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153)丨中央为民营经济讲话的现实与舆论背景分析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2-21 09:59:35
听新闻

  一份可以上达天听的智囊文章

  这经济,那经济,稳增长是最好的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民营经济讲话的现实与舆论背景分析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解读,我放了两炮。一炮是以国企核心竞争力为主的国企改革逻辑体系,一炮是为民营经济缺少健康的环境号脉开药方。因为不是口头说说,而是第一时间写了文章发表出来。而且在这两个业务领域都已形成舆论影响力与引领力。因为今天的《企业家日报》全文发表了我的文章《亮明“两个毫不动摇”,对民营企业号脉开方》,言犹未尽,我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需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这八个字,分量很重。说明中央态度鲜明。

为什么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民营经济要用这么多笔墨?这是有背景的。有两件事情,在二十大前都进入极顶状态。一个是民营投资断悬式下跌,进入十年来最低,一件事情是某某经济舆论进入最高潮,这两件事,一个是实践背景,一个是舆论背景。时间交织在二十大前。按照中央“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的要求,讲清楚,是极有必要的。

国有投资增长10.2%,民间投资仅增长1.1%。国家现代化道路总不能一条腿一只脚走路吧?

首先,是现实背景,民营经济不肯投资,后继乏力,经济增长上不来。从发展效益来看,截至2021年12月,私营、股份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两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4.7%、20.4%,较国企增长低了8.4个、2.7个百分点。2021年12月私营、股份制工业企业的亏损数量同比分别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5.8%、5.3%。分析民营经济发展莫过于投资。

从投资总量占比看,2012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连续5年超过60%,最高时达65.4%。2022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走低,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不断下滑。2021年,随着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冲击的减弱,民间投资明显回暖。2021年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7.0%,高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9个百分点。

但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几十条稳增长政策和接续措施,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促进投资,主要是促进基础设施投资。这方面的政策措施有不错的成效。但是,民间投资却不活跃。前11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其中国有投资增长10.2%,民间投资增长1.1%。相差10倍!这太不成比例!民间投资2月还是11.4%,10月便是1.6%。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也不断下滑,截至今年9月累计占比已由高时的64%,降至54.8%,为近10年以来新低。2022年前11个月,来自于外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了3,4%。投资大幅降少,是一个睛雨表。所以,9月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资敢投,是已经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了。

形势摆在面前。国有经济形势很好,特别是中央企业形势很好。我们为国有企业取得的成就而骄傲,为什么经济仍然上不来?问题很清楚,民营不投资,经济不增长,国家现代化道路怎么走,总不能一条腿一只脚走路吧?跛足经济能走远吗?

“不正确议论”是哪些?肯定不是指2018年的“民营经济离场论”,与二十大前那股思潮大有关系

其次是舆论背景,民营经济总是处在担惊受怕地步。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不正确议论是哪些?2018年,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后来,大领导讲话,强调“56789”的因素。这股风被止住了。

最为突出的是,在二十大前,突然出现一股什么经济风,把邻邦的主义拿过来,而且在浙江的一个评论园地发表。认为中国将迎来重大理论创新,实现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入某某经济的重大跨越。宣称这种经济可以对中国现有的民营经济、混合制经济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抑制其野蛮生长和无序扩张。一时间,舆论极其强大。我写了文章,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然而很快被删了。北京的朋友给我提醒,说是风向变了,为我担心。我当然感谢朋友,然而心里说,未必。我这把年纪了,没有官可罢了,也无利可图,有吃有穿有住的,还有什么可求的哩,为国家健康发展说说话,自是文人的职责。想是这么想,可是文章正面反面的,当时都一律封了。大家等着二十大精神出来。

我的预测是正确且是准确的。二十大还是讲市场经济,根本没有进入市场经济高级阶段的说法。实际上,这股风,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产生很大很大的思想冲击。确实,不能利用少数企业出现的个别问题,对民营经济进行贬损和丑化,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被“污名化”,民营企业家,就是“资本家”的论调太伤害人了。一时间,借“共同富裕”舆论出来,多少人淋漓尽致发挥,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将产生极大的思想冲击。不过,这件事情,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的“不正确议论”,一般不会是“离场论”。因为2020、2021年,在总书记讲话后,民营经济上来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以两个“两个毫不动摇”题目下同时讲国企与民企的,而且讲民企的内容更多一些,甚至有感情色彩。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有力地驳斥了社会上各种否定民营经济的奇谈怪论,宣示了我们党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

