,就自己为自己鼓掌了。

为什么不老,因为心火总在燃烧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你怎么有那么多东西写?”面对询问,我说“国家难题多,我有想法不写出来,就像火在心里出不来,烧着难受”。

朋友说,“对了,你就是生活在工作状态,总是走在前面,用新闻的方法搞理论,在山野为国家操心,一身本事赶上互联网时代。干别人不能干、不想干、干不了、干不好的事,天天有想法,眼睛总盯着前面。”

我说,我只是交界处找到机遇,能够发挥罢了。很多比我水平高的人只是没有找到空间,显然我是幸运的。

人终究是老的,只是事业不老。我总觉得该干的事太多,就不停地写,不停地想。常常是睡了一觉,三点醒了,便起床了,一直写到太阳喷薄而出,看着太阳从东边山上升起来,自己也有了那种蒸蒸日上的感觉。

我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国家经济走势、企业政策与新闻上。其实,我的局限性是不小的,企业研究者对操作研究的细致,教授们说理的深湛,我只能望其项背。说白了,我是用国家眼光之“箭”射企业之“靶”,用时代需要之“箭”射现实之“靶”,角度不一样,自然容易形成一家之言。在内容上,我算是五指不发达,但是胳膊有力,在大方向上、在立场上总是一马当先,一眼看穿,一语中的。在解读政策时总有发现趋势、引领舆论的追求。譬如说从2011年以来的13年,国企改革有五次论争或者说是五次观点的碰撞。我总是第一时间发现苗头,曲折委婉地表达看法。似乎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我是挺身而出,穷尽真理,而不看眼色行事的,在国企几次思想论争中,我是正确的而且是最早表达看法的。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第一次观点碰撞,是改革中要不要国企?是走私有化道路还是走市场化道路,发生在2011年至2013年。

第二次观点碰撞,是国企还要不要做强做优做大,发生在2013年至2015年。

第三次观点碰撞,是国企要不要加强党的领导。是以党的领导还是以老板治企,发生在2016年至2017年。

第四次观点碰撞,是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要不要一起做强做优做大,发生在2018年至2020年。

第五次观点碰撞,是国企功能在先还是能力在先,发生在2022年至2023年。

我是连续13年在第一时间发表看法的。国企改革从来不是风平浪静,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不同看法,只是在表面没有呈现罢了。两三年换一个主题,一个接着一个。暗流汹涌,正确与错误的同在,前进的与后退的并行。往往正确的东西在开始时总是处于劣势、弱势、守势,发现的人很少。经过了一年两年的碰撞,才慢慢清楚起来。不能忽视的是,最终往往是大领导出面讲话才扭转局面。连续五次,里面有大规律可以总结。

思想碰撞或者交锋的内容,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有的是君子之争,小人之态甚少。多数是前行路上的探索,哪怕观点错误,也值得钦佩。也有缺少格局的,当然也有“自己不干,一定也不让别人干成”的现象。其实,从国运角度视事,想的是国家。而从单位角度视事,为上一级领导看门。各有担责,无可厚非。从本质上、方向上,是一致的。现实中,有不同观点差距存在是正常的,观点不能千篇一律,声音未必一致。有格局的,是能够兼容的,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可以寻找最大公约数,求同存异,在和谐中共进。对于我而言,自然是国家为大,百姓为大,自己无私利,就更放得开些。因此有风有雨是常态,暴风骤雨不失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在逆风逆雨中呐喊着前行,更能激发呼风唤雨的英雄气概。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总体感觉,在我们国家,始终存在着东方式还是西方式的道路问题,是传统落后还是现代的观念问题,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利益问题,这里也包括对上面负责与下面负责的一致性问题。这四对矛盾贯穿改革全过程,第一对矛盾是处于决定性地位。扣住第一对矛盾,就会在立场方向上站住脚。在党的十八大前半年,我就写文章认为“国企改革不能走老路、歪路,要走新路”。后来,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出现这样的语句。当然,报告比我说得好、范围更大、内涵更深。在许多时刻,我在惊心动魄中拼搏,而世界似乎一无所知;我在黑暗中翻山越岭,而大地寂静无声。“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们才知道曾经有过“时人不识凌云木”。

