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9-08 10:12:48
  9月7日,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论坛在临沂九间棚村举行。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李锦对中国500强企业的分析。

乡村振兴要从振奋农民精神入手

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论坛9月7日在九间棚村举行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今天(9月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山东省的专家学者汇聚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的九间棚村,来参加“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讨会”。与会的专家提出加强党组织凝聚力、以弘扬沂蒙精神为动力推动乡村振兴,要从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开始,发扬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

九间棚村是处于沂蒙山腹地的一个偏僻的村庄。从1984年以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互接续的过程中,发扬沂蒙精神党群团结的核心引领作用。山东社科论坛2022——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讨会将于9月7日至8日在九间棚召开。这次研讨会由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沂蒙文化研究会与平邑县委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临沂大学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这次研讨会采取现场观摩与研讨的方法,尤其是九间棚正在建设的“九弯十八园”现代化新农田改造工程,沿着20华里的高标准新农田气势磅礴。现在,九间棚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自身造血功能,累计投资超过3000万元,建设近2000亩的“六不用”高标准种植养殖基地,不靠政府投入、不靠贷款,依靠的是自己力量。先到或者已经参观的作者为九间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而鼓舞。参加研讨会有政治学者、沂蒙精神研究者和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者,他们今天已经连续到会。根据已经到会的专家以及会议收到的论文,专家们发表了对九间棚现象和乡村振兴的看法。有人认为党群团结,干群同心,表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人民乡村振兴的力量。乡村振兴是人民的振兴运动,九间棚的样板意义在于此。

到会的专家认为乡村振兴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譬如从农村脱贫攻坚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接续问题,增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问题,基层党组织、政权与农民关系松散、制度创新不够、土地资源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内生动力不足、自力更生精神退化等问题。而九间棚村对此进行了有效探索。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先期到会议的包心鉴与李锦交流看法。

最早参加沂蒙精神调研的中国政治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包心鉴认为,沂蒙精神的灵魂是党群同心,不管是沂蒙精神的历史渊源、实际内容,还是从沂蒙精神的概念提出的背景看,以九间棚为代表的一批典型都是以党群团结为核心内容。而九间棚样板是以党员带头,从党支部书记的核心的作用做起,效果非常明显。乡村振兴要从党的领导抓起,从人的精神抓起,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党组织的凝聚力、沂蒙精神的推动力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根本的经验。

九间棚典型的调查挖掘者、报道传播与研究者李锦,33年来一直在九间棚蹲点调研。从2015年来在九间棚安家。他认为,九间棚现象是乡村振兴中以党支部书记领导作用为核心,以农业产业链为主要平台,抓住金银花、生态农业、旅游与制药四大板块,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生态化为特色,走新型集体化道路,以沂蒙精神为强大动力,发扬九间棚的光荣传统,党群同心,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富裕的现象。是以沂蒙精神为强大动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更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启示意义的齐鲁样板。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在论文提出,要重视沂蒙精神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走在前面的经验。九间棚经历了农业合作社走向新型集体化的道路,新型集体化的道路关键是把群众的潜力组织起来,是把潜能组织起来,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运行机制。

李锦认为,创新开展农村资产集体化,推进土地流转改革。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推进机制创新,实行新型集体化是值得关注的话题。九间棚村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入手,先后克服了土地、资金和技术难题。发挥了党组织的协调作用,创办公司,用组织化的生产方式应对高度组织化的市场经济。流转荒地3000余亩,实现了由公司规范化运营的社会化大生产。实施了村民入股、公司运作、单体劳动的综合性发展模式。这是解决山东省农村目前存在的发展能力低、土地、林地等资源分散、村内基础设施差等问题的一条有效的思路。

这次会议的鲜明的特点,是把会议放在创造奇迹的现场召开,这是理论研究的探索。在这次会上,九间棚六位农民写出论文,以他们的亲身体会来介绍九间棚现象,为会议准备提供实践基础。

山东省农业工程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说,在乡村振兴中九间棚不光是以“九弯十八园”工程,让人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而且让群众的观点走向论坛,农民的智力参与,也是乡村振兴中一个新现象。

9月6日,各位专家将到平邑县九间棚村报到,这次会议一共收到124篇论文,专家学者们从全国各地汇聚九间棚,会议将在明天召开。平邑县媒体组织了九间棚现象的八个专题以多种方式发表,为这次会议的召开进行预热。

推荐九间棚农民的两篇理论文章

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研讨会将在九间棚村开幕,这次研讨会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专家们到九间棚村来研讨,还有一个特点是九间棚村民自己写文章,做到同频共振,是一个“二重唱”。

乡村建设齐鲁样板,什么样才是样板?要靠事实讲话,不能总是口号来口号去。九间棚的农民在这次研讨会召开前拿起笔,写出自己的感受。有些是经验,大体说来也还是有一些理论色彩的。对待农民搞理论,要求不必那么高,他们能把自己做的事情梳理一下,分门别类,具有规律性就是理论。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这两篇文章一篇是写工程“九弯十八园”,一篇是写自己村的红色旅游,这两篇文章说的都是具体的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抓住了“魂”,找到了“根”。这个“魂”就是沂蒙精神,这个“根”就是人民的力量。两位作者,一个是回乡的大学生,一个是到九间棚落户的大学生,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村的事情,现在特别推荐他们的两篇论文。(李锦,写于2022年9月6日晚)

