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6年,连咖啡正在大规模关门。
瑞幸之后,又一家互联网咖啡出事儿了。
投资界(ID:pedaily2012)获悉,知名互联网咖啡品牌“连咖啡”正在大规模关店。大众点评显示,连咖啡北京地区16家店铺已悄然关闭,仅剩两家仍在正常营业。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次关店席卷连咖啡的全国门店。
连咖啡望京SOHO门店已经有新店家入驻
诞生于2014年,连咖啡比瑞幸咖啡更早探索互联网咖啡模式,也是当年风口上的“互联网咖啡”的代表案例——成立之初就获得了明星戴军的投资,随后不断获得资本的青睐,6年累计共获得6轮融资,累计金额超过4亿人民币左右。
最为轰动的是,连咖啡在去年完成了2.06亿元C轮融资,背后投资方十分豪华。彼时,瑞幸咖啡正一路高歌猛进,以连咖啡和瑞幸咖啡为代表的互联网咖啡品牌成为当时创投圈最热的话题。
如今一年过去,瑞幸造假事件举世哗然,而连咖啡也正在悄悄关门,令人唏嘘。
1、全线大撤退,瑞幸之后,又一家互联网咖啡凉凉
创立6年,连咖啡正在大规模关门。
6月2日,记者走访发现,位于北京海淀区的连咖啡(魏公村学院店)已经关门,昔日三三两两的顾客早已没了踪影,连咖啡门店上“Coffee Box”的标志也已经被拆除,新的商家已经入驻。
大众点评上搜索显示,目前连咖啡在北京地区的18家门店,显示正常营业的仅有金宝街店和惠新西街店,其余门店均显示灰色的“暂停营业”。记者致电上述正常营业的门店,均未打通。
记者发现,就连重金打造的形象店——连咖啡望京SOHO店,也悄然关闭。2019年初,连咖啡将新开的望京SOHO店定为“全国首家连咖啡形象店”,连咖啡内测新品牌口袋咖啡时,仅在望京SOHO店开放了门店自提功能。当时,口袋咖啡主打线上下单后从线下对应门店自提的概念。
这一次关店席卷连咖啡的全国门店。大众点评搜索显示,连咖啡上海的37家店铺中,仅有15家还在正常营业;深圳的12家商铺中,仅1家还在营业;广州的10家门店中,也仅有1家门店还在营业……几乎可以说是全线大撤退。
事实上,这一切早有端倪。2019年年初,“连咖啡”被曝出在春节前后关闭了北京、上海多家门店,还因拖欠咖啡豆供应商货款出现资金链困难。当时,北京多名连咖啡店员向媒体确认,北京仅剩20多家店,远低于高峰期的60多家,有些门店每天销量甚至不到100杯。
为此,连咖啡2019年的发展战略被定位为“品牌瘦身”——减少实体店投入,增加网络营销和外送。但此举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由于前期发展太快,选址盲目,后期开的门店不仅没有增加营业额,反而拖累了老店的业绩,再加上人力成本的增加,前期的融资也已经基本消耗殆尽。”消息人士称。
令人唏嘘的是,经过一年的瘦身后,人们等来的却是门店已经所剩无几的消息。
2、6轮融资超4亿元,号称咖啡界“小米”,最后生意直接被瑞幸抢走
连咖啡的遗憾离场,与劲敌瑞幸“烧钱圈地”的野蛮打法不无关系。
2014年,连咖啡由航班管家的创始人王江创办,做星巴克配送起家,并陆续获得资本认可:2014年1月获得了数千万元A轮融资,2016年4月获得了华策影视5000万元的B轮融资,并开始做自有品牌。最新的一轮融资是在2019年4月,完成了高达2.06亿人民币C轮融资,一度轰动创投圈。
图表来源:企查查
比起一年融三轮“疯狂”的瑞幸咖啡,连咖啡在2018年之前的融资节奏还算平缓。根据公开信息,连咖啡称于2017年底已全面实现盈利,单店配送量日均千杯,核心会员从16年的80万增长到300多万。
那段时间,连咖啡的发展还算得顺风顺水,在2017年发布了超过30款咖啡饮品,其中包括防弹咖啡、粉红椰子水等爆款,靠自有品牌支撑起了业绩。
它总结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打法:通过分享得券、万能咖啡、成长咖啡等玩法将社交裂变、社交分享玩到了极致,在“线上社交”场景形成了极强的用户粘性与用户习惯。其核心商业模式是“线上外卖+社交裂变”,“裂变”是主要流量来源,被认为是“咖啡界的小米”。
