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248)| 我为什么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5年文章而“喜欲狂”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2-18 10:34:48
听新闻

昨天,在微信上看到纪念改革开放45周年的文章,我不由得一楞。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关心两件事,一件事是关于经济工作的三中全会什么时间开?一件事情是改革开放45年,还纪念不纪念?因为没有消息,连小道消息也没有,大家很是关心。作为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冲在前面的一名小卒,更是异常关注。

看《人民日报》发表改革开放的文章,我忽然想起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上了电脑一看,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纪念改革开放45周年。评论之一,后面还有第二、第三会出现的,至少会有三篇。为什么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感觉,实在是因为近年来,有个别报纸不谈改革了,对“改革”两字,简直是噤若寒蝉,令人看了伤感且担心。

“1978”“2023”,这两个普通的数字,对于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象征着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连起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45年。我是全过程参加改革开放的人,而且是45年都冲在前面的人。

我是1976年到新华社工作的,一开始就分工做农村调查研究和新闻报道,亲眼目睹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看到了,拍下了光棍汉在门口晒太阳等救济粮的镜头,老妇救会长躺在床铺上吃不上饭的镜头,一家五口人与牲畜同屋的场面。农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时时撞击自己的心,我一次一次按下了快门。正因为此,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是以义无反顾的姿态投入到农村改革之中的。

【李想集锦】(248)| 我为什么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5年文章而“喜欲狂”

1976年,李锦到新华社工作,赶上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沂源、沂水最为贫困的村庄过春节,做调研,用镜头抓拍下农民缺粮、缺穿、缺住的情况。


1979年10月5日,我在山东章丘调查农村政策兑现情况。《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棉花姑娘的喜悦》,这是中国第一个联产承包兑现的场面。在改革开放40年展览中,作为农村改革的主要照片放在上面。在中国共产党党史馆的建党100周年的展览上,这幅照片上面是邓小平与万里的照片,右边是这幅农村姑娘喜悦的照片。这也是最初的调查研究案例。 

【李想集锦】(248)| 我为什么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5年文章而“喜欲狂”

1979年,李锦拍摄的棉花姑娘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张政策落地的照片。上图,是在中国共产党党史馆内展出的版面。


在这场改革中,我获得“庄户人家好记者”的称号。从1978年底到1984年初,《人民日报》采用单个人的稿件,我发表99篇(幅),是中国记者第一名(包括人民日报记者在内)。闲时,我常常翻《人民日报》,数着篇数。包括通讯员在内,在整个中国署名的作者中,我是第一名,当时同行戏说“天下第一条好汉罗成”,这是过去的历史,自豪的感情,一直藏在心底。当时新华社有1000名左右的记者,《人民日报》有200名左右的记者,全国有几十万新闻工作者。我当时的身份是新华社记者,同时也是人民日报记者。我的“第一”,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不是送礼送出来的。当时是26岁到34岁,正是生死不怕的年纪。是与改革同行,同生死共命运的人,所以对一说起改革、一说起调查研究,有种天生的联系触动自己神经,充满着深切的感情,见到《人民日报》有规模宣传改革开放,自然有种“涕泪满衣裳”“喜欲狂”的感情。

前不久在盐城、临沂搞了调查研究展览,实际上是展示改革开放45年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看过九间棚展览时说“一个展览馆,半部改革史”。

有的人曾经担心,今年改革开放45年,还纪念不纪念了,如果不再提改革开放,我的展览强调改革开放的调子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了。这虽然是一种议论,在我心里不能说没有压力。确实,很多人在观望着。很多在改革中做过大贡献的人已经故去了,而我还在,而且还在干着,还冲在前面。这种感情,这份心,活一天,便不会变。

【李想集锦】(248)| 我为什么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5年文章而“喜欲狂”

看到《人民日报》改革开放的文章,我确实非常高兴。我们党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不仅是为自己曾经有过的光荣而得到安慰,为走过的历史而珍惜,而是觉得我们这个国家会更有希望。

明天便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的日子。会议是1978年12月18日-22日召开的。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当时感觉不到,现在看来,意义至少从五方面展现:

1、国家背景:淡化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历史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45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3、理论背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经济体制: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由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也得到推进。

5、制度原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

【李想集锦】(248)| 我为什么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5年文章而“喜欲狂”