五次观点与思潮的碰撞,多数是隐藏的,有时出现公开争论,我往往是最早发现这种趋势的苗头的。我的解读表面上也似乎是那种传声筒式解读,实际上里面有一个思想者的撕杀、战斗者的勇气,包括以牺牲精神来做这件事的。历史愈久,人们会愈清楚地看到我曾经的努力。我知道,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也常常把自己当做写作领域一只思想的蝴蝶。

我知道自己只有单枪匹马,但有时能看到舆论带来的千军万马之势。每一次何去何从的困惑,在写作研究中都可能通向一场毅然决然的醒悟。即使不知道答案,即使不清楚前路,自己应该去迎接、去探求,去䠀地雷阵。仿佛每一团在冬夜升起的篝火,都在为迎接春日而燃烧。

孤单而没有交流的思考,孤苦而没有经费的研究,然而我身后站着是时代潮流、国家命运、社会需要、人民期待。虽然常常是经济一无所获,只是追求在历史大波澜中有我跳跃的浪花,心自安慰。将来,如果谁写中国国企改革思想史,我能提供具体的材料。写中国国企改革史,不写思想,肯定是肤浅而枯燥无味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本国企改革史,不是缺少资料,而是缺少思想。试图写的人,肯定是有这种感觉的。这些,不单纯是业务探讨,确实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哲学与经济学理论的支撑。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老了,走路慢了,不能与青年人比。可是我们一旦坐上时代的动车,思想就风驰电掣,一日千里。前几天坐上复兴号,从济南到福州、从北京到扬州,五六个小时就到了。我们不老,因为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我们有心火,所以思想的机器一直有动力。

关于国企功能问题,我过去一年发表过10多篇长文章,都是5000字以上的长文。譬如《2023年,中央企业干什么?怎么干?》《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023年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解读》《解读新发表的习近平关于国资国企改革讲话精神》《三年行动后,新一轮国企改革究竟要改啥?》《新一轮国企改革站位更高、格局更大、任务更急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国企改革大趋势》《读懂国资委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新话语体系》《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内涵、特征与前景分析》 《新质生产力与国企改革发展》,仅仅看这些标题,就知道这些列车,都是复兴号,是中心枢纽线上最快的时代列车,尽是大题目,自然是最快的列车。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于动车之上,才知大地辽阔;于大战中的冲锋䧟阵,才收获胜利的喜悦。当然,上班的人有想写而不能写不会写的,也值得同情。学者与官员,责任不同,自然有相同又有相异的天性与天职。

好的时代,一定会小心呵护那些生生不息的力量,就像呵护一盏照亮行路者的烛火。当然不管如何,对写文章的人当以自由与独立为最高标准。写的是家国事,与自己利益无关,稿子这里不发那里发,东方不亮西方亮,所得皆所期,所失皆无碍,所求皆所愿,所行皆坦途,已到这个境地,自然觉出学者是幸福的。

一年写360万字,因为每天能够写作16个小时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第一件事情,是学习解读二十大精神,这方面的文章大概有40万字。一份报告,只有2万多字,因为这是治国方略,过去咋样,现在这样,将来怎么样?一字之别,常有玄机。

这个习惯最早从1973年党的十大就开始了,那时候谈不上研究,只是跟着宣传。党的十三大时,年龄稍长,我便长期生活在研究国策国运的生活之中。我知道党的报告是在上一次报告基础上增加和减少的,是改出来的。我跟踪了十届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每一处的变化,每一个字,甚至是标点符号的变化,都是我研究时用心之处。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现,总是在兴奋之中。

