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244)| 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11条建议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2-07 13:04:33
听新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定方向、定思路、定措施的会议。根据会议多在12月中旬召开的规律,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快要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设定2024年宏观政策基调。我有些话要说,也算建议。

一个基本的调子,是保持信心,我们坚决反对国际国内一些力量“唱衰中国”,目前经济增长动能偏弱,从现象上看,十一黄金周之后消费和旅游活动增长动能走弱,房地产销售持续同比下跌。一些迹象表明中国处在困难的周期。许多困难与百年大变局特别是中美经济竞争的周期性有关系。这是一场持久战。“速胜论”与“衰败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后疫情时期美国及西方开启全球经贸秩序及供应链调整,对中国实施“边缘化”策略,虽然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体系中仍占有极大份额,但若不进行策略性调整,遇到的麻烦会越来越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召开的。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建议坚持稳字当头的方针。为什么仍然要提出稳字当头呢?因为经济形势需要稳住。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行,经济运行陷入低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挖不出病根。现在的情形就是越来越多的矛盾结伴而来,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困难很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GDP折合18万亿美元,而美国达到25.46万亿美元,中国GDP达到美国的70.7%。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GDP折合13万亿美元,而美国GDP为20.27万亿美元,中国GDP降至美国的64%,从70%到64%,两国GDP差距扩大了。当然,如果按照实际的GDP增长率,我国GDP同比增长5.2%,而美国GDP同比增长2.5%,我国的经济增速更高,但是美国的通胀率要远高于我国,通胀率导致美国实现了更高的GDP名义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所有变化的基础。

一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为什么今年经济如此困难?

因为科技革命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全球化出现倒退,局部战争频繁发生。

再加上我国高杠杆和高负债的状况。困难是正常的。问题是,

越是在形势复杂之时、关键节点,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只有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充分保障就业民生,才能从容化解风险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我国经济具备合理增长的条件,通过努力,能够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促使经济增长达到潜在增长水平。

二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是重点。

从11月情况看,经济能稳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持稳(年初至今同比增长2.7%)。低基数可能推动出口(同比0%)、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2.5%)和工业生产(同比增长6.5%)同比增速在改善。这三稳,实际上还有稳工资,是新加上的一条,我听到不少地方公务员工资拖发少发;就业是民生之本,明年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明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超过1179万人,再创新高,要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社会总供给充足,粮食、能源保障有力,物价稳定有基础,不会对宏观政策形成掣肘,但也要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三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发展信心上积极作为。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年,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10周年,我们要响亮地提出一个口号,就是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上“全面深化“,加上“更高水平”。要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经济工作全过程,在优化要素配置、推进结构调整上迈出更大步伐。现阶段最根本的问题不是GDP增速问题,而是GDP结构问题。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结构改革。国企改革不能只是喊口号,要在结构调整上、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见成效。资源配置扭曲导致产业结构扭曲,不优化结构,追求增长速度意义不大。

四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提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信心。

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可信的产权保护制度是稳预期的基石,要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扩大外资市场准入,金融机构的原始基因是计划经济思维形成的,对市场化金融服务有天然的排斥。这是民营经济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五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设定温和且更为显性化的积极财政政策基调。

维持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推动贷款均衡投放、平滑波动。在明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我们预计政府会设定3.5-3.8%的预算赤字率目标(这包括可能在2024年发行新一批特别国债),提升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限额至4万亿左右。根据官方安排,2023年发行的1万亿特别国债中有一半会结转至2024年使用,因而可以支撑明年实际的财政支出力度。我们预计2024年增广财政赤字率将温和扩张0.6个百分点(2023年预计扩张0.8个百分点)。我们预计明年央行将再下调MLF政策利率10-20个基点,降准25个基点,同时综合运用其他流动性调节工具。

不过,现在政策失灵现象日益明显,但政策张力仍然很大,不能弱化市场的能量。总体来看,当前政策措施仍然聚焦在结构上,偏重区域、要素和产业,总量政策的变化相对较小,市场化步伐在放慢,这为后续发力留有空间。近期跟踪政策措施看,从中央层面来看,侧重区域、金融、土地、产业、企业等相关领域。例如在区域发展上,近期抓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东北振兴》《雄安》等大规划。在企业相关上,国资委、人民银行、发改委、工信部、全国总工会相继发布政策措施。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其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在优化财政支出上再下功夫。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七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握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安全。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产业政策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结合点。要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安全,要大大强调。

八、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全民利益分配机制陈旧僵化,需要优化创新。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政策利好带来的红利不能在小圈子循环,城乡最基层民众分享改革红利和政策红利的渠道和机制形成诸多问题,需要在深化改革中解决。在2024年要加快拨付和更好使用2023年特别国债资金,强调财政支出更多倾向社会民生相关领域。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增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要知道,以家庭为单元的“余粮”和低成本生活,是国民经济最大的韧性,是保障投资消费的基础。

