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37天国企舆论战
——我是这样学习、研究、解读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中央企业会议的
李锦
前面的话
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四天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召开,四个重要会议接连召开。我在对会议政策解读的37个日日夜夜,夜以继日,发表了13万字的东西。
因为一年一度的中央全会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走势,也是总书记发表重要观点的时候。需要有人从国企角度进行解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是发了文件的,看成是“头等大事”。做国资国企研究的人,应该响应国资委党委号召,学在前面,讲在前面,把党的声音学习好,领悟好,解读好,以利于贯彻执行。因为别人都很谦虚,这件事情让给我做了,在舆论上几乎是我一个人的战斗。孤独而光荣着、苦累并快乐着。
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表态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在国资央企“一贯到底、落实落地”。我想,如果不是从一开始就学习贯彻,这个“一”的开头没有什么多说的,甚至在舆论上保持沉默,就谈不上“一贯到底”哩。所谓“两个维护”,也就打了“折扣”了。当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重要指示与中央会议精神的开头人,是为国资委撑了台面。这样一想,我觉得一个人的奋斗意义就大了。
因为对中央的会议从头到尾的解读,国企理论界打全场的几乎是我一个人,而且通常是我一个人在发表看法。因为中国有3000多万国有企业职工,有1000万党员,他们希望在第一时间听到习近平总书记与党中央的声音,听到研究与解读,引领国有企业舆论,从而维护中央决策。这个,真的不能空白!
现在,对我在一个多月来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形势研究及在舆论传播方面做的事情做一个回顾。对国资委负责智库研究、理论研究与新闻传播的领导做一个汇报。当然,我自己在孤独苦斗中,学习研究与接受中华民族的最新智慧,自己像孙悟空在炼丹炉里面烧了一次,眼睛更亮了,功力似仍在长进。自己不觉老之将至,仍然还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心境越发觉得年轻。
六中全会精神解读的基本概况
这37天,我已经习惯了“累了上床,醒了上桌”的战斗,写了13万字。每天出成品4000字,一刻也不停地写着(除了睡觉)。其中微信公众号文章21篇,别的媒体与公众号转载80多次,平均每篇文章总点击阅读量是2万人以上。这种舆论影响力,似乎比办一张报纸、一本刊物也不差在哪里。
十九届六中全会
从11月11日至28日的半个月内,是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和学习推广的阶段。这一阶段,我基本上每天写一篇文章,共计写了11篇,先是对六中学会精神的解读;接着是分析,单项的问题进行评论,接着是深层次的思考和创新,写出理论文章。
这半个月发的11篇文章,首先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出来,11篇文章点击阅读量123312次,平均每篇文章点击阅读量11210次。因为是热点问题,大家都非常关注,特别是几篇重点的文章发出后,当晚便迅速上升到上万人点击。文章发出后,为各家媒体、报纸、刊物和网站采用。
从以上统计看,我在六中全会发表文章点击,平均是11210人。已经超过国内所有与企业有关的官方媒体公众号。
以上是媒体转载的情况统计。也就是以上11篇文章为33家转载。此中也有企业微信转载的。《现代国企研究》《国企混改》《国企》《聚集国企》《国有经济》,是研究国企的,都给予关注并转载。
以上是前20天的情况。从总体的情况看,分成三种情况。第一,是当晚的迅速反应,第一时间把重要的观点问题提炼出来,做解读,告诉大家有什么新观点。从企业领域看,我是第一个反映,最快的反映;第二天,选有特点的观点写成文章,为报纸刊物提供;第三步,是进入研究阶段,把《决议》中重大问题吸收到自己的研究观点中来,形成5000字至8000字的论文。
我从事国企改革政策文件解读已经十年多了,到2015年的时候,我就对自己提出了在我国国企舆论界起“龙头作用、主力作用与压阵作用”三个作用的要求,基本上按要求完成了这个任务。
我解读六中全会三大特点
以上是六中全会精神研究与解读情况,与别人形成的区别有三点值得发扬。
第一个特点
是对六中全会公报的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解读,抓住要害,把观点迅速而准确地发布出去。
我是晚上看到新闻联播以后,知道六中全会召开的。一边看电视,一边就开始记录自己的思考,这个《决议》有7600字,应该是《决议》主要观点的荟萃。其实《决议》有36000字,而把这些观点提炼出来是做了很好的工作,这是精华所在。
