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大有作为叫好
中钢集团,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的重组,是党的二十大以后,第一例集团层面的战略性重组,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作,这个重组处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大家极为关注。
中钢集团元月形势大好,是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效果的说明
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整合重组是一次产业链整合
国有企业由专业化重组向产业化重组,格局更大、更高
《经济日报》头版发表记者周雷的文章《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速——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大有作为》。除了觉得这篇文章有“三个好”,还觉得国有企业由专业化重组向产业化重组,格局更大、更高、更彻底。
2月13日,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这是今年以来国资委重要会议第四次提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显然,重组整合是2023年改革的“重头戏”。认识国有企业由专业化重组向产业化重组转变,具有方向意义与引领意义。
宝武与中钢的重组的报道有“三个好”
第一个好,是大家都停留在国有企业要不要重组,重组会出现什么样的趋势的时候,《经济日报》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国有企业重组大有作为。就是说重组的效果已经见出来了,而且是用第一个月的事情来说明。现在是二月份,元月份的效果出来了,便可以说明问题。用最新的事实说话,可见记者的眼光是随着现实向前走,找到了新的角度,传递了新的信息。
第二个好,这篇报道的支撑案例是中钢集团,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的重组,是党的二十大以后,第一例集团层面的战略性重组,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作,这个重组处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大家极为关注。
元月的开门红不是一般的开门红,“1月份,中钢集团实现“开门红”,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到41%、46%,效益创近十年最好水平”。这句话分量很重,证明重组的好,也证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的好,也证明二十大以后第一个重组案例的好,这个点选的很准,很有厚度。
第三个好,“‘我们要敢拼、勇闯、快干,奋力谱写中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安栋信心满满。”从这个讲话来看,写中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是有一股决心,有一股干劲,有一个新的状态,确实让人充满信心。
案例好,成绩好,说得好,时间节点好。这个消息虽然是枯燥的数字,但是能让人感受到来自春天的消息,来自二十大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后的新消息,是春风第一枝。
我们欢迎这样的新的动态。这篇报道,还举例了国家电网和国投生物发电的移交仪式,还有中国电建与通用集团医院资源配置的形式,这说明了国企改革专业化整合新的动态。老的有南北船的重组,新的有鞍钢、本钢的重组,中国稀土成立一年来矿山运行产能的大提升。这些,能感到国企重组的前景,值得期待。
2022年12月22日,我写了一篇文章《中钢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可堪为三年改革收官之作》。从中钢20年兴衰看国企改革的艰难,文章发表出来,引起较大的反响。文章虽然很长,仍然有2万多人点击。但是,写文章的人心里还有几分悬念,这块硬块头啃下来能不能消化得了?关键是中钢自己能不能干得起来。很多案例报道消息以后都没有下文了,中钢集团到现在不到两个月就有这么大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就是说明国企重组大有可为,这里面有宝武的经验与做法,有有中钢的新做法,当然,也有国资委的好做法。这一个月很有说头,很有看头,关键是给人信心。
跳出重组看重组。实际上,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从大处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调整。中国式现代化很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而产业结构必须从产业体系开始调整,而钢铁产业体系长期是大、全、多、散,同质化、低质化竞争,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有很大的改变。国企就应该发挥产业引领的作用,尤其像钢铁这样,作为市场竞争性企业,改革的幅度可以更大一点,重组的力度当然要更大一点。宝武现在是1.15亿吨钢,我看还可以再扩大。当中国前十家钢铁行业占到国家的60%的时候,这种集中度也就可以了,目前我们还相差20%多,重组大有作为。宝武与中钢重组以后效果怎么样,大家还是关注的。
经济日报的这则报道,解决了人们心中的悬念,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所在。
国有企业由专业化重组向产业化重组,更有作为
重组不光是从专业化重组,这个棋盘有点小了,应该是从产业体系的大棋盘上重组,从专业化的重组走向产业体系的大重组,这也是当前重组指导思想的一个变化。从国资委角度,更要从“国之大者”看待重组。
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都出自原冶金部系统,是属于战略契合、优势互补式重组,实际上是产业重组。近年来,国内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和资产整合的步伐明显加快。经过多年的钢铁资产合并重组,中国宝武已经稳坐全球粗钢产能的头把交椅。但现阶段钢铁企业还存在各色各样的问题,企业间同质化竞争也越发激烈,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变革——实现产能规模化、集约化,这也符合中国宝武的功能定位。
中钢集团不是钢铁生产企业,其价值主要在于机械设备制造、矿产资源、贸易物流板块等方面,将助力中国宝武专业化整合、扩大规模提高专业化运营能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行业集中度。可以有这样一个定位,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重组,属于产业体系的重组,也是产业链的重组。从重组来看,中国宝武开始往产业链上游延伸,这体现国企改革过程中大企业发挥的“供应链链长”的作用,也是加快补链、固链、强链、延链的尝试。
