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是京沪中枢、山东枢纽,青岛是航运中心、山东门户。
当前,山东经济发展正处在深度调整期、瓶颈突破期、动能转换胶着期。越是吃劲的时候,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的“双核”就越应该顶上去、站起来。以山东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完全容得下数个万亿级城市共同繁荣,这当中济南和青岛的带动作用尤为关键。
山东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均衡,因此各个地市之间在过去难免存在内部竞争、产业雷同现象。均衡也意味着分散,这就导致全国GDP排名第3的山东,竟然没有一个城市入围城市GDP排名前10,济南和青岛的城市影响力不仅不如深圳、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与长沙、郑州、合肥等后起之秀相比也渐落下风。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济南、青岛“引领带动作用不够”。
山东要变强,济南和青岛必须同时变强、相互扶持。
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和人口越来越向强势城市群聚集,山东正在遭受来自北方京津、南方江浙沪的虹吸,同时西边的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也将城市群延展到了聊城、菏泽。因此山东面临的竞争是区域竞争,济南和青岛面对的竞争是城市群竞争。因此山东才会一再强调支持济南、青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提高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也正是着眼于此。
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同样地处沿海、双核发展的省份相比,山东的双核与广州、深圳、杭州、宁波、南京、苏州差距较大。要追上差距,济南和青岛更加需要相互带动、相互辐射、相互成全。从山东全省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市场层面还是区域竞争层面,换挡的山东急需一个相互配合支撑的开放青岛和强劲济南。
01.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需要济南青岛握紧手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让青岛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最前沿。走进青岛这个“国际客厅”,不仅仅是走进了青岛,而是走进了胶东半岛、走进了山东,面对的不只是青岛这1.2万平方公里,而是胶东半岛的5万多平方公里、山东的15.7万平方公里,不只是青岛这1000万人口,而是3000多万乃至上亿人口。由此延伸,是黄河流域、整个中国乃至“一带一路”的广袤市场。
而济南,正是青岛“国际客厅”向内陆辐射的重要枢纽。
青岛“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需要海陆双向打通。面向海洋的开放,是青岛的传统优势,外贸航线数量北方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北方第一的青岛港,完全能够成为山东乃至沿黄流域的出海口。而在向西的陆路开放上,青岛需要一个实力雄厚的济南,去辐射周边、拓展腹地,这对青岛的开放优势能否充分发挥至关重要。
目前,河南倾全力打造的郑州已经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辐射范围也已经开始延伸到济南的腹地。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跻身七大国家级城市群,山东的聊城、菏泽身处其中,中原城市群的核心无疑就是郑州。
“一带一路”的蓬勃发展,正让内陆地区的市场潜力逐步释放,无论是从当好黄河流域出海口来看,还是从山东发展的腹地需求来看,向西拓展都是不得不选的必选项。郑州辐射范围延展到济南腹地,并不意味着会直接阻碍青岛的腹地延伸,但济南如果不够强大,内陆腹地成了别人链条上的一环,山东全局的开放就难免要迎合他人节奏、各个地市之间形不成合力。只有济南足够强大、辐射力足够强劲,青岛向西拓展腹地,才能算是真正的“肉烂在锅里”,内陆市场潜力的释放才能更加充分地赋予山东发展动能,而不是四处分流。山东强、济南强,青岛的首要腹地才有保障,腹地强劲自然会带来开放城市的强劲。
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呈明显下行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可能萎缩3%。因此中央也明确提出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的关键一步,内需将成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定海神针。在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基础上,国内大循环的价值潜力即将迸发。
在各大城市群竞争日趋激烈的此刻,青岛要充分发挥“双向开放”优势、在国内大循环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当然要向西寻求更多合作,要成为胶东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乃至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粘合剂,让自己所在的经济圈、城市群做大做强,才能扭转周边城市群对山东、对青岛的产业、人才虹吸,让开放的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的强势。