看公报,无非是明确两种观点,一个是同,一个是异。同就是和原来两个《决议》一致的地方,比如说陈独秀右倾、王明左倾、建国后“错误”的决议、“大跃进”、文化革命这五大问题心里有数。考虑到我们重点是对企业而言,那这事并没有展开。关键我找到“异”,就是和过去讲的不同的地方。
两个核心的思想,四个阶段的划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习近平论述的三大课题。看着看着,发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不以社会主义观,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观,而是以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为主题,这样对“四个阶段”、“三次飞跃”就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就像重新栽起一棵大树来。看着看着,我就兴奋起来了,我觉得有话要说,那是种抑制不住,一种喷薄而出的思想力量。
至于13个方面的成就,10个方面的经验也有不少的变化。做解读的人关键是要抓住根,抓住本,抓住魂,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如果一开始盯着枝枝杈杈,就把自己搞乱了,又怎么能向别人去解读,传授自己的观点呢。把别人领到枝枝叉叉去,甚至领到沟里去,那是绝不能这么做的。我发现了以中华民族振兴为主题,这种兴奋感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我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写作欲望。
我这种解读完全是自己的,有理论的但主要是智慧,就是自己独立的发现。这是一种瞬间的爆发,是一眼望穿的发现力。首先自己学习好,理解好,领悟好,才能抓住解读的根和魂。我向来提倡“一个树根三个桩”,抓住树根,就抓住了灵魂,有一股气,从根到梢,这种整体感觉出来,才动笔。
当我文章写好的时候,也才是10点钟,用了三个小时,研究两个小时,写了一个小时,拿出4000字。别人怎么看,怎么写,我不管,也不看。我要影响别人,不受别人影响,保持我独家的风格,尽量争取天下第一家,而要说准说对。在企业理论界,肯定是天下第一家。当我写好时,我再上百度查阅别人有没有发的,有好观点也可以吸收。
抓住要害,抓住根本,抓得准、站得高、讲得透、说得快,这是第一个特点。也是宋文阁经常夸奖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深且准”。其实,我在1990年写的读书铭时确立自己的业务追求,是“比别人更早地、发现重大主题,抓住要害,提出独立主见,与众不同恰恰是真知灼见到,在社会上传播得出去且证明在实践中有用”。这是我的“童子功”。虽年长,出手时仍然有“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之势。
第二个特点
是学习新的思维与表现方法,做一个六中全会思维导图和一个辅导报告的纲领。
学习新的思维与表现方法,做一个六中全会思维导图和一个辅导报告的纲领。第一天总结是围绕根本上来讲的,枝枝杈杈没有梳理出来,最后把这些都找出来,做成一张图。这是其他很多媒体和研究者也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俗易懂,一目了然,让人能从整体上把握。我设计出来请助手帮助绘制。按说用图表的方式,新华社、人民日报也都这么做了很多年。这是用一个系统化的思维方式,用一个大网把它展开,一种系统地、全面地、联系地体现全会的精神。同时,为人们做报告时,有一图在手一目了然的感觉。这种做法使我第一次用,是学习别人的,这算是我个人的进步,谈不上什么了不起的。
第三个特点
结合实际,以六中全会的理论层次和思维方式来提出了一个新的国企改革体系。
六中全会,是一大帮人用几个月功夫研究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自己要学习六中全会,也要领悟写作者的思想境界、理论层次、思维方式来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把自己思考引入新的阶段。
我学习的成果,就是以中华民族振兴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为主题来重新结构我们国企改革思路。按说研究国企改革已经40年了,自己也觉得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看法。而党中央和习近平同志关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的重新划分、马克思主义阶段的重新划分和习近平研究三大主题的重新定位,深深地启发了我。守正创新,中央领导走在前面了,我们要学习这种创新精神与思维方式,对我们国企改革的体系重新认识、重新设计,乃至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来。跟着时代最优秀的智慧,解决时代最大的难题,我们才能进步。