九间棚建设高标准梯田“九弯十八园”的样板意义

摘要: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面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土地减少、经营主体“小、散、乱”、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严重、少数群众收入减少而返贫的五大难题,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自力更生,投资3000余万元,在本村周边山上流转荒坡山地10000余亩,在高山崮顶上建起了近30华里的九弯十八园,带领村民走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型集体化道路。

九间棚在乡村振兴、建设高标准梯田过程中,探索“先流转、后整治”的路径,推行“六不用”生态种植方法,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创新农场生产+食品公司加工+电商销售三产融合内部计划经济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从标准化梯田建设、生态化种植、农业产业现代化与新时代沂蒙精神弘扬方面提供样板与示范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标准梯田;生态种植;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指示要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期间,接见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等沂蒙精神代表人物,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的厚望与嘱托。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就考虑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为农民共同富裕、长期富裕创造条件,结合全国各地田园综合体和有机生态农业的经验教训,决定以建生态有机田园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着。五年来,刘嘉坤带领群众继续发扬党群一心、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形成甘苦与共、水乳交融、团结奋斗的局面,流转荒坡山地10000余亩,建起了近30华里的高标准梯田,经历了土地由高度分散到集中统一的改革创新,连闯“四关”——土地流转、高标准梯田建设、生态种植、三产融合,破解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土地减少、经营主体“小、散、乱”、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严重、少数群众收入减少而返贫的五大难题,坚定走向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新型集体化道路。

“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各地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九间棚九弯十八园,是对中央22年一号文件精神的落实。九间棚立足当地悬崖峭壁、弯多崮险的地理环境,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从天宝林场和周边11个村流转荒山近万亩,用大型挖掘机深挖细整,采用“六不用”模式种植优良品种果树16000棵,栽植“九丰一号”、“北花一号”金银花48万株,在九道山弯之上建造了十八处有机种植园、惠民养殖园和农耕体验园等,称“九弯十八园”。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九弯十八园是继80年代末提出沂蒙精神期间轰动全国脱贫攻坚的“九间棚奇迹”在新时代的又一杰作,是新征程上“大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新篇章。九弯十八园,气概雄壮、工程艰难,建设过程曲折,事迹生动感人,是张眼可见、触手可摸、有事可说、有神可感、有法可学、有样可仿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一、面对农业发展五大难题的“惊人一跳”

九间棚九弯十八园建设,表面上是响应党中央号召挖掘潜力增加耕地的重大举措,实际上是解决乡村振兴重要难题综合措施的重要一着。其实施过程与基本经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反映,对中国乡村振兴有全面借鉴意义。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2021年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耕地保护提出明确要求: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这意味着,守住耕地红线,不仅数量上不能减少,质量上也不能搞“变通”。

然而,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耕地数量正在减少,局部质量也在变差。据统计,1996年至2008年,我国耕地年均净减少超过1000万亩;2009年至2019年,年均净减少超过1100万亩。这一趋势反映在人均耕地面积上是,一调(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为1.59亩、二调1.52亩、三调1.36亩,现有耕地19.18亿亩,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减少,10年后可能会突破18亿亩红线。

事实触目惊心。目前,一些省份耕地保有量已突破耕地红线,有的甚至低于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而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的2000余亩耕地,一部分是分散在群众手中的荒岭薄地,一部分是“四荒”资源,不仅是出于保护耕地需要,也是践行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求,经历了破解乡村振兴五大困难。脱贫攻坚以后,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正确面对农村农业当前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的难题,只有解决这些难题,乡村振兴才有机会,农民富裕才有希望。

难题第一,农村土地地形复杂,地块小而分散,细碎化的土地小范围运营,无法满足范围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范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

难题第二,农户经营“小、散、乱”,品种相对单一、总量较小。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

难题第三,农田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耕地退化加重,食品安全难以保障。土地板结,农产品已经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难题第四,农产品加工行业落后。没有建立全面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几乎不经过加工环节就出售,所以农民赚的都是最低的价格。

难题第五,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组织,动员力量弱。很多村庄没有集体收入,甚至无法解决返贫现象。

从总体上看,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多数地方产业化进程迟缓,没有跳出小范围、低程度、传统粗放经营方式,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这些情况在九间棚村也不同程度存在。九间棚村是位于悬崖峭壁上的村庄,土地极其贫瘠,多用刨出石块填土的方法,开采极为艰难。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村仅有零星的112亩土地,分为大小3100多块,悬挂在23条山梁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青年人大多数进城,零星的土地分散在老年人手中,土地荒废现象出现,甚至出现个别农民返贫现象。而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迫切需要进行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怎样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九间棚村提出“村强民福”的口号,认定“一个都不能落下”共同富裕目标,决心从改变自然环境入手,对整个村庄土地资源重新配置,重整安排山河。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2017年起,九间棚先后购买四台大型挖掘机械用于开山垒坝,对流转回来的土地深挖细整,把原来零星分散的山埯子整成相对较大、较平的地块。现共筑石坝8万米,搬动土石方400多万方,石坝平均高度5.5米,最高高度10米。

