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口是山东稀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今,距离山东港口大整合已过去两年多,新组建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港口集团”)交出了怎样的答卷?12月10日,“国企改革看山东”主题采访团走进山东港口集团,探究其改革成效。
港口不单是港口,正成为“万能接口”
2019年8月6日,在山东港口大整合的趋势下,山东港口集团应运而生。随着整合重组,它成为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企业,然而,累积下的还有同质化竞争、低效重复建设、诸多利益交织等问题与挑战。
面对这样的难题,成立两年来,山东港口是如何在一体化改革上破题的?面对这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山东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开门见山。
霍高原表示,改革中,港口集团着重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以及员工至上等维度推进改革。
据了解,实际的改革重组分了“三步走”,先将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整合成渤海湾港口集团,然后以青岛港为平台整合威海港,形成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四大集团的格局,最后组建山东港口集团。
组建过程中,各港口的企业注册地不变、股权不变、税收关系不变,省委省政府掌握决策权、港口集团拥有经营管理权,各股东享有收益权,兼顾了各方利益。
“特别是在发展路径选择上,改变原来发展模式,紧扣港口主业发展,同时把港口当作一个集合各种要素的‘万能接口’。”霍高原说,港口已不单单是港口,而是正在集合供应链、产业链、信息链、金融链。
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是山东港口集团成立之初就瞄准的目标。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伦敦港,年吞吐量只有5000多万吨,装卸业务只贡献了5%的利润,但金融、贸易、航运服务等高端服务贡献了另外95%的利润,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影响力。国内上海港也做得比较好。反观山东港口,70%以上的利润来自装卸等传统业务,新型贸易、金融、物流等新兴业务的贡献率仅占30%,与世界先进港口对比来看差距较大。随着双碳目标的实施,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吞吐量增长难以为继,如果不提前布局、提前转型,未来发展将会面临困境。
考虑到这些,山东港口集团对标全球标杆港口发展路径,加快由传统主业为主向传统主业、新兴主业并重转型。摒弃了“吞吐量为王”的传统思路,跳出港口窠臼创新发展,版图越来越大。
两年多来,山东港口实施同类业务合并重组,对各港口独立运营的物流、贸易等100多个业务单元进行再整合,构建了总部、四大港口集团、12大板块集团以及众多内陆港组成的“1+4+12+N”的格局,业务领域朝着供应链综合服务商扩展。
按照计划,到2025年,山东港口集团新兴业务和传统业务利润贡献将由现在的3:7变为5:5;2035年逆转成7:3。
“困难户”渤海湾港焕发新生机,青岛港跻身东北亚第一
“正是港口一体化改革形成的整体合力,让我们更有能力、更有实力、更加自信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12月10日,谈到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的感受,山东港口集团生产业务部部长于沉涛如是说。
这样的体会,正是源于改革后一些港口的变化。
山东港口集团组建后,确立了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发展格局。
整合前,渤海湾港是四个港口集团中的“困难户”,发展难以为继。港口整合后,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纷纷向渤海湾港伸出援助之手,为渤海湾港牵线搭桥,将铝矾土、铁矿石等8个货种,通过二程转水渤海湾港,辐射至腹地厂家。2020年实现转水货物吞吐量879万吨,占到渤海湾港总吞吐量的42%,成为支撑渤海湾港发展的支柱业务。今年,转水业务预计突破880万吨。
如今,发展最为困难的渤海湾港成为港口一体化改革的最大受益者,2020年货物吞吐量超越2000万吨,今年有望达到2600万吨。
“一体化改革后,资源统筹协同效应更优,大港帮小港成为职责。”于沉涛说,在发展中,山东港口集团实行统筹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用考核激活发展,既注重“个人争先赛”,更注重“团体追逐赛”,在考核体系中设置“协同发展”指标,并加大考核权重。渤海湾港发展困难,在考核中专门制定了其他港口支持渤海湾港发展的指标;为打造以青岛港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在考核中量身定制了其他港口为青岛港喂给箱量的指标等。