九间棚的深山里,常常一有发现心情便欢欣鼓舞起来。发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定位在“国家”上,我断定国企改革主题将由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转变为为“国家所需”,改革重点将会调整,我在大山深处疾走一个小时,围着龙顶山翻过一道道山梁,转过一道道弯,向几家媒体宣告我的发现。后来,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发声主动而正确,因为我在“根”与“魂”上站住了脚,枝枝叶叶也就不由自主地正确了。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我平时住在沂蒙山区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的山半腰,从3月下旬到12月下旬的9个月时间,北京有事回北京,外地讲课与调研则出去再回来。平时在大山里住着,最大的好处是时间集中。当然最好的是夏天,早晨4点45分太阳天就从东北方向出山梁了。天亮了,我便搬着一个凳子与桌子,对着门前的树林呼吸带着草腥味的空气写文章。一般写到九点吃饭时,4个小时,一般4000字就拿出来了。有人戏说是“山中宰相”生活。其实,我在山中这个地方能安静来研究天下大事,平心静气从而格物致知。尤其是二十大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做完二十大报告是11:43,我是12:38分便把3000字写出来了。在中国的学者,我可能是第一个发表看法。

这些日子,一天一篇。《二十大报告主题词回答五个重大问题》《二十大报告的逻辑框架分析》《二十大后国企改革九大趋势》《国企改革主题在发生重大转变》《二十大报告对国资国企改革提法的10处变化》《二十大报告对国企改革的新部署、新提法、新特点》《弘扬企业家精神将成为20大后国企改革的亮点》《二十大报告强调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深刻意蕴》《二十大后国企党建10大趋势》。这些文章,几无参考处,都是我写出来让别人参考。在最初的50天里,我写出并编辑出二十大报告的理论文章,50天拿出了37万字,报纸发表22个版面。

 第二件事情,是解读20个会议文件和会议讲话,并且提出建议,大概是15万字。新闻联播一结束,便开始写作,不吃不喝不睡,开始写3000到5000字,过了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就把它整理成长篇6000到8000字。年轻的时候,曾经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对最重大的主题发表看法,与众不同,恰恰是真知灼见,能够传播,经过以后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这就是我确立的七条人才标准。这是28岁那一年制定的标准,这中间有着与自己顽强地过不去。那一年结婚,我下乡调研出发了315天。可能创造了整个新华社的记录。因为当时单位有规定下乡出发100天才能评先进。当时,自己提出人才的七个标准,把自己弄得很苦,睡不好觉,吃不好饭。然而,正是确立了这个标准,后来又确立了“第一个浪头新闻观”,要抢在前面,赶在前面。宋文阁常夸奖我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实,这是年轻时候形成的习惯,也是功夫。

去年中央的20个会议,比如说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中央深改委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很多会议都是在一个多小时,最多三个小时要拿出解读文章来。我的任务是把老百姓的话翻译给领导听,把领导的话翻译给老百姓听。一年来解读政策与会议精神的文字,多达15万字。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第三件事情,是微信文章写了152篇,平均每篇5000字,是70万字。70万字都是原创,有时候一天一篇,平均每周两到三篇。有五天不写,我自己就着急了。小店要常开门,我不能辜负我的读者,我的粉丝有10万多人,参加的微信群大概也有10万人。这20万人是我的上帝,是我的服务对象。偶尔有事情,发得迟些,有人半夜12点打电话问我,怎么文章还没有出来呀。不少人,看我文章成了习惯。

2016年写了360篇原创文章,一天一篇,后来慢慢下降,下降到150篇。原来计划是120篇,有话总要说,不由自主写到150篇,每一篇文章,点击量平均是7000多人,传播的点击量5万人以上。这便是我每天乐此不疲的事情。

写文章这件事情,是不论身份贵贱的,更不可能倚老卖老的。在岗的时候是体制让你干的,写稿的目的是做好工作,维护“官位”。不在这个岗位了,也就是退休了,仍然写,再写文章仍然有人看,这才真叫本事,叫做学问。不当官、没有钱仍然用心费力去写,才算是真正的文化人。

第四件事情是总结经验。去年我总结了约六七家改革发展的经验。有政法方面的,有农村方面的,还有沂蒙精神方面的,更多的是国企改革内容。

  第五件事是拿出来三本书。《二十大报告国企的解读》《调查研究50年》《调查研究36法》。这里面有的出版了,有的是在编辑之中,今年没有出版,明天能拿出来。读书、用书、写书是人生的三部曲。可是因为对现实的参与感太强了,所以,我仍在用书而耽误了写书。