九间棚村在建设九弯十八园过程中,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连闯四关。一是土地分散关,九间棚瞄定“先流转、后整治”模式,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土地高度分散、农村劳动力薄弱。二是农户力量单薄关,改变八十年代肩扛人抬作业场面,在高山崮顶使用挖掘机深耕细整。三是环境恶化关,全面推广“六不用”生态化种植,让种植实现自然生态化。四是产品销售关,以村办企业、集体企业为依托,工业反哺农业,依托金银花产业,实现产业链深化融合发展。

九间棚自古以来缺水、缺土、多石,这次九弯十八园建设实际是从石缝找土的一场苦战。山上没有土,他们用大机械开山,打石把石头打破,整块的在悬崖上垒成坝子,填上碎石,再把石头夹层中的土取出来放在上面,土层极薄,这种整山造地的方法被称为“敲骨吸髓法”,异常艰难。有时从山下拉一车土,要七八百元。就这样,使小块变大块,小田变大田,低标准变为高标准,变出山地“聚宝盆”,有人说,九间棚造田比愚公移山还难。

巨大原石砌垒的田坝,宛若长城,随山势绵延,像巨龙盘卧在高山悬崖峭壁之上,工程震撼人心。今年七月一日,105名党员在刘嘉坤带领下徒步20多华里,感受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与农业现代化的前景。

2012年3月7日,全国十一届五次人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刘嘉坤书记“发扬艰苦奋斗传统,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发言,介绍九间棚在高山崮顶架电、修路、治山、治水,发展金银花产业和旅游产业后夸赞九间棚“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而今九弯十八园是最新最美的风景,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的一颗明珠。

二、以五项创新,强化现代化农业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九间棚村以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一体化推进耕、种、管、收各环节,持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群众在产业链各环节充分就业,同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九间棚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方针,第一步成立寿山农场,按照“农户自愿、村级组织、规范合同、合作社运行”的思路,大胆探索土地流转“整村推进”促进规模经营的新模式。第二步,九间棚又租赁承包天宝林场和周边11个村的山场近万亩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第三步,购买4台大型挖掘机,对流转回来的土地深挖细整,把原来零星分散的山埯子整成相对较大、较平的地块,把几吨十几吨甚至几十吨重的巨石挖出来砌垒筑坝,用石缝里挖出的土回填造地建造。至此,九间棚的山埯子小田变沃土大田局面形成。

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在理论、方法与组织形式上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土地整治的本质在于优化乡村地域人地关系,实现乡村振兴的“兴人、兴地、兴业、兴品、兴村”的核心目标。针对目前农村存在的粗放经营、基层政权与农民关系松散以及资本短缺等问题,九间棚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入手,先后克服了人、土地、资金和技术难题。

实行农业生产改革,土地流转是关键。我国新一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三权分置”为核心,关键在于放活经营权,促进土地流转和实现规模化经营,对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九间棚的土地流转经历了四个阶段:集体化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责任制重新分配——新一轮土地改革,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以农村社会发展内在需要为主要动因推动的制度变革。继1981年兴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96年,九间棚对村集体土地重新分配,面对进城务工的农户城里、农村两头跑的困境,村两委班子果断将务工者土地流转到长期居住在山村的农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发展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给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契机。九间棚开始了新一轮的土地改革,通过试点带动、政策宣传、项目引领,实现了全村土地的流转,后又流转周边村庄上万亩荒山进行打造。为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九间棚将农户承租集体土地70元/亩变为流转价格500元/亩,承包期限按照国家统一标准30年不变,土地上的附着物另作价补偿,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很多地方的农村工作推进不快,根源就在于管理方式落后、改革政策落实不到位。九间棚认真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激发农村活力。

实行积分制劳动管理,公司化模式是平台。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广大农民这个乡村振兴的主体。九间棚经过探索,采用“公司运作+村民入股+单体承包+积分考核”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村民白天8小时以内在集体农场务工,农场给予劳动报酬;8小时之外,帮助村里打扫卫生、除草、采金银花、卫生间管理、清理化粪池等都可以根据积分制管理的规定,获得积分,年终转化为报酬,这种做法加快农户收入的增加和农民身份的转变,一年下来一般村民全家收入可达12万元左右。九间棚依托寿山农场搞试点,把现代管理的企业积分制引入党组织建设,以累计得分作为考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重要参考依据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好制度。经过两年试点,三年推广,逐步在全村范围内推广使用积分管理,这种通过奖罚分明,将各项利益挂钩,实现制度管人,制度服人的方式。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九弯十八园现场

实行“六不用”生态化种植,打牢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就指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结合全国各地田园综合体和有机生态农业的经验教训,九间棚联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推广使用“六不用”种植模式种植金银花和其它农作物。“六不用”即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完全不用化肥、不用化学农药、不用人工激素、不用地膜、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种子,而以物理或生物的技术替代化学技术。九间棚和浙江大学合作建设了物联网智能监测中心,进行数字赋能;生产中坚持利用天然有机肥养地、物理+生物、中草药提取液及杀虫灯等控制虫害、机械+人工除草等技术,杜绝了农药、化肥、激素、重金属、塑化剂、转基因等危害。所产九间棚“六不用”山楂已经获得有机认证证书,“六不用”金银花获得了有机转换证书。