九、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

尽管自8月底以来房地产政策加速放松,但房地产活动仍然疲弱,房地产销售仍处于低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重申加强房地产政策支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未来几个月,房地产政策的进一步放松会有更为具体的确认和落实。房地产业链条长,对经济增长、财政状况、防范风险具有系统性影响,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这是走出房地产泡沫周期循环的治本之策。前几天,领导人到上海就“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考察,实际上是提出破解之策。这样的做法,可以多一点。地产产业链绑架政府和市场二十多年,风险已经转移到银行,并出现美国式“类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迹象,我们不能忽视美国式灾难在中国重演。需要采取非常规策略。化解这个问题有更稳健有效的办法,但有些部门、有关方面心慌意乱,试图通过救助地产商拖延暴雷,是要不得的。我们预计2024年房地产活动继续下跌,但跌幅将较2023年有所收窄,因此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有所减弱。

十,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

政府近期出台的化债措施有助于降低地方债务风险,稳定市场情绪。呼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重申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增加政府债券发行可能会降低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需求,而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通过债务置换可能会小幅压低其他渠道的信贷增长。总体而言,我们预计2024年信贷增速将维持在9.5%的稳健水平(2023年预计为9.9%)。得益于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重组和置换取得进展,明年实际信贷条件可能有所改善。信贷脉冲可能在2024年大致持平。未来几个月将出台具体的化债指导意见和政策框架,其中应包括强化地方财政纪律,鼓励地方政府出售或货币化资产,并对地方政府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行一定调整。预计2024年政府将再发行2-3万亿的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来置换符合条件的地方隐性债务和/或偿还企业欠款;更多银行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重组,促进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化解。

十一,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各级政府与干部的经济发展责任。

体制内的“躺平”和“自耗”日益严重。剖切诸多现象,还是缺乏责任制,上与下界限、责任界限不清,牵涉国家治理机制与干部管理机制的改革。现在一项政策或者指示下来,光开会学习表态了,形式上做足功课。而落实上心口不一,知行不一。最好的策略是,把红线边际、政策边际和决策权,连同责任都划清楚,给地方、给部门实施目标责任制,由地方与部门全部兜底。去年讲的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生动活泼局面,最重要的还是干部敢干、会干、能干的问题,今年可以再强化。现在,畏怐风险意识大大加强了,而敢于担责的大大减弱了。还是应当提倡干事创业、破解难题的风气。

与往年一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会公布关键政策目标(如GDP增速、财政赤字等),这些目标会在明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公布。

以下几篇文章,是我去年12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这可能是中国最早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分析与建议。而新一轮国企改革方案是2023年7月18日提出的,我的思路要早8个月。现在看来,大的框架是正确的,特别是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功能的预判是正确的。

(文/李锦)

附一

国企改革新的逻辑框架正在形成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国企改革的安排,更有实践的针对性、时间的紧迫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企改革的内容有99个字:

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和党的20大报告的86个字比较,显得更为集中,焦点提得更加具体。把这两个报告对照起来,可以发见国企改革新的逻辑框架正在形成,很多人都关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后国企改革搞什么?按说三年行动是一种运动式的做法,也是有益的、有效的、有利的,但是新的形势、新的问题需要做出新的判断,拿出新的措施。过去的改革做得不够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说的是公司治理机制。一个“真正”,大有惊醒梦中人的感觉,“真正”,在中央文件中极少出现。原来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真正”。真正的反义词,是不够,或者是名不符实。“真正”这个词,份量很重。

展开来再看一下,不仅是二十大报告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资改革三条没有讲。一是国资监管改革;二是投资经营公司;三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从2015年22号文件到三年行动,大概都是八条,现在有三条没有讲。这就意味着这三条已经解决得很好了,也就是说监管的一手做多了,做过了,放的一手少了,搞活的、市场化的一手少了。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企改革的论述,我觉得国资国企改革有这样的八句话要琢磨。

一、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改革的目标。过去讲是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防风险能力。现在,二十大报告讲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又加上“国有”两个字,并且是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改革的目标或者是标准。当然核心竞争力,需要研究,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是相通的。

二、国企的功能任务要重新明确。坚持分类改革方向,闻之很有感慨。现在的国企是四大功能,也就是核心安全、行业引领、国计民生和社会服务。我看大部分人都对后面两条都没有进入角色,国企的功能是变化了,多数人不太在意后面两条。国有企业不能光顾自己赚钱,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国家责任,都要讲。国资国企承担着生产公共产品、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国家技术创新等重要职责,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引领经济发展、带动其他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和突击队。加快国资国企改革,要贯穿与国企定位一脉相承的逻辑,在改革的方向、制度、规律、标准和领导等方面继承和发展。定位要准。

