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周年的日子来临,早晨六点,九间棚村11个党支部的105名党员从四面八方赶到山上来,有从新疆回来的,有从临沂来的,更多的是从平邑县城里来,都汇聚在山上,在一起过党的生日。
九间棚人有一个习惯,只要是党的组织活动,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到场。这个习惯是从共产党开辟时那一代人开始形成的。我到了会场一看,100多人多是齐刷刷的黑色的裤子、白色的上衣,主席台上写着“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九间棚精神16个字分外引人注目。
当了38年党支部书记的刘嘉坤做了学习动员。会议出了七八个题目,对党员进行考试,然后带领全体党员看九间棚的生态农田新工程“九弯十八园”。就是在九间棚悬崖之上建了20华里的18个园林,包括桃园、杏园、梨园、金银花园、百果园、百草园等等。
这些园是与生态农业紧紧联系到一起的。都是“六不用”农田,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不用地膜,不用人工合成激素的,是生态农业的样板。
刘嘉坤在党的生日纪念活动中做学习动员。
坐在前排的是60岁以上的老党员。
令人吃惊的,这投资近三千万元的浩大工程,政府没有投入,银行没有贷款,是村民们集资建起来的。九间棚人还是象过去那样艰苦奋斗、还是像过去那样那样自力更生,还是那样毁家纾难似的团结奋斗,这里面带头的都是共产党员。给人一个强烈的冲击,九间棚还是九间棚,党群一心、团结奋斗,水乳交融,甘苦与共,证明九间棚精神力量的巨大,党群一心力量的强大。
会议结束以后,这支100多人的队伍,在刘嘉坤带领下开始了九弯十八园的观摩。在园首是迟浩田将军写的“艰苦奋斗的典范,愚公移山的化身”,就像前言一样标明着九弯十八园的灵魂是什么。这个山门由几块石条伸向四面,中间留下一个圆形,是一个葵花向阳图,表达了沂蒙山人对党的忠诚,党群团结强大的生命力。
党委书记刘嘉坤走在百名党员队伍前头。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刘嘉坤很少出门,这九弯十八园是在他一个一个指挥下垒起来的。
进了山门,我们贴着悬崖,又贴着天潭水库的大坝,前面是红门根悬岩,这里是沂蒙山崮貌的典型特征,悬崖峭壁,凭空站立起来,有二三十米高,石壁在风雨浇铸下呈现古铜色的颜色,显得巍峨雄壮。九间棚的九弯十八园就在这个悬崖上面劈开的路。有惊心动魄的感觉,不敢旁视。在悬崖走下去,再爬上高坡。
刘嘉坤拄着拐棍,因为他太累了,柱着拐棍支撑起身体。不过,他有点雄纠纠的神态,就像油画上毛主席带着队伍过雪山草地的样子。
刘嘉坤走一段,停下来讲造生态农田的艰难,实是在现场讲党课。
我身子重,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不一会身上的汗水湿透了衣服。青年人不断拉着我,推着我朝前走。很多年轻人的面孔我不熟悉,青年党员多是从城里来的,也够为难他们了。年纪大的有廉茂增、刘甲全、黄晓理、甄德生、刘征、徐爱国、刘纪国等,他们走惯山路,倒是显得安闲似的。队伍走过了东弯、栖凤弯、笊篱弯,眼前出现像万里长城般的巨石城堡。
九间棚新建的田地2000亩,地堰多是用巨大石块垒起来的。
党员队伍曲折蜿蜒,在悬崖上面的田地上行走。
队伍曲折蜿蜒,像长蛇一样,在悬崖上面行走。
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在头上烤着,天气酷热。从早上8点半走到了14点,5个多小时,都在悬崖峭壁上走,让所有的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感受到党群团结、艰苦奋斗、吃苦受累、甘愿奉献的精神教育。
我想起沂蒙精神。什么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的本质是什么?沂蒙精神对当前有什么用?我认为在九间棚的九弯十八园上可以鲜明的感受到沂蒙精神,对加强党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九弯十八园这件事情,是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千年基业的高标准农田走在前面。随着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日益明显,农业生态问题突出地摆在面前。九间棚村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源头开始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绿色循环。
近几年在九间棚及附近山上流转荒山薄地,把几吨甚至几十吨重的巨石挖出来砌垒石坝,用石缝里挖出的土回填造地,建设了近2000亩的“六不用”高标准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形成了金银花园、梨园、百草园、百菜园、农耕体验园等独具特色的“九弯十八园”,所有梯田都建在沂蒙崮貌的悬崖之上,下临深渊。巨大原石砌垒的田坝,宛若长城,随山势绵延10多公里,像巨龙盘卧在高山悬崖峭壁之上,工程震撼人心,被认为是当代愚公移山奇迹。
从3月底住到村里,我领着10多帮人来看“九弯十八园”,几乎所有人都用一个词“震撼”来形容。这种阵势,在前几十年,也算宏伟工程。而在近10年这样的变荒山为良田的气势磅礴工程,在山东看不到,在中国也很少看到。重要的是,这是人民自己做的工程,自力更生的工程。
李锦与刘嘉坤在工程现场。