这种思考是解读到第七天以后开始发现的。在这之前写了一篇《共同富裕与做大做强做优》,后来反复学习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特别是《决议》出来以后,进了一种新境界,我觉得这个是研究层次的突破,也将影响自己对国企改革体系的认识。这个文章写了三天,15000多字,是这次学习的主要成果,所以我感到解读要从学习开始,学习我国最优秀的、最新的智慧成果,我们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时代长河中永远击水中流而能奋勇争先。很多人不知道我能总是走在时代潮流前面的秘密,就是会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所谓学习一辈子,不是读书一辈子,而是学习追随时代最新优秀成果一辈子。在解决时代难题中学习提高,成就自己。
人永远在学习的路上,智慧永远在提升之中。在学习解读中央全会精神过程中,按照中华民族最高的智慧走,我们的视野、思想、思维和研究成果才能得到飞跃,是我自己的由衷之言。
我放出的六颗重磅炮弹
从十九届六中全会开始为第一阶段,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构成解读第二阶段,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是第三阶段。六中全会是全党的理论与行动纲领,是管全局、管历史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是2022年经济工作的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张网,由无数个“目”构成。面中央企业负责人是一个大目,在国企理论界则是一张大网。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理论走向实际,内容不一样,我们的解读“一个也不能少”。
这一阶段,我写出6篇重点文章,多是8000字以上的,最多的是15000字,只有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解读是4000多字。时间关系,过几天要改成6000字以上。
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构筑一个新的框架。这是六中全会的第一个国企热点。国有企业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我是第一次构筑一个体系。文章为《现代国企研究》发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此发表专访问。
第二篇文章是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找到国企改革研究的新的思路。
《决议》很长,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注意。决议公布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第三段出现了国有企业这一段。六中全会《决议》全文是36000字,而关于国有企业这一块是95个字。后来,我发现一般人没有注意到全党的百年史中,对国资国企一段话。字数越少,越显得珍贵。放在党史里讲,地位突出,从语意上看,“党”为主语,反映党做的事情;从内容上看,是在党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来,四句中有三句是十八大以后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在这里构成一个新的话语体系。过去,现代企业制度是作为国企改革的八项工作之一,这次突然提到极高的地位,与基本的理论和国企改革目标装配在一起。这种新变化使我意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高度重视。接着我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国企改革将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行重构国企改革的体系。国企改革的理论体系,一直是在探索之中,有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来讲,有的是以产权制度来讲,也有的以体制和机制来讲,多年没有形成一个核心明确而大家公认的主题。
对这个主题的认定,是考虑到既然《决议》是以中华民族振兴为主题,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中国现代企业制度为主题呢?正是中华民族振兴这个主题,使我确定了把这种智慧引申到对国企研究中来,这篇文章我写的很费劲,用了三天时间。