三、分类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以前分成公益型和商业性两类,公益型只有中储棉,实际上被中粮合并了,都成了商业性。实际上,现在讲的的分类是企业内部的分类,而不是外部的分类。内部的分类是企业、任务、功能、地位与经济布局,有新的要求。这个事情,前些年实际是做了“夹生饭”。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现在要重新分类,分类改革,分类考核。不能总以产值论英雄。

四、国企改革的微观基础是公司治理。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包括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和监管权。实际上,可能围绕所有权做文章做多了,经营权没有放权、授权。

五、市场化改革是方向。这次中央提出真正做到市场化经营,就是经营方面不够市场化。主要补这一课。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努力做到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加快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依法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国企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六、围绕主责主业,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专业化重组,肯定这是关于市场资源的最佳配置问题。一个大市场大产业的形成,大专业的形成,仍然是改革的重要任务。

七、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混合所有制好像有意不讲,实际上很多问题都牵涉到混合所有制,中国目前是最需要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时候,空间巨大。比如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到国企和民企的产权平等,实际上还是混合所有制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有些事情还没有开始便结束了,有些是碰到困难便退缩了。

八、企业家精神是改革的动力。因为企业家精神对应企业产权的问题,这方面也是国企改革的内容。

以上八条,形成国企改革新的逻辑结构,也就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主题,以市场化经营为方向,以国企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分类改革为基础,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并重,以公司治理为抓手,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平台,以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为保证,以企业家精神为动力。加上一条,坚持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为领导与保障。在短期内实行的新的顶层设计。

国企改革下一步重点要抓什么,怎么抓,基本框架正在呈现。确实,国资监管成绩太突出了,太过了,可以暂时放一放。千万不能陷入“一管就死”的境地。

有些地方要我讲二十大以后国企改革怎么做。其实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得很清楚了,着力点也找到了。关键看我们怎么理解。对待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我们在承认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强弱项,补短板。国企改革还在路上。

以上,是我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思考。

附二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专访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

国资国企改革进入以国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阶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如何解读上述重要表述?未来国资国企改革将如何继续推进?就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进行了专访。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NBD: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如何理解“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李锦:我认为,国资国企改革进入以国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阶段。这意味着在改革目标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际上提出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衡量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标准。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结果性指标,它综合反映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应强调的是“结果”,要注意与一些投入性指标、可能对未来竞争力产生成效的“潜在竞争力”指标构成因素加以区别。

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高水平的人力资本、领先业内的核心技术、不竭的创新动力、突出的管理能力、稳固的营销网络、良好的品牌形象、有魅力的顾客服务与产生强大影响力的企业文化。这与世界一流企业的16字标准(“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是相通的。

过去强调的是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和防风险能力,面比较宽。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这样提出,估计后续会对核心竞争力的标准进行统筹与分解,对实现这个目标进行过程式分析与系统性分析,作出研究和新的部署。

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NBD:会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提法大家非常关注,对此应如何解读?

李锦:“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和“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的表述联系起来,不能分开理解。

“现代”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上,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公司治理,一方面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改革重点是进一步厘清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边界,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另一方面是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制度创新思维的根本途径,需要在市场化经营方面有新的进展。

前一轮改革中,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做得很好了。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法人财产所有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市场激励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尤其是市场经营问题,有效发挥经理层执行作用,健全经理层执行落实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等,在有效权力范围内扩大经理层经营自主权,差距还比较大。近些年来,一些非市场性因素也在上升。譬如,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差异化管控机制没有形成。这些需要加以针对性提高。

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

NBD:在国企民企地位关系方面,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未来这方面工作应该如何推进?

李锦: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在强调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后,强调国企民企平等对待,实际上是维护市场的严肃性、权威性与法律性特征。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民企困难较大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国企民企平等对待,另一个是制度和法律的权威性。这件事情说了很多年,但保障仍然不够,靠什么保障,就是制度和法律。估计在今后一个阶段会有相关文件出台。

附三

前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题词的回顾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年12月15日-16日)

2023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12月8日-10日)

2022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0年12月16日-18日)

2021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100周年。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9年12月10日-12日)

2020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8年12月19日-21日)

2019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路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7年12月18日-20日)

2018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引导和稳定预期,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6年12月14日-16日)

2017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5年12月18日-21日)

2016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12月9日-11日)

2015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3年12月10日-13日)

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2年12月15日-16日)

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要继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必须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能力: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保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

(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政策与新闻)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244)| 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11条建议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