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具有很强的产业互补与协同性,双方的战略重组不仅可以对中钢集团纾困,更能助力宝武集团的产业链协同发展。不能只说宝武对中钢带来什么好处,也要说中钢对宝武也带来好处。
纵观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存在生产企业众多、集中度低、同质化经营严重等问题,影响了行业高质量发展,钢铁企业甚至一度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亏损严重等难题。面对这样的问题,钢企间的重组兼并似乎成为了一剂良药,以摧枯拉朽的态势,在中国的钢铁业刮起了多次重组风潮。中钢并入中国宝武既体现了中国宝武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成功转型,也将成为央企重组并购产业化整合的典型案例。
随着产能整合的推进,钢铁业集中度的提升是确定性趋势。而尾部企业的整合也有利于其聚焦于细分领域,提高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有利于弱化行业的周期性,促进行业及企业盈利更趋稳定。
总体来说,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整合重组是一次产业链整合,有利于中国宝武由大向强升级。
产业化重组是中国国企重组的大趋势
产业链整合式的重组,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加深认识。
我国经济过去主要是通过对外开放,吸引投资来驱动增长。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尤其制造业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我们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制造业体系,产品门类也比较齐全。但我认为,我们的产业体系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大规模转型升级的一个阶段,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阶段。中国钢铁产业就是这样一个阶段。
对现行产业体系进行大规模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从国内情况看,二十大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面临形势和使命任务。总体上看,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还不强,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面对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供给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抓紧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加快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名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的重组属于产业链的重组。他们的重组更有战略性,更具典型性,不能仅仅从专业化整合来看待。2023年在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药健康、矿产资源、工程承包、煤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专业化整合,这是正确的。但是,更应当从产业角度来组织新一轮重组,就是格局再大一点。
从世界产业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情况看,战略性重组是一个大趋势。当前世界格局发生很多重大变化,比如能源安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重构,这些都将加快重组整合的进程。美国历史上从1897来共掀起过五次并购浪潮,促成了美国企业结构的重大改变。通过对美国五次并购浪潮的回顾,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并购有益的借鉴。中国已经进入大企业时代,大规模的重组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内循环。美国对我先进制造业遏制打压不断升级。近年来,美国针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打压不断升级,我国国有企业产业链发展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这是推进新型产业体系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新一轮重组整合的重点不光是解决低效冗余问题,通过专业化整合,在重点领域组建新集团,更要考虑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的问题,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里,把十九大讲的战略性重组删去了。我们的认识要从专业化重组转移到产业体系建设上,从重组转移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这当然是从国资委与国家层次上的考虑,对于操作层次则没有必要考虑这么远。(李锦)
现在转载经济日报刊发的报道
国有企业由专业化重组向产业化重组,更有作为
不久前,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新能源智慧运维服务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涉及14家央企的22个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该合作项目的开展,标志着央企新能源整合从单个协调向整体推动转变,发展转向专业化、集约化。
当前,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速,推进国企重组整合大有可为。
重组整合动作频频
今年是中钢集团正式加入中国宝武的开局之年。1月份,中钢集团实现“开门红”,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到41%、46%,效益创近十年最好水平。
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都出自原冶金部系统,战略契合、优势互补。2022年12月,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启动重组。这是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央企业第一例集团层面的战略性重组。“我们要敢拼、勇闯、快干,奋力谱写中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安栋信心满满。
继去年37家中央企业25组专业化整合项目分两批集中签约后,今年开年,国资央企就在重点领域按下了专业化整合“快进键”。