对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也有很多人给予重视。比如说知本研究院的刘斌,中远的罗虎也写过书,我为他的书写过序,很多人在研究。现在觉得应该从全党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按照习近平的思路,重新拉出一条线来。这篇稿件,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出《国企改革的三次飞跃》,因为题目太大,有点吓唬人,没有发出去,最后以《国企》杂志发出去,我认为这是对国企改革思路的重新整理,利于我们下一步的明确方向,明确主线,明确主旋律,对国企改革还是极为重要的。
这篇文章又被《国企》杂志、《现代国企研究》、《国有经济》、《国企管理》、《中华网》、《文化视界》等八九家媒体转载,应该说,在国资国企界引起广泛的关注。
第三篇是以《中央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味深长》引起整个社会特别是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每个文件出来,我是要原文读三遍的。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的阅读中,我发现这里出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感到一种新鲜感,很刺人眼光,这是一个很久不讲了的话,而在过去是人人皆知的话。联想到当前出现的种种思潮,我觉得应该迅速的把这个声音喊响,提醒整个社会的关注。
一个是关于对改革开放重新评价的问题。虽然《决议》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这个思潮仍然是相当严重存在的,还有一些人借资本的问题要搞一个红色的运动,甚至类似“文化革命”那样,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社会的动荡。也有人提出共同富裕、杀富济贫的思想。种种思潮的出现,是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颠覆式的冲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多年不讲了,这怎么行?我们应该借这个机会刮起一阵旋风。这个想法下定决心,没有费劲。一个小时,文章便拿出来了。因为是由衷的,发自内心,文脉通,气势足。
没有出乎我的意料,很快的引起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例如贾康、水皮等,他们都重视了这个问题,发表看法。这篇文章,最后点击阅读量达15万人,创造了我今年个人微信公众号的高峰,其中点击跟着后面讲话的达到80多人,正面的、反面的、冷静的、激烈的、平和的,激烈的都有。这当然是最好的社会调查。这一篇文章关键是第一个喊出了这样的声音,并且形成了一个台风眼,这个旋风也超出了企业界、理论界,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
2021年12月13日,我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央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味深长》,个人微信阅读点击量过10万人,读者留言达80多人,正面反面观点都有。为多个媒体公众号与经济学界名人转述。这一篇文章,使得我的粉丝增加1100多人。下面是那一天的情况统计。到了13日,我对六中全会的发稿进入了高潮。初步统计一下13日、14日两天有9家媒体采用转载我的文章,每天有五万人点击我的文章。同一天,为各家报纸刊物和微信公众号采用转载的有六篇文章,创造了近来来微信文章新高。在国内的国资国企的微信点击率,有几天超过官方庞大的“国资小新”微信,远远领先于国内的国资国企媒体。
第四篇关于房地产问题,从监管手段到发展规律的转变,从四大政策做出分析。房地产问题是所有解读的人都普遍关注的,在企业改革中,我把它作为一般的问题去解读。后来发现这个问题对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是很重要的,需要讲清楚。我看了很多材料,于是从保交楼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租房政策四大角度去理解,从四大政策做出分析,我最后从规律上进行提出,也就是从监管手段到发展规律的转变,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似乎引起房地产市场和理论家的关注。我觉得是发现了一个潮流,一个新的变化,将会影响房地产在这个问题的判断和规律的发展。我觉得,我的文章比经济学界文章差不在哪里,而在政策上则更胜一筹。
第五篇文章,对于初级产品的认定和一种倾向的解释,使得老百姓听得懂。总书记讲了初级产品问题,我开始并没有更多的思考。后来发现《决议》中关于电、粮食的问题有好几处阐述,我觉得这几个点比较散,后来从初级产品,从稳字当头两个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就突出起来了。于是分别就粮食、食油、猪肉和电这四个问题提炼出来。当然,这种提炼方法也是使我未像别人一样组合在一起,然后分开评论。这个问题的前述,讲的稳字当头。从哪里开始稳,把这个问题说透了,讲明白了,给人一个清晰的印象。为《企业家日报》专门写了这篇文章,头版头条采用,并且为很多房地产的媒体转载。