实行金银花全产业链运作,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平邑县是中国著名的金银花之乡,九间棚村从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手,发起成立了平邑县、临沂市和全国金银花专业协会,形成了“协会+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先后研发了“九丰一号”“北花一号”金银花,创新研发模式,坚持协同创新;创新研发理念,坚持跨界融合;创新生产模式,坚持绿色生态;创新推广模式,坚持共享发展;创新管理模式,推动高效运行;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平台、产业为抓手、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九间棚“六不用”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成为全国人工大田种植面积最大、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管理技术最好、品质最优、效益最佳的产业形态。九间棚6个系列“六不用”金银花茶、金银花酒、金银花口腔宝和金银花口腔抑菌膏以及酱油、米醋、杂粮以及绿原酸、肌醇提取等20多个品种和工艺的系列产品,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金银花价格同比增长,质量等级也明显提高。在销售末端全力打造“九间棚六不用”品牌化战略。科技支撑金银花产业发展,先后推荐了高产优质品种6个,推广生物防控病虫害技术21项,培训出技术骨干600余名,指导6家龙头企业进行金银花初加工、深加工,深度在研项目17项,每年新增效益在9000万元以上。

实行创新公司+农户+电商模式,形成现代农业经营的生态。九弯十八园的建设坚持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实现从单一产业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发展的动能转换,走出了以品种繁育、生产种植、科研加工、仓储金融、市场交易、旅游电商、包装设计、品牌策划、产业峰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新路子。目前,九间棚集团拥有临沂市企业技术中心、临沂市中药研发工艺企业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6个研发机构,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依托九间棚大陆药业,建设集智能种植培育技术协同创新、远程管理、市场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云平台,搭建起金银花无公害培育种植、深加工智能专业化综合平台,汇聚金银花生产上下游等资源,实现金银花产业全流程协同研发制造的创新模式。

三、九弯十八园在乡村振兴中的样本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指示。什么叫样本?样,是样子、模样、样板、样品,榜样;本,是本草、根本、中心的、主要的。齐鲁样板,就是在全国起根本性的榜样作用。

九间棚的九弯十八园是有模有样,有看头,有说头,也使人有想头。从远处看,九弯十八园的一层层梯田,特别是用巨石砌成高高的石坝,8万多米长,像长城一样,随着山势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靠近看,这些地块都是用数吨重的巨石一层一层垒起来的,有的达数万斤。这种状况还是在农业学大寨期间出现过。很多人认为是山东罕见,国内奇观。重要的是,九弯十八园的建设,牵涉到包括农村产权改革、种植结构调整、生态农业发展、经营方式改变和美丽乡村建设,把农村五大振兴的内容都缀联在一起,是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是九间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升级,是在高山崮顶建设生态田园综合体的伟大创举。

标准化农田建设中大干社会主义的样板作用。30多年前,九间棚给人留下“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共产党的威信是干出来的”形象,而今天九弯十八园同样让人记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名言。只有干,农村才能振兴,齐鲁样板首先是“干”的样板。九间棚从石缝中找土,在悬崖上造地,堪称新时代苦干实干的代表作,“嘉坤造田”就是新时代的愚公移山版。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众日报开辟专栏“九间棚九柱擎天,我们怎么办?”那么现在到九间棚再来看一看,九间棚九弯十八园用“敲骨吸髓法”造田,我们怎么干?也可能能唤起更多人的振兴农村的激情和改变山河面貌的信心。

破解资源分散的组织示范作用。现在有些地方土地、林地等资源分散,导致农业效益低下。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把资源盘活,让农业产生更大效益,让农村有更大吸引力。“四荒地”到处都有,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的土地,属于现行经济环境中未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利用的土地。“四荒地”既可以采取家庭联产承包的方式进行承包,也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承包;既可以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怎样有效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焕发乡村发展活力,切实把乡村资源整合好、利用好。九间棚都是有说服力的。

党群同心,支书领头雁的样板作用。农村要发展好,必须要有好班子和带头人。基层党组织书记要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工作中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在九弯十八园的建设过程中,正是疫情开始发生弥漫的时期,九间棚的带头人刘嘉坤天天在工地上。凌晨两点三点一醒,就奔工地上来,带着干粮和开水,就在石头上吃饭。中午在烈日戴着草帽,拄着棍子,常常干到晚上到七八点。在九弯十八园累倒数次,住院数次。施工到了最紧张的时刻,过度劳累的他终于熬不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昏了过去,被喊醒后继续在工地上指挥挖掘机打石筑坝、挖土造地。这是什么精神,是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四年来,刘嘉坤记着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本的指示,记着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代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的指示,他把这两条指示揣在怀里,牢记在头脑中,铭刻在心里,融化在血液中,体现在行动上。特别令人佩服的是奉献精神,不求索取、不图回报,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与坚强硬气。在建设农场、培育“六不用”产品的时候,在九弯十八园的投资建设过程中,多数人犹豫的时候,他让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带头去做,迎着风险走,自己做出牺牲。正因为如此,群众才跟着刘嘉坤走,跟着党走。群众看九弯十八园说刘嘉坤好,夸共产党好。这是一种党群同心、团结奋斗、水乳交融、甘苦与共的战天斗地图,是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下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鲜活样本。