前面几项加起来是150万字,还担任了几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写出来的,他们都用。因为我写的是别人没有写的,或者说别人不肯写的,也有别人写不出的,大概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这些文章,在时间的维度上印刻的是2023年实践的烙印。文章,就是流淌过每个人生命的那条河,是漫天风雪里支持我们始终向前的那口真气。从道理上说,当然更是智慧的推想、思想的凝聚,是理性的光芒,是信仰的力量。文字只是承载强大内容的巨大框架,而绝不可能替代内容本身。

没有对当下实践的艰苦总结与努力,没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没有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心怀天下,奢望以炫耀的文字打造内容为王的形式,是不可能有突破的。要始终把住时代主流价值导向,坚持内容为王,以思想为王,以破解难题的思路为王,用真正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思路,与公众建立有效链接,在导向和流量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真正提高自己的实力,占领舆论制高点,牢牢形成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引导力。

只有破解国家难题,我们的文章才有生命力,在你我坚持的时候,家国向前。

我为什么不累,因为我写文章时心里快乐着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朋友问,说一年写150万字,累吧?我说,我不知道自己累不累。也可能累吧。有时候出发几天,回来就想睡觉,睡了就不想醒,就索性让自己一睡一整天,竟然都能睡着。看来这便是累了,只是我自己不觉得罢了。其实,我最累的时候,是没有文章写的时候,心就觉得累了。我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时代实践的呼唤,一是媒体与理论市场的逼迫,还有三分之一是自己和自己死磕。   我觉得人生要干的事情具备三条,便不觉得累了。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第一条是自己想干的事,喜欢的事情,叫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不需要监督不需要教导,自己就想干。我不爱钓鱼,不爱画画,就是热爱思考问题。我就是爱思考,思考的东西要说出来。从改革开放1978年起到1984年,《人民日报》采用的稿件,包括照片,我是99篇,是全国第一名。被人称为“天下第一条好汉”。“天下第一”,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是数字统计出来的,现在也是人人可以查到的。我在30岁前就获得过三次“全国好新闻”,五次获新华社社级好稿。能调查,肯思考,是我的天性。思考的种子深埋在我的心中,只要遇到合适的天气与土壤,它就会破土,就会生根发芽,就会枝繁叶茂。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第二是发挥,把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发挥出来,叫逞能。我以智囊为定位,新闻和理论是两个翅膀。重要的是,一直寻找着本事的发挥。司马迁说“士为知己者用”,我是自己用自己。我少时就喜欢苏洵的风格。18岁离开家乡时,我带着一本古代文选,最喜欢的是苏洵《六国论》,他考究古今治乱得失,《衡论》、《权书》、《几策》等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具有说服力。论点精深,说理透彻。他所发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简切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是我之所爱。所以李强总理上任当天,我发出“李强为什么强调高手在民间?”一夜间有27万人点击,亦有洛阳纸贵之状。“读懂张玉卓国企改革的大重组观”,当日便有7 万人点击,“张国清首次公开在国资委露面 透露重大改革信息”,则有17万人点击,“习近平看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背景”,亦有9 万人点击。这些文章合时而著。苏洵教育儿子苏东坡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有人说是有政治敏感,实是高抬我了。我只是照着少年时形成的“苏洵智囊风格”而已。

第三个是对社会有用,这是衡量的重要标准,叫有用。有水平的人很多,能力强的人也很多,关键你说的话对社会有没有用,这是你的价值。苏洵博览群书,见识深广,对各家著作都很有研究。因此,他的讲述往往简练、准确、精当,能抓住要害。他反复告诫两个儿子说:“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切不可因袭他人;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像五谷能充饥、良药可治病一样,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亦奉行对国家“有用、有利、有效”的三有原则,故能为人喜欢。有一位部级干部告诉我,在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当天下午要搞学习宣讲。可是没有材料,报纸上没有,整个网上都没有,只有你的解读文章。我让人打印出来,按照你的口径进行辅导。我听了知道这叫“有用”。当然,这是冒着很大的风险,想说重要的话,能吸引人,但是是不能犯错误的。到了这时候,别人不支持我也无须支持,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有这三条,就是累,也不觉得了。一天正常要写作16个小时,就是坐在那里不动。当然有一个很大的坏处,总是不动,几天不出汗,肚子就大了,肥胖了。时间充足了,我仍然觉得时间太少,常常感到吃饭是个累赘,人如果不吃饭多好。我最喜欢的菜就是用酱油泡一瓶胡萝卜、蒜苔、香菜根、大蒜瓣,我一天吃这一个菜就够了。三天吃这一个菜也行,吃不够的。胡萝卜咀嚼在嘴里很清脆,很有咀嚼感。生活上太讲究了,干事的人就为生活所累了。