第六篇文章,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解读,独此一家,引起国企广泛关注。首先对主题词分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国资央企更大贡献。然后从28处出现“党”字进行分析,强调党领导国企格局的形成。再重点对党建、重组、改革、世界一流企业阐述。然后从8个方面论述稳:1、经营上“稳”,突出开门红。2、改革上“稳”,突出公司治理与董事会。3、科技上“进”,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4、专业化整合“稳”,突出产业链。5、重要能源资源“”,支撑托底作用。6、境外投资和生产经营“稳”,重视安全。7、防范风险的“稳”,强调守底线。带头保供稳价的“稳”,放在突出位置。这篇文章,显然比记者的报道能够深入。微信文章为1.8万人点击。实际效果不亚于任何一家媒体的新闻报道。
“累了上床,醒了上桌”的37个日夜
一个人的战斗
六中全会等四大会议精神的解读,在国资国企界,我是一个人的战斗。
当然,这是就国企界而言。中央党校等部门学者对六中全会解读实力雄厚,网上稿件甚多,可以说是气势磅礴。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究,当朝的、在野的经济学者的研究更是如过江之鲫,让人眼花缭乱。然而他们基本不向国企领域延伸。而国企研究会与智库,习惯中观与微观,而且是滞后研究,对中央会议精神在舆论上基本“不表态”,甚至“没声音”。于是就为我留下诺大一个空间。
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我觉得偌大的国企世界,只是自己一个人在做解读。我是没有彷徨过的,碰到过天大的误解也没有停止过写作。不为自己争夺,而为天下效力,心自然是放得下了。有些事情由历史做结论,赶快做眼前的事情,一刻也不耽误,才是重要的。
不过,自己心里也有压力,我一个人解读,如果错了,实有误人子弟甚至有误国之嫌。可是我不解读怎么办?中国有几千万国企人,他们需要对中央精神有更充分、更透彻、更通俗的理解,是那种一听就明白的理解,需要一个把复杂变得简单、把深奥变得通俗、把理论变得现实有用的“翻译”。
我们知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会精神的解读,仅仅在几天后,人民出版就出了一本书,我看到几十个部长都写了文章。可是我翻开一看,里面没有负责国企领导人的解读。而文件中有专门的国企的段落,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空白,一个真空。我发现了,就顾不得什么了,于是就勇敢地冲上去,添上这个空白了。
历史常常就是这样书写的。当别人都不做的事情,或者不愿做,或者不能做,或者有其他原因而做不了的时候,于是就给一些人提供了一种机遇。就像大家都走在路上,没有人愿意扫大街、拾废纸之类的话,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人,我大概就属于这一种吧。
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别人总说我很苦的,当然自己倒是没有觉得苦。天天对着电脑,脖子都硬了,抬起头来脖子嘎达一声响。讲课时嘴张大了,腮帮就疼。我把沙发床就放在桌子旁边,累了睏了就上床;醒了,马上翻身就坐到桌子边上,打开电脑开始写,不知道日出日落,也不知道星期几何。只是写了一篇发一篇,发了一篇再写一篇,总觉得有写不完的话,有时一天写16个小时,连同编辑部约稿,一天写四篇。
2011年开始,我有个“四时八节”。“四时”就是两会的报告,党中央一年一度的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资委的会议,这就是我的“四时”,每个事情总要忙活好几天。“八节”就是中央深改委有国企内容的会,中央政治局有国企内容会,总书记久不出发后的第一次出发,还有国务院的重要决策、中央每年总有一个国企改革的文件。这样“四时八节”的研究与解读,就构成了我生活的常态。就像中国老百姓的“四时八节”,到这时候就要忙一阵。国企改革发展的大事,就是我的节日。
每当一个新精神出来,我便第一时间学习,第一时间领会,然后做第一时间解读,第一时间写文章,这成了我的生命的主要内容。每天发完文章再在手机内转发要一个小时。有时候从夜晚到天亮,就看着多少人点击,哪些人点击,再到第二天,又发现我的观点被哪些报纸采用,我生活中的乐趣便在这里面寻找。
最累的一天是12月18日,参加完一场活动,也喝了点酒,回家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加上连日作战,累了,有点犯困。突然看到记者发到我手机上的微信,原来是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召开了,打开电脑一看,搞国企报道的媒体记者都出来写报道了。这些文章基本都是郝鹏主任讲话内容的编摘,排一下顺序,选一下亮点。当然记者只能做报道,不能做评论,这是业务规律限制。我就是从这个壳子时间解脱出来的。
