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究竟还搞不搞了?——推荐郑志刚的混改调查并回答社会关注热点
昨天,看到中国人民大学郑志刚教授关于混改的一篇调查,他的《从钢铁行业看国企混改走过的这十年》,用四个案例的对比来说明混改的情况。文章通过事实与数字来讲话,以此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整体意思是说混改是一个好东西,有利于增强国企的活力、提高效率。只是对象要选准,公司治理要做好,方法要选对,路子要顺,效果要好。
不过,他的文章开头提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搞不搞的问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回答,混改是要搞的,是肯定要搞的,而且是非搞不可的。从公开文件看,从来没有说过不搞。国资委党委在《人民论坛》文章对国企改革五大任务的提出,增加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说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般说来,混改有三个好处,一个是国企的实力加民企的活力,使得国企更有活力,更有效效率。第二个好处,是国企的保值增值,做强做优做大。第三个好处是国民共进,推动多种所有制的协同发展。这是混改三条理由,也是三大推动力。郑教授重点强调的是第一个好处。下面要讲四句话:
第一句话,混改的三个理由与三个阶段。在2015年前,混改是以中国建材为代表的活力+实力=新生产力。第二阶段以国企保值增值,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为主;第三阶段,是多种所有制协同发展。现在看来第三阶段还没有正式开始。这中间似乎需要一个停顿时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调研时期、思考时期。新的章程还没有拿出来,不是不搞,而是没有到时候,等到新章程拿出来再搞,甚至要大搞。
第二句话,是混改的基调不断发生变化,表明需要探索。这十年间由“积极”到“有序”,由“突破”到“稳妥”,由“积极稳妥”到“深化”,口径的不断变化,都有一些背景,有一些故事,这表明着混改不是一件好搞的事情。这种前后变化中引起我们担忧的东西还不少。有很多叫人不放心的东西,信不过的东西,摸不到底的东西。
第三句话,我们现在不提,是因为更急的任务需要落实。因为国企改革新一轮开始有很多着急的事情要办。混改是整个社会期待已久的事情,一旦发生很快就能热起来。不容易把控住,所以忍一忍,放一放,让着急的事情先做。比如说全力以赴抓好科技创新,抓好新兴产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件事情是排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抓好主流上了路,避免支流冲掉主流。
第四句话,混改肯定会有新的文件出来。这个新的文件不好出。这个文件让国资委出很难,如果只考虑国企的利益,不考虑民企的利益,肯定不行。因为领导前不久提出“做大做强做优民营企业”问题。现在混改企业内部人控制,而国企监管层不会监管问题,很突出。从二十大以来,领导同志遇到合适的场面就讲“产权平等”问题。我看,主要是国企和民企的产权不平等,这个问题也是严重的。
最近,我们注意两个失败的混改典型,一是中信国安,一是中广核吉华。这两家企业混改失败,原因大致是内部人控制,混改后缺乏监督、制衡机制。这些典型需要调查,把问题弄清楚、捋明白了,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再发文件也不迟。
从昨日朱昌明 李建鹏文章看到,2014年开始混改的中信国安,国家审计署在对中信集团进行审计后,发现中信国安混改存在假混改的问题。5家企业增持的79.05%股权实际全部由国安集团持有或控制,尤其是中信国安管理层没有一分钱出资但实际控制了79.05%股权和全部经营权,接近于管理层收购的效果。中信集团撒手不管,导致这样的不利局面持续发酵,愈演愈烈,最终濒于破产、不可收拾。
中广核和江西实华民企是2016年开始的,占股分别是51%和49%,可是他们不愿意开董事会,也不开股东会。因为占51 %的股份,董事会占2票,民企只占1票。少数服从多数,就用不着开会了,发个通知给民企就行了。实际上形成“一家独大、一人独大”局面。民企没有决策权、经营权、分配权、监督权,甚至知情权也没有了。把一个好好的企业搞垮了。媒体上文章有上百篇之多,几百家网站转载,舆论吵得这么大,而中广核却噤若寒蝉,似乎是默认了这些事情。或者是他们无理可讲,无法面对这些事实。
坐落在江西省安福县的中广核实华公司,最近因为产权不平等导致混改失败的案例引起舆论界的关注。图为公司场景。
很多企业混改后失败常常在于上级撒手不管就给了管理层可乘之机,尤其是有私心的内部人控制、包装打擦边球的做法。结果是不仅民企股东损失惨重,国有资产的损失更让人触目惊心。
于是,出现没有本事,索性就不要搞的想法、说法与看法。
确实,教训多多。需要调查,提出对策,从而拿出文件。我的意思是,不是不搞,而是放一放,想明白了、对策想好了,再搞。深化提升的道道想好了再搞。也没有必要重复昨天的老话,要以解决现实难题为检验标准。国企改革也要讲究“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
回归到主题,觉得混改不是不搞,而是要搞好,需要沉淀一下。郑志刚教授的《从钢铁行业看国企混改走过的这十年》,介绍的新天钢集团、东北特钢,重钢集团,都是搞得好的案例。
郑志刚教授文章的最后,介绍疫情时代钢铁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同处于钢铁行业下行趋势下,民企的盈利状况远远好于国企。在21家发布业绩预报的企业中,17家国有企业中,有13家亏损,仅有4家盈利;而4家民营企业中除1家亏损(ST安泰)外,其他3家保持盈利。他觉得我们又回到启动国企混改这新一轮改革的2013年。显然,他是强调混改是有利的,对国有企业增强活力、提高效率是有用的。
我从另一角度考虑。现在更需要多种所有制协同发展。因为现在民企比例这么高。在2022年疫情冲击后,民营企业投资意愿转弱,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22年初的11.4%持续下降至12月的0.9%。进入2023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转负0.1%。以后的形势发展可想而知。这对国家发展影响巨大。
国企改革是以“国之所需”为主题。人走路得靠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路只能蹦,蹦得太久了,腿会酸,脚会累,蹦终究是蹦不久的。走路是一前一后,双腿双脚协同去走。所以国企改革提出多种所有制协同发展,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光是经济任务,还有就业与社会稳定的任务。中国现代化,是14亿人口的现代化。目前混改可以放一放,等新的文件出台后将会大搞的。
郑志刚教授的文章我是赞同的,他是以事实讲话的,以数据说话,具科学性与客观性,是很有说服力的,他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郑志刚的文章中没有讲到的,我再补充一下,这是我更想说的话。
(文/李锦)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