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支英琦
庚子夏至,刘长允先生自外地回济,带来散发着墨香的《人类的智慧和生活》一书。该书系他倾注十年心血写成,以博大的胸襟和卓越的见地功行,将中国智慧与西方哲学溯源融通,对宇宙的起源及发展、人类信仰和理想的意义、社会真善美的价值等等,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揭示,蕴涵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人类存续发展的终极关怀。我很庆幸,能够在第一时间读到这样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哲学著作。掩卷之际,内心深处竟有一些久违的触动和悟想,如潮水般溢了出来。不揣浅薄,道与友人听。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世界从哪里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类的前途如何更加美好?这是亘古永恒的诘问。相对古人,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的当代人,更是时刻面对着爱与生的苦恼、发展与保护的困惑。博尔赫斯著名的诗歌《镜子》,或许就是这种无奈的写照:“我是一个对镜子感到害怕的人/不仅面对着无法穿透的玻璃/里面一个不存在的无法居住的空间/反映着,结束了又开始……”人生在世,不就常常生活在这样的玻璃房子里,时时面对着这样一面镜子?它真实而又虚幻,脆弱而又坚硬,似有若无而又无处不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冲出这个无形的玻璃茧房,进入自由无碍的智慧境界。一个人是这样,整个人类亦如是。特别是当下,科学的突进和生存环境的异变,使整个“玻璃空间”愈加斑驳陆离了。人类在获得前所未有的物欲满足的同时,内心却越来越迷茫。人们试图在回望中寻求答案——毕竟“天下万事理无二,世上大哲忧心同”。在历史的浩瀚长河里,也确乎有众多的先哲在迷蒙中探寻,冀图使人类走出混沌,步入澄明之境。尽管,每一次的探寻都只是夜空中的微光,却足以让芸芸众生驻足仰望,并得到某些灵魂的启蒙和智慧的引领。遗憾的是,先哲们的论述,往往独持己见,穷究义理,反而让哲学变得像遥不可及的银河系,高远、深奥而冷僻。我们在读哲学书籍时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越是想要弄懂它的奥义,绞尽脑汁,冥思苦索,却越是难以找到可以登堂入室的钥匙。我们一直期待有这样一本广义的哲学书,内容深邃却不故作玄奥,启迪心智却不泛泛说教,它为你打开一扇智慧的心门,满怀喜悦地走进每一个平常日子。
哲学,其实并不只是哲学家的学问,哲学是关乎全人类的学说,是在人的朴素的世界观之上,用理论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认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而优秀的学者,不仅能披荆斩棘发现真理,还能够发扬哲学之魅,让众生在阅读的快乐里获得灵性的启迪。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刘长允鼓掌。我眼前的《人类的智慧和生活》,正是我们期待中的一部“不一样的哲学书”。从书的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试图阐述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却又和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这就决定了这是一部风格独具的学术著作,它卷帙浩繁而脉络清晰,既有宏大叙事又接地气。全书共分八个篇章,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家庭生活如何更加美好以及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探讨等等。作者在谋篇布局上匠心独运,八个篇章既可以独立成文,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充满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引导读者情不自禁地读完全部内容,进而对人类的智慧和生活有透彻的认识和把握。
学术思想的深刻性与创新性表达的统一,是该书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之一。作为一部学术性和理论性很强的书籍,其内容的广博决定了著述的复杂性,这不仅需要作者有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系统而深刻的思考,而且要具备理论阐释与逻辑推演的能力。全书围绕人类的智慧和生活这一主题,在相互关联的八个章节里,每一个分主题形成一个学术支点,作出多维度的总结和探讨,从而串联起庞大的哲学体系,其学术思想的深刻性是近年来同类作品少见的。而这种学术思想的深刻性,是通过表达方式的创新性实现的,这正是该书的一大贡献。每论及一个问题,作者总是先综合百家之言,然后间出己意。其博采众长、独出机枢的叙事架构,为现有的学术研究范式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的创新与超越提供了一种借鉴。在写作方法上,作者注重学术性著作的生活化表达、文学性表现。抽象而混沌的理论,在刘长允笔下变得可感而明确。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些文字能矫正认知,抚平偏执,透过生命、生活、情感、人性、精神等这些似虚还实的表象,循循善诱到其内核和本质。
