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青岛51名专业实训干部赴上海学习现代服务业,探究上海发展之“魂”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6-30 14:53:25
青岛把实训向新的领域拓展,提出以学习对接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目标,派遣51名干部开展赴上海专业实训工作。学习知识、增强本领,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思想方法、改造工作方法,让青岛发展得更好。

  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已经成为城市成长、向更高处攀登的“必修课”。

  去年,青岛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鲜明提出“学深圳、赶深圳”,清晰诠释“青岛的愿景是什么、青岛的状态是什么、青岛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全方位、大批量、持续地选派干部到深圳体悟实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已蔚然成势。

  今年,青岛把实训向新的领域拓展,提出以学习对接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目标,开展赴上海专业实训工作。这与选派干部赴深圳体悟实训一样,都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三化一型”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经过青岛市委组织部前期考察选拔,确定51人作为第一批专业实训干部。

  6月28日上午,青岛举行集体谈话会,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与实训干部聊了2个小时,为学习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定调”,对实训干部“动员”“送行”,把为什么要学习现代服务业、为什么要到上海学习现代服务业、到上海学习什么等问题讲得清楚透彻。

  千城千面,学无止境。以“学深圳、赶深圳”为发轫,“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已成为青岛上上下下的一种强烈自觉与重要工作方式。

  上海是中国最具盛名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更是一面旗帜。此番对接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无疑将进一步开阔青岛干部的视野,为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活力,进一步开拓青岛发展新的想象空间。青岛51名专业实训干部赴上海学习现代服务业,探究上海发展之“魂”

  01为什么要学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就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城市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比快速增长,2013年首度超过工业,去年占GDP比重达到53.9%,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行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去年,青岛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7148.5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0.9%,首次突破60%大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接近七成,对全市投资增速贡献率达81.7%。

  服务业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相当关键,作用显而易见。但无论是跟自己的战略定位比,还是与先进城市比,青岛服务业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急需提升、追赶。这也是此番专业实训聚焦现代服务业的初衷。

  受疫情冲击,餐饮停业、商场歇业、旅游停滞、影剧院关闭、工厂停工、物流停运……服务业,尤其是传统服务业受到巨大冲击,不少企业举步维艰。

  危困从来都是创新者的机会。疫情之下,一些企业、行业主动求新、求变,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成功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甚至出现逆势增长。比如,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信息服务业快速增长。5月份,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2.9%,实现了逆势上扬。可以说,当前正处于现代服务业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未来服务业的发展和转型将呈现更加多元的业态和模式,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到上海去求学,就是提前做好充足准备,用心用力抓住这个机会。青岛51名专业实训干部赴上海学习现代服务业,探究上海发展之“魂”

  02为什么是上海?

  上海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大都市,具有极强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青岛要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核心城市竞争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做山东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桥头堡、做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必须向上海学习,切入点正是现代服务业。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繁华的“十里洋场”,到远东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再到今天向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飞奔,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处于全国乃至全球最前沿,绝对算得上是一面旗帜。

  从总量上看,2019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高达27752.28亿元,是青岛服务业增加值(7148.57亿元)的3.9倍之多。其中,仅金融业增加值就高达6600.6亿元。上海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2820.27亿元,是青岛的7.4倍;贷款余额79843.01亿元,是青岛的4.4倍。

  从质量上看,2019年,上海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422.7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9%,比青岛高出6个百分点。

  从地位作用看,2019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打响了“上海服务”品牌。

  近年来,从国家中心城市,到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不断提升城市定位,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日益强劲,集聚了全球一流的金融机构、贸易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成为世界的会客厅,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带来了强大的效率,正在率先迈向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最高端。

  由此可见,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是青岛很好的标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能取到真经,学以致用,那对于助推青岛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无疑有莫大的好处。何况,通过从现代服务业切入,可以全面感受上海的发展!

  03学习上海发展之“魂”

  对于“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大上海,青岛人并不陌生,虽然经济体量上差距较大,但两城在很多方面有着十分相似的气质。

  青岛人引以为傲的“上青天”时代,“上”就是指上海,青岛成为与上海齐名的国内三大轻纺工业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青岛曾提出“学上海,赶大连”。这些年来,上海一直是青岛凝望的城市。到上海去,就是向最先进学习,在实践场景中感受上海发展之“魂”。

  “这次大家去上海,从专业角度是学习现代服务业,但更本质的目的,是通过现代服务业这个窗口,透视上海改革发展全貌,体悟开放真谛,汲取创新力量,感受包容魅力。”在谈话会上,王清宪说。

  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

  青岛与上海在开放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无论是开放的层次水平,还是辐射带动作用,青岛与上海都不在一个层级上,上海有太多的东西值得青岛学习借鉴。

  面对疫情,上海提出积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畅通,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国家战略的叠加下,作为黄河流域出海口、站在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最前沿,青岛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大循环、双循环”开放格局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找准以现代服务业拓展开放格局的“金钥匙”,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已经成为创新的摇篮、创造的舞台。这源自上海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善于用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逻辑、新的打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青岛深刻把握开放创新改革的内在逻辑,走上了一条以开放促进创新、倒逼改革之路,引领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的创新力、创造力还不足,学习上海的创新非常必要。

  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是在“从无到有”的探索中建立起来的。青岛被赋予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国之重任,也是“从无到有”,要学习借鉴上海“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工作思路,深入思考如何以开放创新改革的精神和路径担起国之重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的文化传统向来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历史上就是一个各种文化交融、共存的地方。青岛要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必须有更为宽广的胸怀,站在企业视角全方位体悟什么样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感到舒服,学习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理念、超前的人才政策和现代化的城市治理,提升经营城市的能力和水平。

  放大坐标才能找到不足,提高标准才能找到差距。上海是一扇窗,到上海去,不仅能学到知识、增强本领,更能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思想方法、改造工作方法,让青岛发展得更好。

[ 责任编辑:张美璟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