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团式与金字塔式、扁平式管理的区别
——李锦讲授国企管理法(之二)
按语:企业家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我讲授的课程《星团式管理法是我国国企管理的重大创新》。前几天已经发表一篇。今天发表的是中篇,还有一篇。(李锦)
(续《星团式管理法是我国国企管理的重大创新》)
星团式管理法是我国国企管理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
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
中国国有企业包括世界的企业比较多的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一种方法是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是金字塔型管理模式,由被称为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创立。金字塔型组织是立体的三角锥体,等级森严,高层、中层、基层是逐层分级管理,这是一种在传统生产企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计划经济时代,该结构在稳定的环境下,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阶段、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组织形态,它机构简单、权责分明、组织稳定,并且决策迅速、命令统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则由于缺乏组织弹性,缺乏民主意识,
过于依赖高层决策,处在金字塔顶的人权力很大,高层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缓慢,而凸显出刻板生硬、不懂得应变的机械弊端。这种管理方式是总部向下部署工作,中间过程长、程序多,审批链条长,管理效率逐级递减;下面企业缺乏自主权,难以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出了问题向上反馈又可能被逐级屏蔽,层级越多,屏蔽得越厉害,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可能延误解决的最佳时期,给企业带来风险。在这种治理方法下,甚至出现连30万元钱的项目也拿到国资委会议讨论的现象。这种方式主要的优点是管理集中,弱点也是管理过于集中,使企业没有活力,无所适从。
扁平化管理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以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扁平化管理,在试点单位中多采用了压缩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虽然有利于畅通信息、提高效率,但压缩层级势必会增加管理幅度,使集团总部过多陷入事务性工作。大量削减机关人员,一个央企总部只有100多人,这种方法没有因为人员的减少而减少管理的事务,这就需要集团有强大的管控能力,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矛盾都移交到集团总部,使得集团总部50%以上的时间处在开会、起草文件的状态,这种扁平化的效果,对于高度计划经济和垄断式企业相对要好一些,但是在实际上又必然回到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形成隐晦的层级化关系。在改革中尚未形成优势便出现普遍不满和反感情绪。人们所说的“管得更多了,放得更少了”“审批更多了,效率更低了”。从混合所有制改革来说,导致管不过来,管得不好,从而导致不敢放,不敢改的现象。
星团式的管理的效果
而星团式的管理,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做到了“放得开,管得住”,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
从水发集团的实际来看,这家企业诞生于2009年,2012年起步,发展最快的是2017年,也就是党的十九大以后的五年,尤其2019年提出了星团式的管理。用一组数字可以对比,2021年与2016年相比,集团资产总额由322亿元增至1680亿元,五年增长4.2倍;营业收入由44亿元增至770亿元,五年增长16倍;利润总额由1.37亿元增至18.5亿元,五年增长12.5倍;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由负值增至54.3亿元;利润过亿的实体企业由0户增至9户。集团2021年首次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这种反差之大,在国内是少有的。
这些数字,雄辩地说明这种星团式的管理效果是好的,是站得住脚的。山东省在管控差异化管控方面是走在前面的,允许“水发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是极需要思想解放的。而这种管理的突破,具有强大的创新特征。
星团式管理法创新要从四方面考虑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抛弃了糟粕的部分,把精华的部分放大,前提是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索。星团式管理法的创新要从四个层次考虑:一个是发展观念的创新;二是管控方法的创新;第三个是发展路径的创新;第四个是管理技术的创新。
发展理念的创新
发展观念的创新,观念的变革是思想解放的先导。星团式的管理方式从大自然,也从道家哲学里吸取营养。这里面有外在的和内在的矛盾,内在的动力是根本性的,这里还有着管控适度的矛盾。关键是管得住,管得住首先是管什么,这里面吸收了道家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哲学理论,它本身就是把企业当成企业,把企业当成市场的主体来看,而不是政府的下属部门来看,这种观念的变革是在根本性的。