在余杭郊外的一个村庄,窗外是大雪覆盖,而我心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心里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只要我们想写,就能驱赶寂寞,带来思想和智慧。想到天亮后人们看见我的新鲜的观点,我的动力便又起来了。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几日前,看《宗师列传》,看到电视上的苏洵,按说也是我的祖宗,我母亲是苏东坡的后代。看苏洵《六国论》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苏洵是考虑对国家有用,破解国家难题,他的站位高,对苏轼、苏辙是起作用的。老人家是很有眼光的。程夫人对苏轼兄弟精心抚养教育,鼓励他们“奋厉有当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程夫人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我看起来就想哭。

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解放前最后一代私塾教师。我的外祖父和我母亲的外祖父,连续三代都是私塾教师。外祖父病重的时候,母亲只有15岁,就像花木兰替父从军当私塾教师了。一直到老,母亲仍然背着唐宋八大家的诗文,背着《论语》《大学》《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小时母亲就教育我们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又想起苏轼一生于散文创作用力甚勤,存世各体散文作品四千二百余篇。其中议论文章地位尤为突出。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他的一生是不断失去又不断得到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不断与挫折磨难相包容的一生。他的一生过得并不快乐,但是他的一生一直在写作,在写评论文章。他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此心安处是吾乡。我在九间棚深山写作,写的是时论,也是此心安处是吾乡了。当然,我的写作风格受苏洵影响更大,在于在破解国家难题。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文字的力量,来自思想,而思想来自时代,只有真正深入时代,扎根时代,不断求索,不断思考,才能以荡漾的文字让人读懂时代,启迪心灵。

文字的力量,来自实践,而实践在于行动。只有面对国家难题,敢于面对,敢于突破,不怕困难,才能为文字注入鲜活的力量,引发共鸣。

文字的力量,来自人民,只有为之奋斗、为之呐喊、为之挥汗如雨、为之泪流满面,这样的汗和泪才能凝结为文字的骨骼,威武有力,血肉饱满,永不磨灭。为人民的,必然为人民欢迎。

 文字的力量,来自效用。初期搞新闻时,曾经把获奖当一回事情。后来明白,所谓获奖,不就是一帮人围成小圈子按业务爱好评选么?重要的是看,对国家有什么用,对历史趋势起什么作用。不负流年,不负自己,三分爱人,七分爱己。爱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说到底,我还是为自己的。因为我写文章的小己与大己是连在一起的,因为我们写的内容终究是为家国的。

以智慧立身,以新闻为习惯,以理论为武器,以破解国家难题为追求,以评论引领舆论,便不知苦累为何物了。老年人的生活,身体走下坡路,机器零件不可更换,万般皆苦,唯有奋斗,活着就要遇山开山,见水架桥,其实一直陪着你的永远都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我的第五次转型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2023年,我有一个重要的突破,找到了人生归宿,也就是我学问研究的方向。这就是“以调查研究立身,以总结经验立业,以提出思路立功”。30岁前便以调查研究在业内打了基础,受到了三代领导人的赞扬。那是历史。现在调查研究已经变成一种文化,融合在我的灵魂之中,血液之中,生命之中。现在,也不需要表扬了,我就是这样的人了。研究调查研究,此事安心是吾生了。

我的第一次转型是在1981年。当我以新闻摄影在全国名声大振的时候,我转向通讯特写的文字写作。到了1990年通讯特写的写作进入高潮的时候,我转向了调查报告的写作。1995年,我转向理论的写作,到2001年进入高峰,研究资本经营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到2014年再次进入新闻界,我便不安心了,开始走入智囊,也就是智库工作,一下子又干了10年。