2018年,连咖啡的「口袋咖啡馆」上线一天时间,小程序访问量达到420万,累计开了52万家线上咖啡馆,增长速度惊人。
变化始于“财大气粗”的瑞幸入场。当瑞幸不惜成本地疯狂补贴、开店时,所有咖啡品牌,包括连锁巨头星巴克都坐不住了,更别提根基还不稳的连咖啡。
彼时,中国咖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一路疯狂烧钱的瑞幸咖啡更是直接抢走了连咖啡大量外卖份额。
2017年还在盈利的连咖啡,2018年受瑞幸咖啡的竞争所影响,现金流开始吃紧,不得不由最早的纯外卖轻模式,向外卖+到店的重模式转型,同时开启“烧钱换流量”的模式,发起各类团购、拼团、买赠促销的活动。
奈何还是拼不过“不差钱”的瑞幸。2019年初,连咖啡就被曝出正在大量关店。据媒体报道,当时连咖啡在全国的关店比例达到了30%-40%。
至于关店原因,内部人士称,一是杯量下降,以深圳为例,原来30家左右的门店,单店日均杯量最高时达到220杯,目前不到10家店日均150杯,而上海关闭的门店,多数日均杯量不足100杯,不少甚至50杯左右;二是迟迟没有新的融资到位,咖啡大战中各家补贴吸走了大量流量。
如今在看,这对曾经的同行兼死对头,一个因造假丑闻牵连整个中概股,一个大规模关店日薄西山。不得不令人感慨,互联网咖啡终究难逃“死亡”魔咒?
3、资本游戏终归是游戏,互联网咖啡落幕,新咖啡战事再起
一杯小小咖啡的生意,在资本的催化下,搅动了一个万亿市场。
回想2018年,共享单车集体折戟,中国VC/PE圈曾对烧钱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然而,以瑞幸咖啡、连咖啡为首的互联网咖啡崛起,一系列令人乍舌的融资动作和扩张节奏,再次给创投圈打了一针兴奋剂。
当时,瑞幸咖啡与连咖啡都极力宣扬自己是互联网公司,瑞幸咖啡的用户只能通过APP或者小程序下单购买;同样,连咖啡也将微信小程序作为自己的重要获客渠道。耳目一新的商业逻辑,再加上万亿的广阔市场,资本开始了一场竞赛。
然而,无法回避的是,在互联网咖啡这个概念里,咖啡才是主角。烧钱能买到用户,但买不来用户的忠诚度,一旦停止补贴,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必然转身就去找更便宜的了。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中国人是否真的爱喝咖啡?在提到中国咖啡市场潜力时,经常被引用的一组数据是“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销量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2025年将有望突破一万亿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咖啡消费量每年增长幅度在15%-20%,而全球平均咖啡消费增速只有2%。
从数据上来看,万亿市场、年20%左右的增长很诱人。然而,中国人并不怎么喝咖啡,就像欧美人并不怎么喝茶一样。
换言之,中国出现欧美普遍将咖啡作为饮品的可能性仍旧比较低。也就是说,互联网咖啡单靠流量模式,想要低价撬开增量市场很难,况且还要同一众咖啡玩家竞争。这么看来,连咖啡为代表的互联网咖啡沦落到今天的境地,似乎早已注定。
即便如此,资本对于咖啡的热情依然未减。在刚刚过去的5月,腾讯投资了加拿大咖啡连锁品牌Tim Hortons的数亿元级别投资,布局咖啡线下市场。而此前,中石化也跨界在加油站卖咖啡;开酒店的OYO中国宣布进军咖啡新零售,推出“芬然咖啡”;便利蜂、全家、苏宁小店等便利店售卖现磨咖啡;雀巢、可口可乐、伊利、蒙牛纷纷推出了即饮咖啡产品……2020,咖啡战事仍未平。
只是不知,瑞幸和连咖啡的故事是否还会重演。(投资界 宁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