02.青岛“国际客厅”,济南也唱“主场”
在中国开放大格局视野下,青岛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成为山东这个对外开放新高地中的桥头堡,对内与京津冀、沿黄流域、东北三省形成发展良性互动,对外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努力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东部沿海已经有了珠三角、长三角开放支点的今天,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纵深开放的角度来讲,中国的北方的确需要这样一个新的开放的战略支点。
而开放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腹地的发展,腹地越大越强,开放城市的实力也自然水涨船高,青岛的首要腹地无疑正是山东。但长期以来,青岛与山东腹地,尤其是山东的内陆部分联系有所欠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束缚。交通不畅自然往来不够频繁,身处各自的舒适圈难免各自单飞,合作不够、竞争仍有,最该率先携手的山东双子星一直没能握紧手。
不过山东的这一短板也已经开始补齐,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正让济南和青岛之间的往来更加便利。2018年底济青高铁通车后,济南和青岛之间补上了高铁短板,济青之间逐步形成济青高铁、胶济客专和原胶济铁路并存的“客货分离六线”的运输格局。
不过与双核发展强劲而成熟的珠三角相比,济南和青岛的交通联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在12306网站上查询不难发现,基本每天都有200多趟高铁往返于广州和深圳,而济南和青岛之间每天只有50趟左右。抛开基础设施的限制(山东仍在补上这块短板),也说明济南和青岛之间手握的还是不够紧。
交通短板的补齐,对青岛来说,就意味着与济南辐射范围内的省会经济圈,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往来,青岛在山东的腹地会更加扎实。对于济南以及省会经济圈来说,到青岛这个“国际客厅”拥抱全球市场的“串门”便利程度和成本显著改善,青岛的开放优势能够成为省会经济圈更大的发展动能。
青岛的开放也同样能带给济南磅礴发展动能,济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济南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18-2050年)》就明确提出,加强济青全面协作,构建中心-门户关系,发挥内陆-海洋经济互补性,推动山东全省一体化发展,共同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强化济南到青岛等沿海城市的“出海通道”,构建“两主五副通道、八大出海口”的完善出海交通体系。
在去年举行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济南也主动出击对接国际资源,拿下了双招双引的不小战果,其中历城区的签约额达到了730亿元,在青岛这个“国际客厅”,济南唱了相当漂亮的“主场戏”,与全球企业携手合作,引进了一批高端制造、医养健康、新材料等项目。所有这些,不仅是济南的发展动能,更是山东的发展动能,青岛也必然能从中获益。
03.新旧动能转换,济青理应携手
2020年是山东的“重点工作攻坚年”,济南在自己的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实现金融业增加值、金融业税收均增长10%左右;区域性物流中心:推进国际内陆港建设,新增1家国家5A级物流企业;区域性科创中心: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以上。
而青岛,则提出高标准推进上合示范区“五个中心”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批复一年内完成35%以上的试点政策任务;发挥中心城市龙头作用,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济南和青岛定位规划各有侧重、相互契合,济南更侧重发挥枢纽作用,青岛更侧重放大开放优势,这是山东“双核”携手共进的最直观表现。
在产业发展上,济南和青岛也有深度合作的绝佳土壤。
济南的医养健康产业实力发达,而康复大学则落户青岛;济南整车整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积累丰厚,是青岛工业互联网布局的理想应用场景;济南金融优势相对突出,青岛资本力量正在加速聚集,济青携手可以让资本力量推动全省发展;济南量子通讯、信息技术研发实力强劲,与青岛的智慧城市生态建设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济南和青岛的产业错位发展、配合发展,带来的是周边配套产业链的错位与契合,随着济南和青岛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会各有侧重的随着“双核”优化布局,进而带动全省16地市从竞争走向竞合,握掌成拳共同参与国内、国际中高端竞争,从而带动山东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所以,山东的发展需要一个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济南,与秉承开放大势、工业互联网起势的青岛全面协作,开放的青岛需要强劲的济南,当下的山东需要握紧双手的济青。(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