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山河的样板作用。九弯十八园的建设累计投资超过3000万元,不靠政府投入、不靠银行贷款,依靠的是自己力量。刘嘉坤与群众干在一起,现在全村50至70岁的老人每天在工地上劳动长达10个小时,他们身上的表现出一种乡村振兴的人民力量。围绕耕地保护,我国对耕田有激励型政策,通过经济手段对农民给予补贴,对保护耕地的地方给予奖励,包括耕地地力补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等。而九间棚是农民自己干起来的,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力量重建山河,就像30年前群众集资、毁家纾难,九间棚仍然靠自己的力量,甚至是负债的情况下建起来的,照样干得惊天动地、气吾山河。

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示范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农民不能缺席、乡村不能掉队、农业不能滞后,必须抓紧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田的减少和农业基本条件的改变,已经是明显的短板。目前,农村土地的减少、农业收入的减低、基层力量的薄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振兴乡村的短板。对农田整治,是与乡村振兴奋斗目标形成有机衔接,是顺势而为、适逢其时,是发展必然、大势所趋。如果都像九间棚这样看到自己的短板,并且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短板,那我们加快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就会加快步伐。

农业产业现代化样板作用。九弯十八园种植金银花48万株,将是中国六不用金银花种植的最大面积。九间棚村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历经多年成功培育出高产高效的“九丰一号”“北花一号”金银花优良品种,成立了农业科技园,把九间棚做成中国最大的金银花供应商。九间棚致力于做长乡村产业链条,让一枝花长成一条链,打造形成了集金银花良种培育、推广种植、干花贸易、食品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模式,让金银花变成了广大农户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花”,加快推动金银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种金银花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因为九弯十八园的建成,基础更扎实了,谱气更大了。

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样板作用。从乡村振兴的动力来看,九弯十八园是沂蒙精神、九间棚精神在土地领域、产业领域、生态领域的“映射”,九间棚不同时期的发展体现了显著的沂蒙精神的功能,1989年在脱贫攻坚中提出沂蒙精神概念,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更确切地说,沂蒙精神的提出,是发生在沂蒙山区、以农业农村社会发展内在需要为主要动因推动的一场精神变革。九弯十八园建设,没有八十年代肩扛人抬作业的场景,是在高山崮顶使用挖掘机深耕细整,然而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在新时代得到集中反映;依托金银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链深化融合发展的团结协作精神,“一个都不能落下”的共同富裕精神,都在九弯十八园中得到体现。九间棚精神的新发展,是沂蒙精神新发展的体现,是新时代的沂蒙精神的恢宏诗篇。

美丽乡村和新型农业旅游样板作用。“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九间棚是国家4A级风景区,它以九间棚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和以天宝山的绿色环境而支撑。九弯十八园是高山崮顶生态采摘园,是农业发展项目,也是旅游观光项目。作为新时代农业旅游的新样板,置身其间,不光使人看到这20多华里的鲜花烂漫和绿树成荫,更让人感受到中国农民改造山河的壮举,对于农村干部和群众是极大的思想鼓舞和文化启迪作用,是精神的洗礼,新时代农业旅游的新象征。

五大振兴多重效益实现的样本作用。九弯十八园从重整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经济方面实现了与金银花产业链的融合,成为金银花行业的引导者和整合者;政治方面建成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全国数十万干部群众开展党性学习;文化方面,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融合多业态模式发展,形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社会方面带动周边村庄及县区金银花产业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并以金银花为媒,九间棚精神远嫁新疆,成为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走出去的典型;生态方面,“六不用农场”与生态农业是九间棚的最新最亮的一张品牌。九弯十八园是破解当前乡村振兴难题的样板,也是“五个振兴”的大合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一曲雄壮的乐章。(刘玉萍,女,平邑县九间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沂蒙精神导向下的乡村旅游探索

摘要: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旅游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九间棚深入挖掘艰苦创业、脱贫攻坚的行动事迹,利用天然的优势的自然资源,将其转换成乡村旅游的原始吸引物,开展以红色+生态、红色+文化、红色+工程等一系列红色旅游,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九间棚精神导向下,探索“以红带景,以景显情,红色精神引领”的村民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实践。对于九间棚发展金银花产业及乡村旅游业,习近平总书记曾赞扬“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乡村红色旅游业成为九间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九间棚精神;红色旅游;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乡村旅游是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文化和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应发挥的作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明确要求: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

九间棚深入挖掘艰苦创业、脱贫攻坚的行动事迹,天然地理优势及红色文化品牌为依托,红色旅游为主题,通过连接各片区的“林海花谷风情廊”的打造、梯田花海生态主题的环境营造等方式,将九间棚打造成一个集农旅融合、休闲娱乐、康养度假、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研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地方,形成了九间棚特色的乡村红色旅游的经验。“九间棚精神导向下的乡村旅游”是一个见证乡村振兴的文旅样板。为实现“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目标。带动乡村脱贫致富,使九间棚成为书写革命老区新生活的“红宝书”和沂蒙精神文化“根据地”。