爱因斯坦说:凡事应尽可能简单,而不是较为简单。崇尚爱因斯坦的长允先生无疑深得其中妙意。在他看来,讲哲学的目的不是故作玄虚,而是要把哲学的趣味讲出来。哲学,应该充满人性的温情,每一种理论的建立与成熟,都是建立在减少人类痛苦与迷惑、增益人类幸福的基础之上。因此,他并不孜孜于对宏大主题炫耀式的说教,而是把艰涩的哲学命题系统化归类、生活化表达,通过可感温度的文字让你不时颔首会意。在写作这部长达30万字的皇皇著作时,他以心驭笔,娓娓而至,并且穿插了一些逸闻趣事,虽然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读来却毫不艰涩枯燥,在若有所思中得到共鸣和憬悟。
另一位著名哲学家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刘长允应该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人类的智慧和生活》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书中不仅有丰富的哲学、历史、宗教和文学知识,而且融会贯通了人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成就。这些多学科的涉猎,体现出作者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严谨扎实的学术品格。对于一个敏思笃行的学者而言,当你的研究越来越深地触及事物本质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学问越来越相近。不管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不管是神学还是科学,它们最终,都是殊途同归地通向真理的道路。深谙此道的刘长允,在著述中十分强调知识的多元性和学术的包容性。每论及一个主题,他并不执念于个人观点的阐述,而是海纳百川,融会众家,既向中国古代先贤那里寻智慧,也向西方哲人那里求答案。既用数学推理,也用物理求证,既用哲学归纳,也用文学比喻。比如在第四章“千智百慧起先天”里,为了阐述人类如何获取知识这一主题,他就由爱因斯坦引用康德的话“世界的永恒秘密是它的可理解性”入题,从中国的周易卦学、老子的守静观复论以及宋明理学,兼及西方哲学中的奥古斯丁与康德等,说明先天和先验,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和前提。而内省和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大途径。其中,他穿插着令人瞠目的大量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最终,如同公式推理似的得出了结语:知识,只有在智慧的引领下才能为人类的生活服务。通读全书,类似的多学科融会的例子不胜枚举,彰显了作者知识涉猎的宽度和厚度,而这也决定了该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平心而论,在碎片化信息拥塞的当下,要静下心来写作这样一部学术价值很大的作品,让读者饶有兴趣地读完并且得到共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我们尤为钦敬的,是长允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持之以恒的学术追求。对“人类的智慧和生活”这一主题,他思考了长达30年之久。为了把这部书写得扎实和丰富些,他先后阅读了400多部经典著作,查阅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千篇以上,做了40多本读书笔记。从2008年动笔,他就开始了边工作、边读书、边思考、边写作的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并不大的问题,他会阅读大量专著和论文。比如,为了写好人类的知识起源和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问题,他认真阅读了洛克、康德、黑格尔、休谟和罗素等人的绝大多数经典著作。为了使论证更加科学理性,他更是精研数学、量子力学等,并且达到和业内顶尖专家论辩交流的水平。不过,对他的这些异乎寻常的付出,我并不感到讶异。因为在我看来,长期从事行政工作的他,骨子里始终是一位传统士大夫式的中国文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长期沉浸于对易学、中医、数学、力学、诸子百家及古诗韵的探究,并结集出版了许多专著。此次,又历经30余年的学术积累和深入思考,通过10多年废寝忘食的写作,最终推出这部兼具理论性与现实性、学术性与通俗性的高水准著作,可谓水到渠成,功德圆满。
这部亲切的、睿智的、深厚的《人类的智慧和生活》,为我们打开通往美好世界的一扇窗户。它将会以其高远的思想、缜密的逻辑和广博的学识,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产生应有的影响。而作为创作者,刘长允先生是淡然和超释的,这和他平日里的蔼然君子形象是一致的。在我们的晤谈中,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有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人类文明在进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和困境,全人类只有打破藩篱、协调一致,利用已有的全部知识和智慧,方能够迎接挑战和走出困境,从而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或许,这就是他试图通过这部书告诉大家的。
我深以为然。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