睏了,明天再写吧。可是转念一想,记者只能做客观的报道,而领导讲话要在理论研究上讲清,做好解读来引导舆论。这是一条特殊的、独立的战线,不可代替。在六中全会、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记者们要联系国企去做政策解读,难度较大,也没有人这么做,是我一个人撑起来、顶起来了。而现在对国企的记者也都出面了,但是在理论的研究和政策的解读与发展趋势的分析,还需要我们这样的人上场才是。
我把主任的讲话2700字,一个字一个字扣过去,突然发现“党”字出现了很多,刺激眼帘。我于是一个字一个字数过来,发现是28处出现“党”字。觉得这是一个看点,先说出来,表明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局面的形成,这不是对哪一个领导的歌颂,而是对党领导国企的原则实现的一种提示。又看到“开门红”的提法,我就觉得这是对稳增长的问题的表态,这可能是中央大部委的首家表态,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点。
我还看到了一个点,就是稳而有力,稳而有效,稳而推进,进而固稳。这些话说明写稿子的人是动了脑筋的。一个“党”字,一个“稳”字,一个“快”字,这种感觉读出来了。接着,我又找出了主任的讲话,专业化重组、混改、董事会建设,把每个方面和上一年的区别找出来,一条一条点明,并且把它排列起来。这样,写着写着,已经到了凌晨三点多钟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都休息了。中间在打退堂鼓的时候,我想到这是年底年春节前的最后最重要的一战,是中央精神体现到央企中,央企的指挥部发出号令了,那么全国1000多万央企的干部职工在等着看哩,总得有一个人这样去做分析。如果我在黑夜中独自探索的努力,能够在天明时让他们感受到一点智慧的亮光,这也就是我这样人的一点价值所在了。
发稿子已经是三点十八分了。这一夜也没办法睡觉了,因为大脑机器转动得太快了,停不下来,虽然是极度地累,但是也睡不着觉,迷迷糊糊到天亮。
这样这篇微信文章为1.7万人点击。在国企队伍最需要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坚挺着,这也是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有时也想,人越来越老了,能干事的时候不多了,要拽住时间的尾巴,兴许也是这种信念在支撑着自己。
文人的幸福
人最幸运之处莫过于智慧能够发挥,作为文人无非就是写文章,让自己的思想形成文字,让时代的声音为更多的人能够掌握,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点动力,文人的幸福莫过于此。
2012年国企舆论很不好的时候,“倒国企”的舆论在北京占了上风,我那时候孤苦奋战,一个月组织中国企业报发表了50个版面28万字来做国企的舆论。一晃11年下来了。那时,我是总编辑,有权组织自己的记者编辑。现在没有权了,就自已把自己当大将。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此皆是也。天地余一将,持戟独苦战,每逢党和国家大事中国资国企的精神出来,亦是苦战之时。相延成习,已经11年了。其实,会议与政策解读后,接下来是记者采访,为刊物写专稿,做课题研究,为企业做报告。滴滴拉拉,要忙到过年。不过,辛辛苦苦没有浪费,报纸刊物整版整版的采用,是上苍对我最好的恩赐。去年,报纸整版采用我的文章达39个整版。一个这把年纪的人,尚能做到这样,也算是廉颇、黄忠了。就是这次会议解读,《企业家日报》就采用了四个整版。我相信好文章,总是有人家抢着用的。
我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苦战着。
我想为什么别人不与我争?我有五个不怕,第一不要怕犯错误,实际也不会犯错误;第二不要怕不升官,别人是官身,还想继续当官,有诸多不便,我没有这样的追求了;第三不要怕不发财,写这些稿子,没有多少银子收入的,基本是无偿服务;第四不要怕领导不表扬,领导的表扬很多数是活动来的,容易偏听,其实值不多几个钱,还是群众表扬更真实、更可贵,也更长久;第五不要怕不评职称,我的解读是急就章,影响舆论,上不了期刊,当然我评上正高职称已经30年了,职称于我已是粪土;第五不要怕别人妒忌,被妒忌是难免的,你干了别人的活,显得别人没有干活似的,怎么能说你好话,妒忌是杀人刀,然而你不管他,便可以照样干了。所以,很多人总是有所图,就不再写了。我是四大皆空,只是一个文人,一个光脚的,像无牵无挂的“济公”。然而文人何以报国,唯有手中笔如刀。无位未敢忘忧国,始终不渝地为改革、为国企,为我们国家去做思考,做传播,中国有上亿工人阶级队伍,这是庞大的舆论市场。当然,于私而论,我是在释放一个文人的嗜好。一个文人,还有什么比写稿能为社会看重更快乐的事情呢?
我常想,自己还能撑多久呢。我真诚地期望,年轻人中能多出几个像我这样的比我强的,用一生的努力去写改革与国企文章的,学习一生,写作一生。这也是我面对现实,偶尔暗自悲叹的事情。(李锦)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