一、九间棚乡村红色旅游发展背景及进程与特色

沂蒙,铭刻“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高地。九间棚,随物赋形,每寸山河以标志性的人文地理概念在这片红色沃土插上沂蒙精神旗帜。“九间棚精神引领红色旅游”概念的提出,是革命老区精神与本土化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九间棚既是孕育沂蒙精神的红色圣地,也是充盈山水灵气的绿色净土,在发展中立足于沂蒙精神弘扬和传承的宏大背景,致力于红色引领、绿色打底、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为方向,实施“旅游+沂蒙精神”行动,把党性教育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形成“红色党性教育+民俗传统村落+绿色康养生态”。以红色旅游培训为主题,打造以红色旅游景点为基础,以绿色康养生态为支撑,以民俗生活体验为优势,以新型研学党性教育为方向,形成具有九间棚特色的国内一流红色旅游教育培训景点。并初步形成了“红色沂蒙、绿色生态、古村民俗、乡村休闲、地质奇观、山林养生、研学旅行”7大产品体系。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一)九间棚红色旅游发展背景

国家提倡的背景。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乡村旅游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与转型,特别是红色文化正在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乡村红色文化,开发红色资源,是新时代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在重要位置,作出总体部署。在此进程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十分重要。一方面,乡村承载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有基础有条件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动能;另一方面,在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的基础上,接续抓紧抓实“三农”工作,尤其需要以弘扬革命文化凝聚奋进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九间棚自身的背景。九间棚的祖先曾长期穴居在村西一天然石棚下,缺水、没电,无路,1978年人均收入尚不足百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九间棚人在村新老班子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奇迹般地谱写了架电、修路、治水三部曲,开荒整地、种植果树,把贫穷落后的“干山顶”、贫困村,变成了风景如画、闻名全国的“沂蒙明珠”,铸就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九间棚是临沂市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九间棚景区人文古迹众多,人文景观有九间棚旧址、龙顶山天池、天潭水库、天湖水库、景区环线道路、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旧址——朝阳洞、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天宝山战斗遗址等,其中九间棚旧址、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间棚老村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

九间棚经济发展背景。1996年,根据全国的经济形势和这些村办企业的发展现状,村里将这些村办企业全部卖给了个人,部分在企业工作的村民却因为不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陆续被辞退,他们经商没门路,回家没地种,眼看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今后的九间棚该如何发展?怎样才能带领村民尽快走向共同富裕?刘嘉坤书记探索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可以让这些山上居住的村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得高的收益高的回报,可以让有本事的人和没本事的人都能过上好生活,此时已经具备了九间棚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原动力。

(二)九间棚乡村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到2005年,开启传统观光游时代。

1996年3月,成立九间棚村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刘嘉坤任组长,1997年1月,建成九间棚旅游风景区山门,命名为龙门。打造弘扬九间棚精神和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乡村旅游为主的红色传统教育、农业观光旅游业。期间编制了《天宝山旅游发展规划》为平邑县第一个村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景点规划分为展览馆、石棚、天池、朝阳洞、平顶山、马家岭、栗家棚、小圣堂、和尚崮九个部分。这个阶段投入1000余万元,对石棚、天池等景点进行全面开发,对道路、供电、交通等设施进行重点建设。

这一阶段以观光及接受红色教育为题材的旅游活动为主,总体呈现自发性、零散性的特点,为下一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2005年—2015年,迈入休闲乡村游时代。2005年10月,天宝山自然风景区旅游有限公司更名为九间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项目为旅游景区、景点设计、开发、经营,餐饮、住宿服务,土特产加工、销售,物业管理,卫生保洁服务;主要品牌为红色教育研学游、乡村旅游等。这个阶段,九间棚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等荣誉称号。

2010年整合了国营天宝山林场旅游资源,形成了九间棚景区的大旅游格局。这个阶段投资约计5000万元,修通了21公里盘山公路,串联了16处主要旅游景点;修建了2个大型水库及15公里的石砌渠;提升景区景点改造、二代房规划整修;设置垃圾箱,安置景区景点指示牌、旅游路弯道凸面镜;打造了红旗广场;提升改造了凤凰苑接待中心;对54户农家乐进行了双改提升。乡村旅游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我到九间棚过大年”、梨花会及水果采摘节等等旅游产品开始策划举办,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进入了旅游产业化时代。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乡村旅游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九间棚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阶段,期间投资近亿元,打造了高端民宿4栋、研学游基地一处、党性教育基地展览馆一处、九间棚精神调研陈列馆一处、17处特色节点提升打造、六不用主题餐厅一处、占地约计2000亩的九弯十八园特色景点一处、党性教育基地培训中心一处、AAA级旅游厕所3处,形成了“红、绿、古”的旅游新格局,同时九间棚获得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东省中小学生研学游基地等荣誉。这一阶段,广大游客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九间棚乡村旅游开始侧重业态内容升级和服务升级,一批更富个性、特色和精品特征的民宿、乡村度假酒店、乡村度假中心、乡村研学基地等产品应运而生,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亮点。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三)九间棚精神在发展乡村红色旅游的作用

