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无论是对济南、对山东来说,还是对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来说,都是一项历史性工程。
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面对这一历史性工程,济南日报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科学合理划定起步区空间格局和空间布局,力求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让起步区规划建设只留经典、不留遗憾。
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
在国土空间格局上,济南日报提出,要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按照“控红、增绿、扩蓝、留白”的理念,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其中,要科学预测人口规模,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形成规模适度、空间有序、用地节约集约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围绕土地保障,济南日报提出,对起步区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差别化管理,市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起步区予以倾斜,增加混合用地供给,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此次规划,济南日报充分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具体指标上,济南日报明确提出,蓝绿空间占比不少于70%,城镇建设用地占比控制在30%以内。在此基础上,济南日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各类规划空间控制线的充分衔接,确保实现多规合一。
济南日报还提出要实行战略留白,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济南日报崔健摄
构建“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空间布局
在空间布局方面,济南日报立足省会迈入“黄河时代”的历史坐标、立足济南“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自然禀赋、立足起步区“拥河发展”的地域特点,综合考虑起步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现状条件,坚持生态优先、均衡发展、宜居宜业,提出了规划形成“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空间布局的蓝图。
其中,“一纵”把起步区与全市空间统筹考虑,力求让起步区与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明府城等济南历史标志节点串珠成链,形成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泉城特色风貌轴,构建南北贯通、古今交融的城市大轴线空间。
“一横”则是把黄河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脊梁,依托水系、山体、林地、湿地、岸线等自然生态资源,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打造山水与人文融合的生态风貌带。
“两核”和“五组团”则是在“一纵”“一横”大坐标体系之下,明确了空间布局上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片区,形成科学合理的布局。其中,“两核”是指建设城市科创区和临空经济区,带动起步区加快开发建设,形成两岸互动、拥河发展的总体格局。“五组团”是指建设济南城市副中心、崔寨高新产业集聚区、桑梓店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孙耿太平绿色发展基地、临空产业集聚区,构建功能混合、职住均衡的城市功能组团。
空间格局和布局亮点频频
从起步区空间格局、空间布局来看,可谓亮点频频。
此次规划充分彰显了新发展理念。比如,济南日报并没有只考虑产业发展,而是把产业与城市统筹考虑,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确保未来能够真正实现职住平衡。而且,生态优先的理念也充分彰显,未来的起步区将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规划还体现了大格局。在空间格局、空间布局谋划上,济南日报不是仅仅立足起步区,而是站在全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来谋划起步区布局。比如,在规划“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空间布局时,着眼“北通京畿要地、南枕泰岳群山、西接广袤平原、东眺大河入海”的大山水格局,统筹全市空间和整体产业布局,确保整体性、合理性。
留白则是此次空间规划又一大亮点。在规划中留有弹性空间,可能会牺牲眼前的直接利益,但能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留出来的智慧和长远发展,充分体现了济南日报对这一历史性工程的远见和定力。
(来源:济南日报记者: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