前面是五次转型,一直在转行,然而不转的是为破解国家难题调查研究,我把以前的本事都装配起来,首先是配置自己的优势。春天的时候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成了主题教育的重点。我觉得我的春天到来了,可是什么叫调查研究?怎样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什么样才算好?这些问题人们不甚了解。我终于找到自己的出发地,也是归宿地。巴尔扎克说:“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应该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我应该这样。

我觉得搞调查研究,这是毕生的归宿。我是敢于想,而且不断地立目标的人,在文人中我最佩服的还是孔夫子。他老人家太会调查研究了,其实他也是进行一次文化大转型。他后来编《春秋》,是“有心栽花化不开,无意栽柳柳成荫”。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孔子30岁的时候,当上了养马的官,他觉得是三十而立。那时候养马的官很重要,就相当于现在的汽车运输部部长。到了54岁时,当上大司寇,可是他动得太快,得罪了王公贵族,被人家赶下来了。在自己国家当不了官,他就到国外去当。在国外当不了,他发出“道不行,乃桴于海”。要像微子、萁子到海外去建立一个国家。他从54岁跑到68岁,这14年是太辛苦了,最后是饭也吃不上,终至陈蔡绝粮,被别人认为是累累若丧家之犬。老人家很不容易。那时没有高速公路,车轮子是木头的。一天下来呵气连连,再让上班他都坐不住了,于是他就回来编了六本教书,可是没有教材。他就编了一本语文《诗经》,编了一本历史书,叫《春秋》,政治课是《尚书》,道德课是《礼记》,哲学课是《周易》,还有一本体育、音乐、舞蹈课叫《乐经》,有了几本教材,学校就开张了。后来焚书坑儒,《乐经》烧掉了,剩下五经。后来他的学生曾子,比他小他26岁,编了《大学》2800字,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写了一本《中庸》,子思的学生写了《孟子》,孟子太会思辨了,写得长,写了35000字。四代人的薪火相传,于是中国有了四书五经,于是中国的文明史建立起来了。

孔夫子的四书五经都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比如说《礼记》,孔子到泰山去。他的调查研究特点是“每事问”。到泰山见到一个老太太哭得很伤心,就问了她为什么。老太太说,儿子被老虎吃了,丈夫被老虎吃了,他的公公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你为什么不到泰安城去住?到山下去住。老太太讲现在的税费太多了。于是,孔子就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叹,这篇文章被收在《礼记》里面,这完全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的学问。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孔子用最后六年时间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门学科《儒学》。我们的世世代代,包括我的母亲,我的父亲都是从那里得到学问。孔夫子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孔夫子的足迹对我们很有启发。范仲淹到了58岁,写《岳阳楼记》,到64岁,还有六年时间,他依靠朝廷,也没有做出什么。我们的先祖苏东坡也没有做出什么,而孔夫子他是靠自己创立学问。我常常想,我们现在有互联网时代,如果苏东坡、范仲淹、李白、杜甫他们如果有互联网,他们就不会那样悲天悯人,情绪很大,还是能够发挥的。毕竟我们要比他们要幸福得多了。

过去,我曾经说我的人生有两个青春期,一个是25岁至30岁,我处在一个爆发的期间,攀上一个新闻的高峰。到了65岁至70岁,进入人生的第二个高峰。过去当新华社记者时,一年最多的发表15万字是了不得的,一般的就是15000字到30000字之间。我现在一年能赶上100个新华社记者的工作量。

在58岁那一年,我的定位是“历史趋势发现力,国家难题破解力,社会进步引领力”,那一年我给中央领导以平信寄出的调查与建议,使得天量信贷停止,使得我发现自己的价值,确立新的价值观。

过了60岁以后,也不是说没有矛盾。你干多了,干好了,干得突出了,就显得人家没有干似的,伤害了人家的利益。人家就想方法不让你文章出版,不让你参加会议,不让发表你的文章。我知道人活着都不容易。不过,谁不让我写,肯定做不到。我该干的还是要干,不能停下手中的笔,因为国家是要前进的,人民要幸福的,需要前行。我们国家要破解的难题很多,作为一个文人,当尽力而为。一个人向太阳使劲踮起脚尖靠近的时候,全世界都挡不住他的阳光。谁能让你不再干活?谁能让天下报纸不登你的文章,不可能的。

