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央《扩大内需规划》,企业要注意什么?
——对上海一家商业咨询公司的线上交流
李锦
刚才与大家解读了政治局会议精神。因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没有召开,有些具体有内容,还要等几天。
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这是党的二十大以后第一个公开发表的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文件。里面,有不少新的精神。
现在,和大家穿插讲一下消费与投资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企业下一步的投资方向。在二十大召开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消费的发展纲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件,信息量很大。
从大的背景来讲,我们过去所说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刺激。出口的下降短期很难恢复,投资困难重重,现在重点是消费。这是一匹驾辕的马。而且我们的消费一直强调的是内循环为主,也就是说以我们自己的消费为主。我们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但是一直刺激不起来,现在要在这方面下工夫了,2023年恐怕经济增长重点经济增长重点还是要在刺激内需上下工夫,消费会成为第一动力的。
刚刚发的这个文件,消费的重点领域都是文件中讲到的。消费的重点领域也就是我们投资的领域,下一步企业干什么才能赚钱。这个发展纲要讲得很实在,很多具体的东西也都出来了。现在我把这些内容点一点。
我分两部分讲。第一部分,重点和政策有关系的,特别是对待民营的政策和国有企业的政策都讲到了。第二部分是我们投资的重点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结构改革向哪个方向改。这里很多是民营企业的事情,下一步可能很多是国有企业的事情,因为国有企业的定位是核心领域的安全,行业引领,还有国计民生和公共服务。现在大量的是公共服务,我看很多事情是需要省市县这一级国企,城投公司要干的领域更多是这一些。当然,对一些资本投资领域关注的这些信息,我把它提出来,也可能对大家能有所启发。最后一条讲的是房地产的发展问题,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既然这个纲要上讲了,我估计在今后几天中央经济工程会议会对房地产问题有一些明确的提法,这些提法应该和这个口径差不多的。
我们增加消费,基础是扩大生产、增加收入,部分人群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低,重点是要解决增收的问题,在近年来疫情冲击之下,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包括脱贫后的中低收入阶层来说,消费增长越来越多地与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发展型消费相关。尽管疫情的冲击对消费是有些影响,但是这个基本的态势并没有变化。我们注意到居民消费增量中增长比较快的有哪些呢?有教育、医疗、保险、金融、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支出。相应的政府消费中增长比较快的有交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等等。
我们要注意《纲要》前面的话。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针对我国中长期扩大内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个是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二是分配差距较大;三是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四是消费体制机制不健全;五是投资结构仍需优化。部署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任务。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支撑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是与政策有关系的。
第一部分:政策领域
NO.1
第一,鼓励和引导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参与投资,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有大发展。
《纲要》提出,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和引导力度。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支持政策,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鼓励和引导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大家看,哪些领域下一步要搞混改,是不是点得清楚了?
NO.2
第二,完善企业产权交易制度。
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保护和激励,完善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惩罚性赔偿等机制。加强数据、知识、环境等领域产权制度建设,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确权和保护制度。
NO.3
第三,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等制度。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等制度。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NO.4
第四,完善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激励政策。
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构建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发挥工资激励保障作用。完善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激励政策。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
完善股票发行、信息披露等制度,推动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加居民投资收益。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
第二部分:企业投资建设部分
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我们注意到投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基建投资中增长比较快的有信息传输、环境、公共管理;水的生产和供应、传统的公路、铁路、电力、热力等行业下降,就是所谓的“铁公机”项目的投资是明显的比重是在下降的。制造业投资相对稳定,增长比较快的有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医疗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领域。
服务业投资中增长比较快的有社会保障和福利、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娱乐、银行和其它服务、商务服务等等领域。
具体如下:
NO.5
第五,提升传统消费内容。
1、推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品供给,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2、倡导健康饮食结构,增加健康、营养农产品和食品供给,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
3、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4、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
NO.6
第六,服务领域。
积极发展服务消费,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
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加快培育海岛、邮轮、低空、沙漠等旅游业态。
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
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NO.7
第七,养老领域。
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
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释放生育政策潜力。
增加普惠托育供给,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托育服务。
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
NO.8
第八,教育领域。
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规范校外教育培训行为,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建设国家步道体系,推动体育公园建设。
发展在线健身、线上赛事等新业态。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带动群众“喜冰乐雪”。
NO.9
第九,生活领域新型消费。
促进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完善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鼓励发展家庭管家等高端家政服务。
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加快研发智能化产品,支持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
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
做强做优线上学习服务,推动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健全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深入发展在线文娱,鼓励传统线下文化娱乐业态线上化。
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鼓励共享出行、共享住宿、共享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共享产品相关标准。
NO.10
第十,绿色低碳消费领域。
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
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范发展汽车、动力电池、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
完善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NO.11
第十一,房地产问题。这几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强调的。
过去增长靠的是制造业、基建、房地产。现在房地产投资是负增长。一些都市圈、城市群的结构性需求在拉动,但是这个方面的需求峰值也出现了。当然目前房地产投资的问题是下得过快,应该逐步地回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总体上,我们要注意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当前需要强调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这些政策会强调的。(李锦)(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来源:新华社)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