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用技术造福百姓,用温情驱离绝望——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程部主任范医鲁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10-29 09:30:18
  “把工作做好,不管做什么事,对得起医院,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点贡献”,对于范医鲁来说,这就是工作本身的意义,看到自己的付出在医院发展建设中见诸成效,这就是最大的自豪!

  在医院,没有人会忽视医生和护士,但是有这么一批人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他们与冰冷的医疗器械打交道,却心系无数生命安危,坚持用技术造福百姓,用温情驱离绝望,他们具备专业的医学工程知识,为临床技术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他们将各种各样的设备管理好,为医院提供了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范医鲁就是千千万万医工人中的其中一位。用技术造福百姓,用温情驱离绝望——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程部主任范医鲁

  高瞻远瞩建设全数字一体化复合手术室

  走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手术中心,两间设计面积达200多平米、能开展多学科联合手术的复合手术室格外引人注意。该手术室自2016年9月开始装修建设,2017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即完成了全数字一体化建设。截至2019年12月手术量已达到2900余台次。

  没有哪家医院手术室能媲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36间智慧手术室。这项工程的背后,项目负责人范医鲁所经历的考验和挑战却鲜为人知。建设之初,复合手术室在国内尚是新潮概念,更遑论找几个样板工程来参考。重重困难也曾令范医鲁打过退堂鼓,可复合手术室的临床优势最终令范医鲁选择放手一搏。集整合影像、医疗和信息化资源优势于一身的复合手术室,不仅能给医院的教学和科研带来巨大变化,还能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为患者带来福音,为医疗事业添砖加瓦,这更加坚定了他一定要在省内建设一流复合手术室的信心和决心。用技术造福百姓,用温情驱离绝望——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程部主任范医鲁

  都说,以终为始是高效能人士习惯之一。在此次36间智慧手术室的建设中,范医鲁身上也尽显这种智慧。无论在规划建设还是施工过程,范医鲁始终从临床需求出发,带领着医学工程部工程技术人员与基建科、信息中心,各设备供应方充分对接,设计出满足多学科使用的手术室。

  单纯以工作量计,建设36间智慧手术室相当于建设一个全新的中等规模医院。从简单想法到最终投入运营,历时短短七个月,这里面离不开范医鲁的呕心沥血。每周例会雷打不动,每周至少两次碰头会,召集二三十个厂家,一起沟通研究,为一个尽量完美的方案而千锤百炼。

  重担在肩,范医鲁不敢马虎半分。只因怕第二天忘事,经常晚上两三点写备忘录。即便困难重重,范医鲁依然要把全数字一体化复合手术室建成国内一流的手术室,丝毫没有放松手术室建设的高标准要求。从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招标采购再到建设实施阶段与设备整合的整个过程,范医鲁全程把关和推进,他不仅负责协调项目质量和进度,从使用维护角度考虑临床需求,同时委派专职工程师全程参与全数字一体化复合手术室的施工建设,布局设备的线路及设计结构,组织专场培训,促使全员掌握复合手术室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保障复合手术正常运转,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范主任是个沟通协调能力很强的人,有一次施工方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僵局,大家都束手无策,但他组织召开协调会,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如果没有超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这个难题不会这么快顺利解决。”医学工程部的工作人员这样评价他。用技术造福百姓,用温情驱离绝望——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程部主任范医鲁

  “在整个安装过程中,需要组织和协调的事情太多,这就对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提出了要求,自己脑子里必须有清晰的方案,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怎么干,干的结果会是怎么样。”范医鲁神情严肃,思路清晰。

  注重细节是范医鲁的一贯准则。手术室有个观察窗,边框是不锈钢材质,而房间墙壁是浅蓝色,他觉得不锈钢材质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与手术室整体装修风格不协调,故要求边框改成与墙壁一致的色调。施工队一开始表示不理解,但真正实施完成后,整体的效果令所有人惊艳。作为带头人,范医鲁对整体工程格局的把握令所有人折服。

  除了注重细节,他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而且考虑长远。“从一开始,范主任就主张多预留铺设设备扩增线路。因为考虑到如果后期再铺设备用线路,需要凿墙等更复杂的操作,会严重影响医院手术室的日常工作。”

  他带领的这支团队最终成功将医疗设备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并借助全新的数字一体化复合手术室设施,打破学科壁垒,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联合,将内外科治疗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协助手术中心医护人员实现了精准手术、精准治疗。用技术造福百姓,用温情驱离绝望——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程部主任范医鲁

  目前,复合手术室ROSA机器人辅助下的神经外科各类手术近期达到50多例,手术量居山东省内第一,全国前列;帕金森手术达22例,经外周血管/心尖瓣膜置入术11例,癫痫手术治疗等均位居省内前列。

