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黄芪在日常的健康养生中如此常见,与它的作用多,效果好是密不可分的。黄芪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糖等物质,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好处。黄芪中的重要活性成分——黄芪甲苷具有血管药理活性,能诱导血管新生[1,2]。
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干细胞,其中有一种干细胞被称为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是一种生成血管的干细胞,能参与损伤内皮修复和促进血管新生,因为脐带血中有这种神奇的干细胞,所以有临床医生曾尝试采用脐带血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糖尿病足,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3]。内皮祖细胞能够分泌血管生长因子和外泌体,外泌体中包含mRNA、微小RNA(miRNA)和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会增强内皮细胞的成管功能,从而参与血管新生[4]。也正是因为这一机制,脐带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肿瘤血管形成及创伤愈合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黄芪作为传统中药的代表能诱导血管新生,脐带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作为尖端生物科技的代表也有类似的功能,两者会有什么关系呢?
一项最新研究将二者巧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带给人们惊喜的答案。研究选择了1名健康足月新生儿的脐带血10 mL,扩增培养了其中的内皮祖细胞,并将获得的内皮祖细胞分为添加黄芪甲苷组和对照组,在特定条件下培养24 h【5】。结果显示添加黄芪甲苷组的EPC外泌体和对血管新生有重要作用的miRNA-126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在黄芪甲苷的诱导下,使得EPC增加EPC外泌体的分泌,提升EPC的细胞活性,改善EPC的增殖、黏附、迁移和成管等生物学功能。
培养第四天和第七天EPC形态
EPC.Exo形态,4A4B分别为黄芪甲苷组和对照组
此项成果不仅为深入研究黄芪甲苷作用于EPC介导的血管新生奠定基础,也预示着传统中医中药在先进的现代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依然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黄芪甲苷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细胞凋亡、调节代谢、抗纤维化、抑制肿瘤及促进血管新生等功能[6],其中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尤为重要,可经多种途径参与受损血管的修复和血管新生。与此同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已成为解决临床疑难疾病最有前景的医疗手段,其对坏死组织和器官的替代修复和再生,体现出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脐带血是干细胞的宝库,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将脐带血来源干细胞的研究应用与我国传统中医药有机结合,无疑将发挥交叉学科研究的优势,将深化对中医学的认知,有望成为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又一新的研究方向。(独笠)
【1】王玲玲,孙金玉,林真丹等,高效液相色谱多检测器联用并结合光谱、质谱技术对不同黄芪样品中黄芪甲苷伴生组分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7,33(6):447.454.D0I:10.13563/j.cnki.jmolsci.2017.06.002.
【2】Cheng sY,Zhang xx,Feng O,et al.AstragalosideⅣexerts an.giogenesis and cardioprote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via reg.
ulating PTEN/PI3 K/Akt signaling pathway[J].Life sci,2019,227:82.93.D0I:10.1016/j.lfs.2019.04.040.
【3】郭君其、罗芳等,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2年11月第2卷第4期:289-290
【4】Li xC,Chen CY,wei LM,et al.Exosomes derived from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ttenuate vascular repair and accelerate reendothelialization by enhancing endothelial function[J].Cytotherapy,2016,18(2):253.262.D0I:10.1016/j.jcyt.2015.11.009.
【5】熊武,孙安梦,皇毅等,内皮祖细胞外泌体中与血管生成相关的miRNAs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4):499.502.D0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9.04.005.
【6】Liang C,Ni Cx,shi xL,et al.AstragalosideⅣregulates the HIF/VECF/Notch signaling pathway through miRNA.210 to pro.mote angiogenesis after ischemic stroke[J].Restor Neurol Neurosci,2020,38(3):271.282.D0I:10.3233/RNN.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