水发的特殊性,在于水发的负责人有一批是在书记、县长的岗位上干过,他们深知计划经济和集中统一管理环节的优点和缺点,这是他们谋求创新的重要因素。他们知道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当他的位置转换为市场主体以后,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把计划经济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这种观念是在特殊人群中产生的。如果长期在机关担任行政职务的领导,不可能形成这种思路,也用不好这种思路,只能退回到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用金字塔式的权力高度集中管理方式。观念与人群有关,与从事的事情有关,也与天时有关。天、地、人,决定特殊的观念。
管控方式的创新
星团式的管理实际上是集团管理的方式,或者叫集团治理方式的变化。水发星团式管理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监管机制的改革。因为监管机制改了,就带来了公司治理机制、市场经营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的全方位改变,实际上就是由监管权的变革,引起了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的整体的变革,从整体上给人以“新国企”的感觉。还有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数字技术引入管控的创新。从王振钦提出“价值重置、组织重构、业务重组、流程再造”的顶层设计,到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占债务比等风险指标设计成红灯。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风险被防范,对九大业务场景、六大领域实现三方面分析,做到高效到位监督。这个“数字化管控三六九工作思路”,就属于管理领域的“中国独创”,运用数字化实行终端反馈,是星团式管理的一个核心技术技巧,这种“集团管控理念+大数据技术+财务中心平台+信息反馈”的方法,构成了成熟的终端反馈管控系统。这是属于水发的首创。
发展路径的创新
中国传统的工业是建立在资源能源,或者是重化工业基础上,而水发的发展是没有资源,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成长,没有资源而寻找与配置资源,迅速形成优势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它必须更充分地走向市场,而且这种发展也不能说与政府无关,政府不问是对他最大的支持。这种发展方式是快速膨胀、快速配置和快速形成效益,所以这种发展方法,在一般的人看是“离经叛道”,甚至难以接受,然而恰恰是最先进的方法。当然,他们并没有因为发展的快而忽视质量失去平衡,采用了“首位度管理”等多种方式,于是又加了一个新的“轨道”,使得这条路高速而不至于失衡。
管理哲学的创新
水发的管理思想,第一个创新,是吸取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熊彼得创新规律,吸收了这两大规律合理的成分,在旧的物体中吸收了新的物体,吸收了合理的形态,把政府的优势与市场的优势装配起来,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第二个创新,是吸收了老子的“有所为的有所不为”观念,管资本不管经营,这是来自于道家的思想;第三个,来自于自然规律信息化的管理;第四个创新,来自于社会管理的方式,他们提出“警察管路线,自己开车”,是一种社会化管理的方式在企业管理的运用。
显然,以星团式管理的方式得到了星体学、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理论的支持而形成的一种概念。水发从做法上升到经验,上升到规律,又把它变成一种管理哲学,并且以这种哲学对企业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形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混合所有制特殊的文化,或者称之为“水发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并且为实践证明是正确而有效的。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十年磨一剑”,水发的发展道路与治理方式的创新,是国企改革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伟大创新。
在目前为止,国企改革这三年,还没有出现一个比水发星团式管理更有影响、更有代表性的治理方式。可以讲,它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管理的峰巅之作,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就像白娘娘取来的“仙草”,也像唐僧得来的“经书”一样弥足珍贵。
(下篇星团式管理法的价值及其推广意义)
8月27日的早晨生活
今年来九间棚村第149天,这是一个极平常的早晨。
早晨5点10分,天才亮。我在房间开始写作。窗外是我家的49棵树。
早晨,雾起来了,像哈达环绕着对面的天宝山。
一会儿,云彩来了。
我与爱人在家门口拍日出。
天宝山在对面,前面是九间棚的“九弯十八园”。左边是蒙山。
九弯十八园,很壮观。20多华里长,是砌在悬崖上的长城。政府没有一分钱投入,银行没有给一分钱贷款,是九间棚人自力更生干起来的,在当今中国,可算是奇迹。
我们每天早晚都在村里转两圈。
见到德才大叔,88岁的老人。我劝他不要下地干活了,让儿女不放心。
德才大叔现在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在石棚里一直住到1964年。
村里早晨六点在红旗广场做核酸,我排队等侯。昨天从济南到蒙山站刚做了。可是上面要统计数字,多一个也是成绩,我体谅村干部,又做一次。
村里有一家儿媳要生二胎,种了谷子,给儿媳做月子吃。
刘甲军的三个孙女在门口玩,远远的就喊我爷爷。孩子们常到我家里玩。
太阳出来了,村西的吴王崮色彩很好看。
隔壁甲学的儿媳回来了,一早就帮婆婆做家务。
刚进门,邻居庄立兰就过来了,他们的南瓜很是不用农药化肥的。我抓拍一张。其实,刚才在路上丞瑞给我豆角、西红柿、丝瓜。每天,都有邻居送来自家种的蔬菜,我家也吃不了。谢谢乡亲们。
回到家里,再写一会。一般是太阳起来,我就起来,从五点写到九点。今天到九点半,要参加村里的会,研究《九间棚现象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讨会》的事情。我到济南、泰安两天,昨天刚回来。想起一件事情,便到我的书院里翻一下书。(李锦)(照片系爱人所摄)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