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陶俊峰(右)与李锦在九间棚。
感谢陶俊峰老师对我的九间棚报道
5月13日,《今日头条》发表新华社原高级记者陶俊峰的一篇文章《李锦为什么扎根在沂蒙山?》。陶俊峰是我的老师,五十年前,他推荐我到新华社来工作,他已经是79岁高龄了,他到九间棚来看我,他在《今日头条》《美篇》连续发表了9篇九间棚旅游区的风光报道。第10篇是李锦为什么扎根九间棚,是压轴之笔。我感谢老师50年间对我一往情深的关爱。随着岁月磨砺,更见真情。
九间棚风光很美,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九间棚“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陶俊峰老师在这里有另外一个发现,他接触了附近几个村庄的老百姓,他以一个老记者的眼光认为我为什么在九间棚能够扎根,不光是自然风景,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景。老师在和群众的接触中听到了很多反映,他把这些都记下来了,他认为关键的一道风景是我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对我好,这种“好换好”的关系,就是一种同心同德、甘苦与共的关系。这种判断和发现,是深入骨髓的东西。
沂蒙精神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我体会到了,我的根深扎在沂蒙精神的土壤,所以我能在这里长住下去。这里风光最好是四月份,还有九月份秋熟的时候,然而最美的风景是在老百姓心里面。
我住在这里,还因为我能知道党的每一项政策在基层落实的情况,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些快了,哪些慢了,哪些为老百姓欢迎,哪些老百姓反对,因为村里的老人都把我当儿子一样,兄弟一样,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们什么都不忌讳,我看得一清二楚。因为我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中间,能够顶天立地,所以,我写的文章常常能切中时㢢。
感谢我的老师陶俊峰,50年前我陪着他到沂蒙山区的劈山开路先锋连,那时候我才20岁。我们住在村子里,他一心一意搞好搞好报道,不计条件,吃苦受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重视调查研究,重视来自民间的典型,切口小,挖掘深,搞了很多有影响的典型报道。我们当时相处有几年时间,他多次到我们工程兵部队来采访,他是我的老师,我的一部分业务思想来自于他的传承。老师在50年后重新来看望我,并且做出总结、提炼,赞扬我,报道我,对我是永远的鼓励,实在是师恩如山。
我们都是七十八十的人了,我真诚的感谢济南军区,感谢新华社,我们的人生经历主要就在这两个阶段,他是老师,我是学生,后来我也带了一茬又一茬学生。对人民军队和新华社这种感情是共同的。
老师在这里生活了七天,为我们九间棚村的美景发了10篇稿件,仍然保持年轻时候的那份纯真,记下弟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实是难得。一个快80岁的老人,仍然保持着对党和人民,对调查研究、对弟子的关爱真情,真是难得。(李锦)
现在转载《今日头条》文章
李锦与老乡在一起
李锦到老百姓刘甲全家去做客,与老百姓在一起生活。
我见到李锦了
村里办起展览
在李锦蹲点展览馆里,有一个石碾,李锦在上面写过8本书,家长们让孩子们在石碾上与爷爷合影。
在68岁这一年,他仍然在全国性的报纸上登了整整39个整版的理论文章,保持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李锦总是让群众都做完核酸,他才做。说老乡还要下去干活,让他们先做。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