小的时候母亲讲过精忠报国,我们现在仍然是精忠报国。人生苦短,我得拽住时间的尾巴,好好地再拼搏一把,搞调查研究。前几天,成立九间棚文化研究会,这里是我立定脚跟的地方。我山上有一个石磨子,我每天在石磨子上写字。写了8 本书,现在成了文物,很多人去观看。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我是一辈子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于是,我搞了两个调查研究展览,一个是在我的故乡盐城市,一个是在临沂大学。8月在九间棚举办了李锦精神研讨会。9月份交了一本书《调查研究50年》。11月份基本交了《调查研究36法》。展览现场,人们都不约而同用一个词:震撼。抚今追昔,一瞬浓缩半个世纪,家国记忆,涓滴汇成改革巨澜。我亦如大舸中流下,改革的青山两岸移。每一代人,都从历史中走来,又向历史中走去。我的经历,能缀连成45年改革史,我觉得这些年,苦也值得,累也值得。我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写过的文章,就是我的格局。年迈时容易沉浸于回忆,而我不能。现在,保持向前、向上、向善,勇于变革又脚踏实地、满怀热情又勇往直前。前不久,山东省委书记林武路过我的家,看到我写33本书,有研究国企的,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便是我的格局。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我的还有一片事业,叫九间棚,就是我生活的村庄。我生活的这个沂蒙山村太贫瘠了,尽是石头,拉一车土上山要800元。然而这里的乡亲与我朝夕相处,还要写作,为的是周围的人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是我前进的力量。年前成立九间棚文化研究会,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追随这个村庄发展35年了。我相信,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源自群众更伟大。我在这个村庄已经住了第10个年头了,已经到了相濡以沫,水乳交融地步。只是他们搬的是石块,我搬的是字块。我为他们歌唱,为他们呐喊。我自己不要分文回报。我来自人民,回到人民中,就是这种感觉,所以我常常觉得自己是顶天立地,气势如虹。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我在屋前栽起了一片竹林,竹子的生命很顽强。看起来九间棚就是一个大石头,九间棚村就建在石头上,我整个的家也建在石头上,我家的树都是在石头缝里生长的。都是很雄伟的,很艰难的那种,艰难才显得雄伟,才显得奇崛。我家的这片竹子都起来了。现在其他的树叶都落了,而竹根在岩石中,不管东南西北风,茁壮生长,绿的一片。扎根基层的意志,心系天下的情怀和担当,追求新鲜的思维,孤直前行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气概,是我必须恪守的东西。就像我家这片竹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星奔川骛,岁聿云暮。韶华如驶,我心如故。信马由缰地写来,归纳一下,无非是说了我在2023年写了什么,碰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写,我的写作风格是什么,我的写作道路怎么走。面对满屏待填的空白,2024年在调查研究要搞得更好些,做得更多些,把我的调查研究思想体系建立起来,这才是我内心的想法。到了这时候,国企这门课可能就慢慢地淡出了。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我将无我,实在是因为国家需要。国家有难题在,我的心火便燃烧,便有前行的动力。有青山矗立,我的凌云之志不堕。我常在门前看谷底,每次回山,总是从低落的起点上行。到山顶,停看望龙阁上题写“顶天立地,胸纳乾坤气;高岸深谷,笔吐惊雷声”,再上百级台阶。回到家中,先打开电脑,开始写作。

2024年仍然这样。我同时劝告青年学者请不要同情孤独的可怜,请不要怀疑思考的价值,请不要误解智慧的力量,请不要低估吃苦的回报。对同龄人则建议,延缓衰老的烦恼,只有不停的干活才能解决,国家的难题,我们调研仍能突破,并不比年轻人差在哪里。

日复一日,若从恒常来看,世间没有新鲜事;但从变化来看,每一天都是新的。我家的西门上写着日升月恒,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像明月长在天庭,像太阳正东升。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前日报纸发表我的文章,主要是为金融类中央企业写的。

(文/李锦)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255)丨去年150万字是怎么写出的?——我的2023年写作总结并述怀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王南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