经济形势不好时,不要唱高调。这经济,哪经济,增长了,才是好经济。

我们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否定民营经济、消灭私有制的舆论一再在北京泛滥,而且总是出现在大学教授中?为什么总是让总书记出来站台,才平息下去?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如果这些教授到下面挂一下职,当两年副县长、副市长。回来后,讲一定会慎重一些。

一般规律,形势好时,多唱一点高调,倒也罢了,形势不好时,还是不要唱高调。这主义,哪主义,吃饱饭是最好的主义。这经济,哪经济,增长了,才是好经济。千千万万不要乱折腾。领导同志为国家太操心了,太累了,我们不能添乱了。让大领导一而再、再而三出来为民营经济讲话表态。做舆论管理工作的,也要为领导站好岗、把好关、看好门。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要与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与时代主题高度契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怎么造就民营经济好的舆论环境,需要高度的政治自觉与担当精神。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对整个民间投资不应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不是因为上面说说,民营经济就相信了的。民营经济的投资是非常谨慎的。说是“两个毫不动摇”,可两三年就动摇一次,而且是舆论的大动摇,叫人岂能放心。下一次,最高领导为民营经济讲话,也是大概率的事情。怎么根治这个问题,智库那么多,大可做好这个题目。拿出重资,组织精兵,研究透彻,提出对策,写出一组系列调查与建议,拿出真知灼见。不要寻典查籍,就是要找准问题、解决问题。

因为时间刚刚过去,余温犹在。把这些前前后后联系起来想一想。觉得事情总是有前因后果的。于是,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解读时,就民营经济问题放了一炮。今日头条首页推出,有302万人阅读,中国新闻社对世界发了通稿。今天,《企业家日报》采用的,是个全稿,内容更充分些。

我是参加改革全过程的人,从1978年就在风口浪尖上蹦跶的,而且一开始就围绕国家中心问题发言的,什么事情也经历了,已经无所畏怐了。45年舆论一线“未下鞍”的经验告诉我,现代化国家才是我们的主题,不能改变、耽误这个主题。我在2014年出版《蹲点》时,就说过中华民族现代化是我毕生追求的主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领导人的话掷地有声。如果真正统一到这个口径上,很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主题不一致,很可能形成两股道上车局面。

“两个毫不动摇”,是良好愿望。毫,是絲毫,一丝一毫的意思。其实只要做到没有大的动摇,就很好了。一旦有大的动摇出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耽误了,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步伐就会慢了下来。不动摇、不折腾,不容易呀。(李锦)

【李想集锦】(153)丨中央为民营经济讲话的现实与舆论背景分析

转载企业家日报2022年12月20日

亮明“两个毫不动摇”,对民营企业号脉开方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民营经济论述的解读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中,民营经济被重点提出。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会议向外界强调了中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再次明确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两个毫不动摇”的表述更加坚决、明确,特别提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不仅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对民营经济缺少健康的环境号准了脉,开出了从六个方面根治的药方。这对稳定市场预期无疑非常及时且关键。

为什么对民营经济要用这么多笔墨?

党的二十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写入了党章,同时也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这意味着我国始终将民营经济作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也为2023年民营经济定下发展基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潜力激发、生存状态、发展壮大。中国的市场主体,就数量而言,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95%以上。因此,可以说,营商环境的优化与改善,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

在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考验下,社会上存在“国家要弱化民营经济地位”等观点,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对此观点的再次回应,定下了调子、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实际上,政府改善营商环境,在相当大程度上也主要是围绕着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进行的。会议承认有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实际上,是承认不平等现象存在,这件事情喊了多年,但是仍然差距较大。会议强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尊重市场规律”“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以较大篇幅强调民营企业,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出于三个原因,一是我国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过去十年,民营经济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从50%上升至60%以上,贡献了五成以上的税收、七成以上的技术成果以及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民营企业是中国第一大外贸主体,2021年进出口值的占比达到了48.6%,接近半壁江山。我国要保持5%的增长速度,离不开民营企业;二是我国民营企业具有独特优势:有活力、有效率、有潜能,民营企业家的创造力和韧性比中国经济的韧性还强;三是我国当前民营经济困难,需要帮一把、扶一把。比如金融资源,在银行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不到30%,民营经济却提供了60%以上的贡献率,如果未来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比如民营经济能够获得金融资源40%或者更多要素的支持,我国GDP增速就将不是原来期望的5%,也可能会达到6%或以上。所以民营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并能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四是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地位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党中央虽然不断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社会负面声音依然不断。前一阶段,甚至出现民营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把民营企业家等同于资本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但是,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所有制歧视的影响,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遭遇各种非议、限制甚至打击。比如,2018年,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2021年下半年以来,社会上一些自媒体利用少数企业出现的个别问题,对民营经济进行贬损和丑化,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被“污名化”。这些,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产生很大的思想冲击。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有力地驳斥了社会上各种否定民营经济的奇谈怪论,宣示了我们党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这将大大增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这一重要论述,对于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坚定市场主体信心、提振市场主体精神,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家继续把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民营经济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要客观认识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