九间棚精神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导向功能。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如果离开了九间棚精神的指导,就会失去生命力。从九间棚精神的形式来看,是在万众一心、紧跟党走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凝结而成的;是在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执着追求中孕育而成的;是在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英勇战斗中磨炼而成的;是在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传统精神中发展而成的;是在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艰辛探索中积淀而成的。在九间棚精神所蕴含的价值之中,对人民幸福、共同富裕坚定不移的信念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价值。充分利用九间棚精神在理想信念上的导向作用,才能使红色旅游摆脱一般旅游的“俗套”,不落入唯利是图的“陷阱”,成为引导人们精神向往和追求的“圣地”。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九间棚精神对红色旅游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开发、利用九间棚精神资源,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历史事实进行对话,与九间棚共产党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话,让人们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信服的事实面前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村仅有零星的112亩土地,分为大小3100多块,悬挂在23条山梁上。2017年起,九间棚先后购买四台大型挖掘机械用于开山垒坝,对流转回来的土地深挖细整,把原来零星分散的山埯子整成相对较大、较平的地块。石坝平均高度5.5米,最高高度10米。这次九弯十八园建设实际是从石缝找土的一场苦战。山上没有土,他们用大机械开山,打石把石头打破,整块的在悬崖上垒成坝子,填上碎石,再把石头夹层中的土取出来放在上面,土层极薄,这种整山造地的方法被称为“敲骨吸髓法”,异常艰难。现在,巨大原石砌垒的田坝,宛若长城,随山势绵延,像巨龙盘卧在高山悬崖峭壁之上,工程震撼人心。这是最好的乡村红色旅游,是一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九间棚精神对红色旅游寓教于乐的转化功能。在观光旅游中,可将庄重的话题和激越的情感,以富于时代感的方式近距离地让人们去体会、去感知,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追求崇高。因此,搞好九间棚精神文化建设,发掘其表现形式及其意义,要着重从主观审美角度来扩展其价值。通过发掘九间棚精神的表现形式,让旅游景区洋溢红色文化气息,营造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俱佳的景区环境。这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学习九间棚精神的兴趣,培养起一种九间棚精神情怀,还可以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领悟九间棚精神,提升精神境界。

确实,九间棚精神引领下的红色旅游不同于享乐型旅游,作为一种革命精神教育,要塑造大众对艰苦奋斗历史的认同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的演绎与创新表达在保证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同时,就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讲好红色故事,创造超越一般意义的精神之旅。

二、以九间棚精神导向下的乡村旅游做法

国家旅游发展《纲要》对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有明确的阐述,一是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二是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三是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九间棚做到了。

(一)红色文化为魂,乡村旅游为形

九间棚充分挖掘自然及人文资源,精心谋划、科学规划,坚持“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以当地现有资源为基础,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理念。九间棚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深入挖掘九间棚精神及艰苦创业、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在游客的精神体验与学习品味上做足文章,传承九间棚精神,提升党性教育基地平台功能,依托九间棚展览馆,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如艰苦创业老党员介绍发展经验、刘嘉坤书记介绍发展经验、参观现场教学点九间棚旧址及天池,北海银行纪念馆、九间棚精神调研展览、李锦书院等,重点突出九间棚精神展示,将深蕴的历史内涵鲜活再现,为广大游客奉上视频观看、现场讲解、沉浸式观摩等多种形式的红色体验,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品牌。这些红色旅游资源都是可见的,可体会的,而不是只是以简单的讲解形式呈现,现如今九间棚建设成了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全国村官培训中心,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有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60多位省部级干部、56所大学的师生,曾来九间棚视察指导、考察调研,每年都有数十万的党员干部来九间棚接受党性教育,面对这些活化的、立体的老党员,活动事迹,从展览馆往昔艰难到现在美好幸福的强烈对比中,许多学员更能引起共鸣,感受更加真切,印象更加深刻。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二)传承红色基因,实现景民共同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让人们在多元化的体验中汲取思想和智慧等精神力量,还能让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落到实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不断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提升红色旅游综合效益,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其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中发挥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30多年来,九间棚人始终传承弘扬“九间棚精神”,开拓进取、苦干实干,人均收入从不到100元增长到3.7万余元,进入新时代,“九间棚精神”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活力,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九间棚通过深度挖掘九间棚精神内涵,提升红色文化首位度,利用九间棚村丰富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将九间棚精神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大力宣传新一代九间棚精神传承人,培树更多先进典型,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九间棚精神新的内容,增添新的元素,将九间棚精神融入新时代发展之中。

“永不停步,与时进取,追求梦想,村强民福”从艰苦创业、脱贫攻坚到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刘嘉坤书记及九间棚人的初心始终是以村民利益出发,九间棚村民始终在景区内,之前不曾有将村民搬走的想法,将来也不会有,村民是景区的工作人员、创造者、参与者,现如今也成了景区的重要的景、资源、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的初心是为了探索让年老体迈者足不出户就可获取较好的收益,在过程中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条件为追求,将农民身份转换为技术工人,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将农民身份转换为管家,最终走出一条实现集体化共同富裕道路。

(三)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产业振兴

在新时代不断充分发挥红色文旅对于思想教育、乡村振兴以及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可、认同,并自觉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不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九间棚依托绿水青山、乡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农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度假园区。将农业发展的“茶园、田园、菜园、果园”,变成乡村旅游的“观光园、体验园、采摘园、游乐园”。同时发展“旅游+电商”,距离不再是障碍,如今九间棚特色商品已经入驻了京东、淘宝平台,完善了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网上畅销随时随处可购。

