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146)丨​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六点建议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2-07 11:25:14

  刚才,看完江泽民同志追悼会电视后,发现中央电视台有三条新闻,一条是银行减息的,一条是乡村振兴的典型,一条是疫情新动态的,忽有所思,从这三件事情可以看出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关注点。这是我思考的经济振兴的几点内容。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快召开了。党的二十大召开,对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战略性部署。2023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有重要意义。

  一般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12月中旬召开,晚的到12月20号,早的是12月10号。去年开得最早,12月6号开中央政治局会议,8号就开中央经济工作会了。按照过去的惯例,要提前一个星期先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接着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没有召开,按说也快了。

  二十大以后,新的经济领导班子对下一步的路怎么走,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首先是对形势怎么看,大家都非常关注。新团队包括未来政策和思路全面亮相的第一个时间窗口、时间节点。要改变目前灰色的预期,亟待一个经济振兴计划提升内需,改变预期。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新的团队可能会推出一场经济振兴计划。

  这使人想起了10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大会,那是十八大开过以后一个月,新班子上任,出现了一个词叫“三期叠加”。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前期政策的消化期。因为投资刺激的政策带来了很多的副作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又出了“三重压力”,去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正确地指出,我们正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减弱”三重压力。今年没有变化,变得更严重了。

  多少年来,总是围绕经济增长的数字在说道,保8坚持了好几年,去年是6%,后来不定数字了。今年因为一季度疫情上来了,到四月份陷入低谷,以为下半年会好些,没有想到下半年更严重了,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第三季度强势复苏,也是依靠投资在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很弱,经济运行没有内生动力。进入四季度以来,居民消费、外贸出口都呈现疲弱状态。大家对形势的下跌没有什么说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原因。今年以来,世界百年变局深度演化,乌克兰危机跌宕延续,美国等发达国家快速加息带来国际资本快速流动和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中国经济持续经受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考验,全年经济增速难以完成5.5%的预期目标。2023年,中国经济能否重回合理增长区间,能否以自身宏观经济稳定性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国内外高度关注。大家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满了期待。

  从外部来讲,要时刻提防外部潜在的金融风暴风险,美国的暴力加息缩表过程仍然在继续。系统性金融风暴的冲击仍然存在。我们不得不防美国有可能再实施一个出乎意料的暴力加息,促使美元继续创出新高,这或将引致一个全球需求性的衰退,而且是链式危机的反应发生,让中国经济面对的外部条件更加严峻。

  通常讲的高质量、双循环的新格局等等,大家都会拥护的。在具体措施上,我倒觉得有六点建议,其实有的已经开始做了,有两条做了,还有两条没有做。刚才中央电视台的三条新闻,勾起我的思考。

  第一条,疫情期间经济与生活的正常化。这个方向是确定无疑的。以抓经济为主。边抓经济,边抓好疫情的方式,这个20条已经公布了,按说这事情已经属于新局面的一个方面。疫情政策的调整,使得最近几天疫情有些反复,事实上就是接受了流感化的趋势,可以将中国实现生活和生产经济正常化的过程看作一辆刹车下坡的卡车,一定要踩着刹车让车尽可能安全平稳的开下来,这就是我们理解当前中国防疫政策调整的节奏。“动态清零”问题不再是包袱,下一步要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问题,马上是农民工问题。回家过年,工资不能拖欠。

  第二条,财政政策要适度宽松。在信用放贷方面再松一松,这当然不是变相的投资刺激。适当放得开还是有好处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从专业上讲财政和货币的合流,可以联想到很多方向。中国未来的宏观条件,常态化的条件会低利率,通过贴息降低中国的信贷利率。在坚持削减财政赤字的同时,辅之以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宽信用,宽财政。中央财政加杠杆支持是必要的,中央财政的负债率现在是28%,是一个很收敛的状态,这是过去五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现在中央银行的总资产占经济的比例已经降到33%,这对于未来中央财政和中央银行的扩张是有想象空间的。过去四十年,中国的金融体系一直是以银行为中心的信用扩张,这是和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周期一致吻合的。现在,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新发展格局以后面对的是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金融体系会发生变化。合理调整资金使用方向,优化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应该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要强调投资效益和投资回报率。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以牺牲居民收入为代价。

  第三条,要把国资国企抓在手里。国资国企这几年非常顽强,说明安全性和韧性还是比较强的,把国资国企抓起来,就会起到“顶梁柱”“压舵石”的作用。关于中国经济的体制特色,国资和国企改革恐怕是未来新团队工作重中之重。改革中国庞大的国资体系,显著提高国资资产回报率的水平,才能逐渐替代过去的土地财政,化解当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悬崖。怎么发挥国资国企的作用。一个是在经济上,国资国企向国计民生、社会服务的领域还要发展,这个事情也不能太快,抓经济还是主要的。如果要补充的话,我觉得国资国企明确关系,用产业链条的方法进行上中下,前中后的产业链的链接,这是一个好的办法,可惜现在抓得还不是太够。

  第四条,长期繁荣和稳定的资本市场。这基于两个考虑,一是解决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机制,靠资本市场解决。二是非常功利的现实的要求,解决人口老龄化下中国养老系统目前存在的巨大缺口,只有通过长期繁荣和稳定的资本市场才可能解决。

  第五条,解决内需的问题,乡村振兴是一个动作。因为中国这样的国家人口基数太大了,内需提不起来,经济增长就拉不动。为了迎接更严峻的考验,我们自己的内需提起来,自己内需除了放钱以外,很重要的是要解决就业、医疗、保险、养老等问题,没有后顾之忧了,这点钱就拿出来了。这个问题看来还需要下大决心的。因为我们讲来讲去共同富裕,杀富是不行的,济贫也很难,社会保障解决了,多收税了,向富人多收税,让穷人有保障,既牵涉到长远的宏观发展,又牵涉到眼前,这个事情恐怕2023年是要做的。

  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将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来抓,要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目的是改造中国的社会结构,推动城乡和东西部均衡发展,开拓一个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新格局,化解大城市日益严重的民生内卷,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资源和质量恶化的趋势,从而稳定住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最终把中国打造成不光是超级世界工厂,而且是全球超级的消费市场。我觉得这是中国制定双循环战略目标的初衷。

  第六条,地产的大盘要稳住。前一阶段下跌,现在大盘又稳住了,这一块还是要采取一定措施的。今年1-10月商品房销售少卖5亿平方米,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大幅下降,有些地方工资在下调。要解决地产硬着陆的预期,金融16条打出来是非常必要的。从过去的救需求到救项目,金融16条在一定程度能够改观资本对中国房地产硬着陆的灰暗预期。

  其他的,二十大上都讲了,该做的做,该说的说,该执行的继续执行。上面讲的六个方面,别人也有讲的,我重点补充对国企的作用,国资作用和发挥,国企和民企一起向前发展的问题。

  我想,新的班子上任,经济上肯定要上来,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件大事。最近两三天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了,这些问题会引起上面关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很快就开,明年二季度如果把这些政策逐渐展开,中国经济可能会被拉起来,大概率出现前低后高的状况。

  办法总归是有的,一个老电影里面的话“面包总会有的”,我们还有很多武器在仓库里没有拿出来。只要我们用好这些武器,我们对中国的经济走势还是充满信心的。

  以上所讲六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李锦)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146)丨​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六点建议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于雅楠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