1月10日,国家电网与国家电投在京举行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权交接仪式。经国资委批准,我国生物质发电头部企业——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无偿划转至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投成为国能生物控股股东。1月14日,三峡集团与中交集团签约。经协商一致,三峡集团将所属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划转中交集团。
中国电建与通用技术集团日前就医疗资源专业化整合项目签约,电建医疗将加入通用技术集团旗下的国中康健专业医疗健康产业平台。这是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深化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又一重要成果。
“本次改革完成后,通用技术集团将拥有医疗机构343家,管理床位数约4.8万张,全国性网络布局将进一步完善。”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表示。
春节期间,中钢货运山东船代部发扬“港外过年,港内大干”的精神,圆满完成了共12条船舶的代理工作,实现了2023开门红,为新一年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的放矢持续见效
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国资委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和《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部署安排,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先后完成5组9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电力、检验检测、医疗等领域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持续展开。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近日提出,以市场化方式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培育和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增资扩股,2023年在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药健康、矿产资源、工程承包、煤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专业化整合,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
鞍钢重组本钢后,鞍钢集团粗钢产能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在鞍本重组整合工作中,鞍钢集团充分发挥鞍、本两地铁矿资源优势,加快实施“钢铁+矿业”双核战略。2022年,其铁精矿产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持续保持国内第一。
由“南北船”重组而来的中国船舶集团,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主业实业优化整合,市场地位更加稳固。2022年,船舶海工业务承接合同金额再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纪录,经济效益再创历史新高;年末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过20%,稳居世界第一。
推进专业化整合,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对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稀土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稀土集团成立一年多来,统筹谋划稀土全产业链整合方案和实施路径,加速推进与重点稀土产业省区战略合作。通过整合,岩矿型稀土资源储量增加15倍以上,在产矿山运行产能大幅提升。
中国星网集聚优势力量,积极抢占新一代通信技术创新发展制高点。按照部署,企业紧盯目标任务,加强统筹协调,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先进性、适应性、安全性、经济性卫星互联网。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认为,国企重组整合的持续推进,有力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能够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市场化路径推进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进、退、整、合’为着力点,加强重点示范项目的协调推进,不断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
“进”就是要瞄准高水平、导向性,支持推动国有资本协同合作,促进固链、补链、强链、塑链。“退”就是要持续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和非主业非优势业务退出,做好产能过剩行业整合,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整”就是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合”就是支持中央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加强内部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
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重组整合,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明确要求。长期从事国企研究的专家刘兴国认为,市场化路径推进重组整合,既尊重了相关企业自发自愿原则,又保障了互惠互利效果;既有助于顺利完成组织形式上的整合,也有利于深化推进实质上的融合。
去年底,中煤集团与国家电投煤电项目专业化整合签约。国家电投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电力公告显示,与中煤电力(中煤集团全资拥有附属公司)签订产权交易合同。中煤电力同意购买新源融合(中国电力全资拥有附属公司)60%股权,代价为人民币12.65亿元。此次整合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涉及的电力装机容量预计超过1000万千瓦,在业界形成较大影响。
“国家电投以市场化方式开展与中煤集团‘煤炭+煤电’专业化整合,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国资监管机构主导+无偿划转’式央企兼并重组的改革之路,示范引领作用较为突出。”刘兴国表示,今年国企重组整合前景值得期待。(经济日报 周雷)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