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186)丨从机构改革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在调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3-11 11:05:19
听新闻

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应该走上以科技为主导,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工业为基础、以农业为保障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道路。

这是我第三次写文章倡导了。希望我的观点能为上层接受。

【李想集锦】(186)丨从机构改革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在调整

近日,李锦连续做两场线上讲座,讲解国家机构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重点讲解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意义与关注的问题,突出讲授中国式现代化产业发展道路。

今天(3月10日),全国人大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重点改革领域是金融与科技,金融更为人们关注。评论解说的文章与观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绝大多数文章是从金融行业方法上、技术上回答。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这里,我们要看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中国走出的一条是新路,是科技领先、数据支撑、新兴产业为领头的现代产业发展方向。而不是美英金融与服务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个趋向,正在明显起来。

从整体上分析机构改革13条,是强科技减金融

【李想集锦】(186)丨从机构改革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在调整

本次机构改革13条改革内容,科技有三条,第一条是科技,官方表述叫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后面是大数据,仍然是科技。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不仅是未来国家重大战略,数字建设还纳入地方领导KPI考核。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提级,这是与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相匹配,体现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和美国对中国高科技技术的全面封锁打压,中国急需在现代科技领域全方位发力,打破美国及西方的封锁,解决所有卡脖子难题,推动建设新型举国体制,实现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发展。

金融占了6条,分量很重,整体上是减法。金融机构改革基本思路是分权制衡,加强监管。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相应监管职能抽出来,单独设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是加强监管。金融创新是需要的。但是,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部分金融服务超前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超前于监管体系和法律体制的约束力。过去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是拥有巨大的金融资产的,是由该部门自行成立市场经营机构负责运营,这就是裁判员兼任运动员,现在,解决体制问题。从金融本身来说,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离,服务经营权与监督权分离,服务经营队伍与监督队伍分离。本轮改革是从金融层面上,确保实体经济发展,确保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质、不变色。金融说到底是一个工具,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你不能把赚钱的功能上升为首要功能。大家还是清楚的,说金融暂时收缩一下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最赚钱的企业集中在金融,而不是经营性企业,这个道理讲不通。我在2012年就组织写出《实体经济99评》,现在从体制上解决,就有可能了。

乡村振兴局做减法。过去国家单独设立乡村振兴局,在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工程基本画上一个句号,继续单独设立乡村振兴局意义不大。

信访局提级,由国务院办公厅管理,现在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最有诚意的改革。

老龄委主管部门从卫健委划归民政局。是因为整个国家即将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问题已经远远超越了健康这个单一范畴,要实现老年问题的全面社会化趋势。

第13条“按5%比例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我们可以理解为,国家就是在推动人才从金融业向科技领域流动。

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整体脉络,思路清晰。从发展的角度思考,一个是科技和数字化的加强,一个是金融和农业的弱化,一个是上访与老年的弱项重视。这个机构改革方案感觉就像一双大手熟悉对机构职能进行最优方式的洗牌——该做加法做加法,该做减法做减法,该分权制衡就分权制衡,轻重力度收发自如,一切都按照最优的方式进行重组。这个机构改革方案确实有种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的感觉。

我们不能走美英以金融与服务主导的道路

【李想集锦】(186)丨从机构改革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在调整

在中美竞争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科技与金融是决定全局的核心要素。这两大核心领域的改革模式又各有玄机,我们需要把他们放在一起说,才能得出整体感觉。就是中国不能走金融优先的道路,不同于以美英为代表的以金融和服务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不同于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为标志的发展道路。

这是我的基本的看法,叫发展方向论。目前,官方在这个问题并没有讨论,而没有专门的文章来说,我喊出这个声音,也可能说是东风第一枝了。

一个国家的发展总是要确定它的一个主导方向,这是由它的客观基础决定的,在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我们先说一说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国家,当他们走过了农业、工业和现代工业的时期,以后会走向服务业和金融业,而他们这种服务业和金融业是在全球范围内来“薅羊毛”。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继承英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基础上,依靠投资银行体系及金融创新,支持自身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933年,为应对经济大萧条,美国制定《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限制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促使投资银行体系发展迅速,逐渐由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变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支撑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脱离实体经济和金融泡沫化的风险,直至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该体系也宣告破产。

当今,当他们不再实现全球化后,于是又退回去搞实体经济来补这个课,他们接受了教训,但是本质上他们仍然以金融这个武器“薅”全世界工业的“羊毛”。美国借助美元优势,在全球大肆“薅羊毛”,“收割”全世界财富,世界各国纷纷遭殃,沦为被割“韭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所以,在中国一度人们认为搞什么都不如金融赚钱,那是美国现代化的路子,中国不能走这条路。

从上个世纪末以来,有人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是第三产业,以一二三产业的划分为衡量标准。这些年,我国的金融是不是发展的太快了,因为金融的利润是从企业中赚的,走得快了,实体经济就受影响。从前段时间的金融业反腐、再到金融业限薪令,以及近期传言的券商降薪潮,风向其实日趋明显。兴旺的金融业,呈现减弱的趋势。想靠入行金融业暴富的人,就很难了。

中国应该走科技主导、新兴产业引领、现代工业为基础的发展道路

【李想集锦】(186)丨从机构改革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在调整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先从农业开始,接着实现工业化,由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后期过渡。下一步,要在科技、在科学创新,走在前面,这是真正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子。

在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在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的产业构成,一般情况下现代服务业要占其GDP的70%左右。美国,这个诞生了才200多年的新国家,却已经引领了全球发展100多年。美国强大的根源来自其骨子里的“金融基因”,走过“农业立国”“工业立国”到“金融立国”之路。

而在发展中国家,现在的越南、印度等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工业化进程比较健康的产业构成,一般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的产业构成,中国目前就是这样。

而现在中国需要弯道超车。中国现代产业体系是第三条道路,就是以实业立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产业构成。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应该以科技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实业立国道路,这是我的一种看法。

从实践上看,目前科技部门问题是很大的。科研体系严重滞后,未能把科研力量和产业做很好的结合,科研机构只发论文,产业界科研只能自己干。至今未形成基于中国标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未能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重点是举国体制,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未来科技部更聚焦宏观,主抓科技投入、创新、引导、成果转化。

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列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三个方面,我就觉得很好,他把新兴产业作为主要的突出起来,把传统的技术工业的转型升级放在第二位,这样的话。就是分清了主和次,我们主要的应该在科技创新方面、在技术创新、在产品创新、在品牌创新,首先是科技术创新,是核心技术,这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要以以科技为主导,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工业为基础、以农业为保障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这是我第三次写文章强调了。希望我的观点能为上面接受,将来写在文件上。

把这一通道理讲完了,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次机构改革,就会觉得我的发现是在价值的。

因为昨天的文章,写了6000多字,重要的淹没在里面了。总体上,我觉得不要在支支叉叉上做文章,要在树干树根上做文章,要在“国之大者”上考虑,要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角度做文章。

今天提出中国经济产业发展方向问题,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从以小见大,从这里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向,甚至道路。

中国产业发展的方向、道路、标准、途径、和方法等等,是另外一篇大文章了。(文/李锦)

【李想集锦】(186)丨从机构改革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在调整

【李想集锦】(186)丨从机构改革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在调整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186)丨从机构改革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在调整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