1980年,新华社发出中国第一张“万元户”照片,是李锦算账算出来的。

还可以讲出几条。总体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它为我们揭示了新的世界,让我们从过去的封闭和贫困中解脱出来。我们都是过来人。回想那个时代,看到人们排队领取那份仅仅能维持生命的粥和蔬菜,那有限的食品,即便是用尽全力去争取,也往往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基本的生活用品如同珍宝般稀少。我们透过历史的镜头,观察到那时的人们穿着几件破旧的衣物,贫困的生活条件让每一个基本的需要都变得尤为迫切。每个家族就是一面镜子,反映出贫困到富裕的过程,想起当年,令人扼腕叹息。50岁以上的人,感受愈深 。

从国际比较角度看,40年前,中国的GDP是美国GDP的6%,45年后的今天,中国的GDP达过美国GDP的62%。在世界经济的份额中,中国的经济也达到了世界经济的15%。现在的人,也有自豪。

“时光有我,中国有我”。在我的调查研究展览里,改革之风从农村而起,包产到户一石击水,激活了沉睡多年的乡村;万元户发出现,市场经济的萌芽在商河张坊出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新阶层的入党,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一路走来,我曾经历许多困难,但调查研究的决心从未退缩,鼎新的脚步从不停滞。在困顿中踏上改革开放之路,又在接续奋斗中随着这条伟大的道路不断向前,随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改革长河,在这45年里一路奔涌向前。从我的展览里能够看到,时光是忠实的见证者,更因它是伟大的书写者。我在前45年,留下调查研究的记录,我心已安。

【李想集锦】(248)| 我为什么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5年文章而“喜欲狂”

1982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听取李锦汇报农村改革情况时说,“你有发言权”。这个镜头,在中央电视台20多次播放。(新华社记者王敬德摄)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是一直强调改革开放的。亲自主持召开40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30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讲方法、明路径、指方向。我从事国企改革研究,而一直解读国企改革政策。我们党从来没有放弃改革开放这个道路。我近十年解读总书记的讲话达70多次,深深觉得总书记中非常重视改革开放的,包括国企改革。

现在,中国的重新崛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改革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它始终要在“世界级”体量的层面,处理“世界级”的难题。“中国面对的是一项苛刻的、史无前例的任务”。而且,是面对世界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昨天的《人民日报》标题,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这很有气魄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李想集锦】(248)| 我为什么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5年文章而“喜欲狂”

12月13日,以改革开放45年为主要内容的李锦调查研究展览,在临沂大学举办。这是李锦向山东省人大常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委主题教育第十二巡回督导组组长李长胜与临沂大学党委书记王焕良介绍改革中调查研究情况。


今天,《人民日报》又发表了长篇文章,所有新闻媒体都在发报道。在这篇文章没有发出时,《人民日报》第二篇评论出来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写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②》,文章开头讲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重申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我们举起双手,欢呼改革开放45周年。为我们党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无比欣喜的态度,双手表示拥护。

不过,确实有少数媒体缺乏改革开放意识,上面安排了,便报道,不安排就等着。以致在一些媒体上久久看不到改革开放的声音,使得改革开放声音,稀缺了,淡薄了,影响了社会情绪。

改革正在深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现“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新质生产力”等话语出现,意味着新的话语体系正在形成,一个新的三中全会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应当有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自觉,迎接新的改革到来。

岁月不老,初心不变。今天,我们推开新时代的大门,回望45年波澜壮阔的历程,还是要改革开放,这是历史的规律。

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永远年轻。

(文/李锦)

【李想集锦】(248)| 我为什么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5年文章而“喜欲狂”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写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①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气象万千。开局之年,我国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令人振奋的成绩。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放眼今日之中国,神州大地蒸蒸日上;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阔步前行,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生机活力的体制制度保证。

【李想集锦】(248)| 我为什么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5年文章而“喜欲狂”

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东渡港区,一艘货轮向码头靠拢。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这是举旗定向的思想指引。“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部署,推动改革与法治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从党的十九大作出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这是义无反顾的勇毅笃行。“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将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推进改革。”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郑重宣示。新时代以来,面对千头万绪的改革任务和空前巨大的改革压力,亲自主持召开40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30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讲方法、明路径、指方向;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迎难而上,确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勇开顶风船、无惧回头浪,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中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全领域的。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政治保证,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我们一定能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创造事业发展新辉煌。

(文/人民日报评论员)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248)| 我为什么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45年文章而“喜欲狂”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金德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