“九弯十八园”,是九间棚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带领农民乡村振兴的工程。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是一直走在全国前面的。1990年8月,莱西会议推广了九间棚村党支部核心作用的经验,会议总结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经验。九间棚始终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把打造坚强基层党组织作为实现强村兴村的根本保障。把党的建设进入制度与操作层次,使党员干部队伍保持更充沛的发展活力。2021年11月,人民日报刊发《党旗飘扬九间棚》,专版报道九间棚在振兴乡村中的党建之路。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强调:“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希望大家发扬光荣传统,总结实践经验,把党的建设抓得更扎实、更有效。”“抓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抓得更扎实、更有效”,是总书记对弘扬沂蒙精神的核心定位,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定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党群团结、共同奋斗。这与弘扬沂蒙精神主题相吻合,也与九间棚现象提供的样板作用相吻合。
在九间棚村,刘嘉坤这个村党支部书记在农村振兴中发挥“主心骨”“顶梁柱”“领头雁”的作用。在发展“六不用”生态农业初期,在新型集体化初期,很多村民持观望态度。刘嘉坤召开党员会、村民大会,通过讲解政策、宣传引导,让群众跟着他一起朝前走。实践证明,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在思想上固根守魂,坚持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九间棚的共产党员们在这个问题上经受住了考验,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经验。刘嘉坤带领群众建设“九弯十八园”,就是最新最灿烂的一章。有事情可说,与沂蒙精神好联系,与总书记讲的要求联系很紧。
夜晚,九间棚的造生态农田工程。
在新造的九弯十八园中参观。
看着这支队伍,我想到了什么是沂蒙精神的三类代表。一类是红嫂、孟良崮等当年的历史上英雄模范;一类是现在搞得好走在前面的典型,这些典型,相当部分很出色,但是如果是靠政府的钱和银行的钱堆起来的。他们便只能证明富裕,而不能证明与沂蒙精神的内在联系,或者联系很牵强。第三类是九间棚这样的,是在沂蒙精神概念提出前后成长起来的,直接推动沂蒙精神概念的提出,更多地具有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沂蒙精神。
九间棚的典型是在1989年走向全国的。当初沂蒙精神概念的提出和宣传的高潮,都是以九间棚为最突出载体,这种状况延续了很多年。后来有人说九间棚艰苦奋斗的精神过时了,很多领导、包括临沂市的领导都站出来讲话,说九间棚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党群团结,党群一心,党带领人民前进,这是九间棚精神的魂,是灵魂,也是根本。
九间棚走过了曲折的路,遇到了很多艰难,但是刘嘉坤始终没有服输,总是走在前面。学习沂蒙精神应该到红嫂、孟良崮去看,也应该到富裕的典型单位去看,更应该到继续保持着党群团结、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力更生的地方来看,这是沂蒙精神“活的样板”,不能把沂蒙精神的学习搞远了,搞虚了,搞得与实际工作脱节了。对当前的实际工作要有用,有利,有效。尤其总书记对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希望大家发扬光荣传统,总结实践经验,把党的建设抓得更扎实、更有效”,要领悟理解透彻,落实好。
随着九间棚党员的人群,我在蜿蜒的山路上走。新路是那么崎岖,然而正是在崎岖中认识九间棚、认识沂蒙精神,才更加亲切,更显真实。
九间棚的杏园。
九弯十八园中的“金银花园”,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六不用”金银花园。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不用地膜,不用人工合成激素,是金银花生态农业的样板田。
到底什么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的本质是什么?沂蒙精神与今天的人民奋斗有什么联系?因为这样,按照总书记要求的让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下发扬光大,在党的建设中发挥作用,这一个问题摆在我的面前,我的思维很难脱离这一根本。
从这万里长城般铜墙铁壁的生态农田工程中,能看到党群同心,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状态,寻找沂蒙精神的真谛。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不断扩大沂蒙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真正做到党群团结、干群一心,实干苦干,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需要找到体现沂蒙精神本质特征的典型,不容易呀。
九间棚精神像一座丰碑,竖立在沂蒙大地上。
(本文照片由徐爱国、刘纪国、刘平、李锦摄)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