  30年来医学工程发展如火如荼

  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在中国医院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64年,当时国家卫生部要求500张床位的医院建立医疗器械管理科。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医院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各级医院开始引进国外先进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的需求也随之而增加,促使医院引进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当时大学刚刚恢复招生,除了为数不多的专科学生,很多原大学的电子、物理、无线电专业的毕业生也被医院吸收,就连从事放射技术的人员也转岗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这些人组成了我国医院第一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才陆续开始走上工作岗位。80年代中期,部分省市级医院开始设立专门的医疗设备管理科室,从业人员越来越多。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医院的医疗装备发展十分迅速,很多医疗新技术相继涌现,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也相应增长。用技术造福百姓,用温情驱离绝望——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程部主任范医鲁

  与此同时,临床医学工程学术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992年,首都医科大学姜远海教授等人发起筹建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于1993年正式成立,接着浙江、安徽、山东也相继成立分会,目前除少数几个省尚在筹建之外,大部分省市都已经成立了医学工程学分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学工程部在提高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最适合的设备工具,比如,“生产监护仪的厂家很多,质量各异,技术含量参差不齐,我们从技术参数、性能、稳定性、故障率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科室推荐最合适的参数,或者请外面的专家一起来评估。把好技术关,方能为医院引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医疗设备。”范医鲁说。

  尴尬的是,作为一个医工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医学工程部并不被常人熟知,甚至有许多人直接称之为采购部或设备科。这种想法对医学工程部有失偏颇,毫不留情地抹杀了其在医院运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医院定位和需求,为临床提供一个最适合的采购方案,为采购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甚至可以根据医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厂家合作完成科室设备个性化安装。”从范医鲁一字一顿的陈述中,窥见了他心底对医学工程部价值的坚定态度。

  未来,医学工程部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医学工程在国外已相当发达,医学工程部参与到合作、研发和科研中,和厂家沟通外科医生的想法,完善和实现医生的设想。”在范医鲁身体力行的推动下,教学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正在朝此方向发展。

  马拉松式终身学习

  范医鲁1983年参加工作,80年代的时候,都是学徒制,彼时的设备相当落后、简单。在随后的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医学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对医学工程的依赖越来越大,临床医学和工程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医学工程的人员和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是中专,然后是大专,现在基本上都要求本科,三级公立的研究型医院都是硕士及以上了。”他这样描述道。

  范医鲁的“入行”并不是空穴来风,有着几分“子承父业”的情怀色彩。范医鲁父母从事的是医学事业,“我们小时候都是吃食堂长大的,父母给我们脖子上挂个钥匙,很少在家给我们做饭吃。”尽管如此,在父辈对医学坚持奉献的耳濡目染下,范医鲁选择了续写这份医者仁心。初心使然,范医鲁对医学工程事业的热爱简单而执着,在他以前还是个工程师的时候,会因为修不好机器而连续几天心情低落,又会因为难题被攻破高兴好几天。这份因热爱而生的兢兢业业,他坚持了30多年。

  在这30多年里,他一直保持着上进的学习状态,不断实现自我增值。“这得益于我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她13岁就参加革命工作了,是一个自我要求严苛、乐观、能吃苦耐劳的人。”深受母亲影响,范医鲁非常喜欢和享受工作带来的充实感。进入行业这么多年,看到自己的努力换来医院一点一滴的发展,这是他最欣慰和自豪的事情。用技术造福百姓,用温情驱离绝望——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程部主任范医鲁

  目前,随着国内外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范医鲁认为,在医院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下,临床医学工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5G技术带来的改变体现在方方面面,小到提高数字化手术室的运营效率,大到让智慧医疗走进千家万户。“医疗设备在不断进步,不学习就落后了。”57岁的范医鲁,怀揣对知识的向往,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珍惜每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从副高到正高,他过关斩将,披荆斩棘,即使对于工科出身的他,医学英语是块硬骨头,他也硬着头皮啃了下来,以80多分的优异成绩证明自己“廉颇未老”,并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除了高标准要求自己,他还鼓励医工人员每天坚持学习英语,阅读专业英文文献,是晚辈们名副其实的人生导师,“必须得进步,不进步就会被淘汰,厂家也是如此,不进步就是退步。”字里行间,隐含着范医鲁对终身学习的感触。

  每当在科室巡视设备,深入到每一个科室,看到设备运行正常,病人得到安全的治疗,听到临床满意的反馈,他会发自肺腑地自豪和骄傲,从业三十多年来,他因为热爱而努力,因努力而收获到满满的成就感。

  “把工作做好,不管做什么事,对得起医院,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点贡献”,对于范医鲁来说,这就是工作本身的意义,看到自己的付出在医院发展建设中见诸成效,这就是最大的自豪!

[ 责任编辑:林立刚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