一是融资问题部分缓解,但融资难融资贵仍然突出。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和利率未有明显降低。

二是税费负担有所减轻,但整体成本仍然较高。特别是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集中于行业中下游的部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增加较快。

三是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持续改善,但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等问题仍然突出。

四是部分政策有助于民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但调整过快过猛影响企业经营。一些地方政府在落实税收、社保、环保等政策上“一刀切”,干扰企业正常经营,误伤部分规范经营的民营中小企业。

五是民营企业活力较强,但缺乏转型升级的能力和方向。不少民营企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乏转型的人才技术支撑,这也阻碍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六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民企“增收不增利”。国企在产业链上游居突出位置。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中下游、尤其是下游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高涨使得民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2021年上游生产资料PPI累计同比上涨10.7%,而下游生活资料PPI累计同比上涨仅为0.4%,二者之差超过2017年3月创下的高点,为有统计以来新高。截至2021年12月,私营、股份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两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4.7%、20.4%,较国企增长低了8.4个、2.7个百分点。2021年12月私营、股份制工业企业的亏损数量同比分别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5.8%、5.3%。

分析民营经济发展莫过于投资。从投资总量占比看,2012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连续5年超过60%,最高时达65.4%。2022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走低,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不断下滑。2021年,随着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冲击的减弱,民间投资明显回暖,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之一。2021年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7.0%,高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9个百分点。但2022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出现明显放缓,累计同比增速由2月的11.4%大幅降至10月的1.6%。作为对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仅由2月的12.2%降至10月的5.8%。同时,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也不断下滑,截至今年9月累计占比已由高时的64%,降至54.8%,为近10年以来新低。投资大幅降少,是一个睛雨表。

当前,民营企业发展表面上为“三缺”:缺技术、缺资金、缺底气。这和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技术创新投入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长期偏高,一些隐性壁垒仍不同程度存在,削弱了其在市场中放手一搏的底气和勇气。实质上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缺少一个健康的环境。营商环境,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

怎么营造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发展环境?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过去强调得多的是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现在是同时强调。特别是,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表明我们党从思想理念到制度形成与法律制定,逐渐向深层次发展、全方位发展、协调式发展的趋势。

怎么对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进行优化与改善,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些方面抓得实、提得准。

一是制度上,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产权保护,完善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国有产权交易制度。

二是法律上,发展民营经济是长久之策、固本之举。要为民营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包括民商法类、经济法类、社会法类,也包括国务院重要法规,全面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

三是政策上继续强力减税降费,从“三缺”问题着手,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深化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通过竞争性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大限度引进市场竞争,吸引非公经济的进入。民营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对投融资有较多需求,但部分金融机构对于民营企业的信用门槛与还款能力鉴定门槛设定相对较高,随着我国投融资创新改革不断推进,金融机构不应再存在对民营企业量身定制或隐形门槛。

四是舆论导向上,大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的舆论。相比以往,这新加的“舆论”二字,表明党中央及时回应社会重大关切和民营企业的呼声期盼,彰显党中央致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坚定决心。特别是共同富裕上对民营企业与企业家正确对待。我们现在形成了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民营企业居功至伟,民营企业是花自己的钱让员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应该受到尊敬,不能利用少数企业出现的个别问题,对民营经济进行贬损和丑化,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被“污名化”,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将产生很大的思想冲击。

五是产权保护,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产权是所有权为核心的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也是公民、法人等主体最为重要的权利,致力于化解“小富即安、大富不安”情绪。

六是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清廉社会生态。领导干部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当好既亲又清的表率,厘清政商交往边界,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努力构建亲不逾矩、清不远疏、公正无私、有为有畏的亲清政商关系,系统施治,形成亲清合力,与企业家建立“一家人、自己人”的信任关系。

当前,为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多项有力措施逐渐浮出水面。如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期发布促进民间投资“21条”,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等。浙江、广东、四川、山西等地也陆续采取措施,致力于改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着力破解制约民间投资的堵点问题,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随着政府一系列纾困破茧的举措落地实施,加大力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望持续优化拓展,发展优势和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更多民营经济力量将迈上更高的竞争平台、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李锦)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153)丨中央为民营经济讲话的现实与舆论背景分析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