经过这样的改革,多个港口集团齐头并进。除了渤海湾港受益外,青岛港集装箱在整合第一年即2019年就超越香港,2020年超越釜山港,吞吐量、集装箱量晋位世界第五、第六位,在近期发布的《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东北亚报告》中,青岛港竞争力位居东北亚地区17个代表性样本港口首位,成为东北亚区域第一大集装箱港口;日照港货物吞吐量超越鹿特丹港,成功进入全球前十。
“原来是各自为战,如今已‘握指成拳’。港口之间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对外谈判的话语权更重。”于沉涛说,比如,今年面对一家铁矿石客户常年压低部分作业的价格,山东港口集团联合各港与其商谈,不仅赢回了应得的利益,而且还获得了额外增量,取得了量效齐升的效果。
两年新增航线76条,提前26天超越去年吞吐总量
记者了解到,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山东港口集团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航线是港口最核心的资源,山东港口集团一体化改革后,两年新增的航线数量相当于以往青岛港五年的增长量。”霍高原说。
据了解,山东港口集团成立以来持续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两年来新开通航线76条、达到317条,增速创历史新高,总数居北方港口首位。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采取有效措施纾解箱难求、舱难订、船堵港等问题。发挥东连日韩、西接欧亚的区位优势,新设内陆港15个,总数达到24个;新增班列16条,总数达到72条,海铁联运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数字化港口转型方面,发挥“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比如,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首创6项世界领先科技成果,今年8月24日在“地中海马汀娜”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52.1自然箱/小时,第7次刷新自身创造的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
在新兴业务方面,山东港口贸易、物流、金融等板块加速推进,两年来,新设立业务板块收入、利润分别增长92%、11%。比如,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成立不到两年,组建当年就实现贸易收入136亿,预计今年全年贸易收入将突破400亿元,贸易利润总额8400万元。
传统主业、新兴主业多元并进,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山东港口集团2021年11月末资产总额达到2354.9亿元,比一体化改革前增加330亿元,增长16.3%。
整合后,员工工资也不断上涨。霍高原介绍,作为国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员工至上,“以能力论英雄,谁能干谁干,谁干得好谁干”,6万多名员工有3个上升通道。
当天在青岛港,码头工人展示了各项特技,他们在缆绳插接、盲打绳结、吊车操作等项目中展示出过硬本领。比如,从50米高空通过目测操作机器刺中靶心、水手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打出十种绳结……
“管理岗位,努力工作会成为高管;技术层面,努力工作,会成为连钢高级别专家,享受高管待遇;普通员工,努力工作,会成为山东港口的振超工匠,也享受高管待遇。”霍高原说,港口集团成立两年间,员工涨了两次工资,发了5次奖金,每年工资涨幅达10%。“十四五”期间,员工每年收入增长将达8%。
从去年发展看,山东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突破14亿吨,居全球港口集团第一位;集装箱量超越3100万标箱,居全球第三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
如今,截至12月1日,山东港口今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55万标准箱,提前30天超越去年全年总量。截至12月5日,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21亿吨,提前26天超越去年总量,再创历史新高。
面对更长远的发展,霍高原表示,一体化改革最难的是心合,山东港口集团成立之初就提出整合、融合、耦合“三合理念”。整合是物理过程,难度不大。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机体,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关键取决于融合。融合过程完成后,耦合是必然现象。今年,山东港口集团正式开启融合阶段,这将是未来两三年的主要任务。
除了整合融合,山东港口集团还面临着诸多其他难题。比如,山东港口每年货值在3万亿左右,但在山东交易结算的不到5%。如何让更多交易结算划入山东,摆脱“过路财神”身份,进而给山东就业、税收带来更大利好,这也是山东港口集团想要破解的难题之一。(来源:新黄河 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