发展“旅游+扶贫”、“旅游+民宿”,打造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成立九间棚龙顶山旅游专业合作社,将有条件的村民住房纳入合作社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配客户,增加了村民收入。九间棚村民庄立月因身体原因,为相对贫困户,后来通过置换有一个两层住房,一楼自己住,二楼有四间房子,打造成了两个单人大床房、双人标准间,可接待6人住宿,每年的3月到10月,客房入住率达到了50%,另外庄立月作为民宿管家吸纳到旅游公司工作,民宿收入+民宿管家工资让庄立月一家依托旅游业、民宿业彻底摆脱了贫困,迈向了小康生活。像庄立月家这种情况在九间棚还有几十户。九间棚村的实践证明,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农村、农民价值再创造;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了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了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了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最终实现了产业振兴。

三、九间棚精神导向下的乡村旅游的开发前景与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应当发挥农村资源和生态优势,支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乡村产业发展。在不损坏乡村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带动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交通运输等产业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是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

当然发展的过程会有困难、瓶颈、桎梏,九间棚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逃脱不了这个魔咒,九间棚一直以来就像一位憨厚朴实且又有极高天赋的习武之人,全部靠自己的勤奋去进阶,九间棚前期的发展都是依赖自有资金,一个村集体企业,毕竟实力有限,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切合九间棚的规划(武功秘籍)及认可看中九间棚的有识之士(打通奇经八脉的武林高手)出现,助力九间棚走向更远、更高、更强,将九间棚建设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生态宜居家园、人们度假、休闲、养生、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一要科学编制九间棚精神保护发展规划,将保护九间棚精神纳入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规划,正确处理好九间棚精神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结合以上丰富的进一步把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九间棚精神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学习九间棚精神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二要整合九间棚精神文化资源,发挥整体优势。首先充分挖掘九间棚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旅游景区品位。找准红色旅游形象定位、市场定位,突出重点,策划、包装、创意,打造一批旅游项目,其次做好旅游商品研发与销售,打造好旅游线路,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蓝色旅游”、“古色旅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路子。再次,要创作具有当今时代特征,反映当前党史文化品牌的文艺作品,塑造人民群众喜爱的党史人物形象,使九间棚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不竭的前进动力。

三是要创新九间棚旅游的形式和载体。推动景点从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型,推动红色旅游与文化、农业、教育、医疗、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特色衍生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建议将在同一区域且具有较强关联性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串联成红色乡村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更完整、全面的旅游体验;可以发挥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的优势,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历史事件和壮阔场景,更好利用新媒体平台,从不同角度出发、面向不同群体,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是要盘活九间棚精神“家底”,整合北海银行红色资源。通过九间棚精神普查,发现九间棚范围内红色旅游资源除了九间棚精神以外,还有在九间棚旧址村民救治伤员、拥军支前、一块银元扣心扉的故事广为流传。朝阳洞曾是红色金融的摇篮,也是目前山东省保存下来较为完整的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旧址。1941年12月,八路军代师长陈光率著名的一一五师转战天宝山区,师司令部及其师直机关就驻扎在九间棚山下。1944年4月总行在朝阳洞设立鲁南印钞厂,九间棚和两泉村20余名老百姓经严格审核后加入其中,担当警戒,运送物资等。北海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保存完整的朝阳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金融根据地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历时时间最长的银行,在中国金融史上占有相当比重。要下决心、用气力去盘点、整合现存的九间棚精神资源,并寻求有效途径,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五是要深度挖掘九间棚精神,转化产业优势。深挖本地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融入到整个乡村产业链中,因地制宜打造“九间棚精神+”旅游产业模式,如“九间棚精神+乡村游”、“九间棚精神+康养游”、“九间棚精神+研学游”、“九间棚精神+采摘游”等,使游客们在参观九间棚精神红色旅游景点的同时还能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养生养老、领略沂蒙崮迹魅力。

六是要打造九间棚精神品牌,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含金量。九间棚精神作为精神文化产品,除了要在常规性的报纸、电视上等进行宣传外,还要重视宣传信息化建设,以动漫、数字化传输等现代化手法,更好地吸引游客。在打造党史文化品牌时,要加强红色旅游网站建设,制作形象鲜明、富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数据库。同时,九间棚文化产品要形成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红色旅游品牌,并进行形象品牌设计,在严格保护革命遗址、遗迹的前提下,将红色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七是要强化九间棚精神宣传,打造红色景区教育基地。首先,组织和宣传部门要牵头制定计划,利用党史文化资源,打造对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可以精心组织推出“红色之旅五个一”活动,即“吃一顿忆苦思甜饭,走一趟忘归路,观一次九间棚村史馆,听一堂老党员讲课,干几样农家活”。让广大青少年在体验九间棚生活中弘扬九间棚精神。其次,要充分发挥电视、电台、网络、报刊、书籍等宣传媒介的作用,找准九间棚精神党和现代传媒的契合点,多形式、多渠道建立九间棚精神传播机制,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再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和文化、教育部门的作用,切实把九间棚精神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加深人们对九间棚精神的理解,引发人们的心灵震撼。(马秋霞,女,平邑县九间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 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