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理科甘照宇副主任医师
抑郁症常被人们称为“心灵感冒”。然而,只有真正经历过抑郁症的人才知道,这种病并非如普通感冒那样,“多喝水、多休息、一周能好”。抑郁症带给人们的精神伤害,很难精确地描述;要治愈抑郁症,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正因如此,近日一篇介绍中国女科学家胡海岚“在抗抑郁症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文章一经推送,立即引发网友的热议。这篇题为《亚洲第一人!这位世界之巅中国女神科学家,或将拯救全球数亿人》的网文,讲的是近日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基金会将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授予中国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教授,以表彰胡海岚教授在“情绪和情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本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领域所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文章称,胡海岚教授的研究“一旦成果落地,将给全球3.5亿深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带来福音!”
这是真的吗?记者立即请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甘照宇副主任医师对网文所述进行解读。
解读一动物研究获突破临床应用尚遥远
根据文章所述,胡海岚团队发现,抑郁小鼠的外侧缰核神经元,自发的簇状放电活动显著增高。该团队利用光遗传技术,对小鼠进行诱发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实验发现,原本不抑郁的动物,也瞬时表现出多种典型的抑郁行为。由此得出“在高频的簇状放电时,抑郁症就会发生”。
网文认为,胡海岚的这一发现“意义非常重大,为进一步找到快速抗抑郁分子推进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神经科学家基于动物模型取得的研究突破,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转化到临床上。这篇文章对该项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价值似乎过于乐观,因此有可能使得社会公众对其产生过高的期望值。”甘照宇指出,抑郁症的动物模型与现实中的抑郁症患者差别很大。这不仅表现在临床表现上,而且在遗传背景、致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人类患上抑郁的机制非常复杂,到现在也无法阐释清楚。抑郁症动物模型多采用电击、食物剥夺等方式,人为制造应激状态下的“抑郁动物”,而在临床中,有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患病并非源于外界的刺激。
解读二用药新思路可快速抗抑郁?并不如预期
文章称,胡海岚团队在抗抑郁方面的另一大贡献,是“首次阐明了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的全新神经机制,即氯胺酮可以通过阻断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最终产生快速抗抑郁的疗效”。
“实际上,氯胺酮如果作为治疗药物使用,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争议。目前国内正在进行一项有关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Ⅲ期临床试验,从部分已经完成试验的患者的反应看,其治疗效果并不及预期。”甘照宇表示,患者一停药,则病情卷土重来。
甘照宇指出,科学家为找寻对抗抑郁症的可能突破点而殚精竭虑,但是,基础研究的新发现、新突破,距离临床应用往往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走了很久才发现此路不通”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人类彻底治愈抑郁症的曙光何时能闪现,现在尚无法断言。而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干预手段,积极防范、治疗抑郁症。
这些因素助他们治好抑郁症
抑郁症并非不可战胜。甘照宇说,他见过不少病情得到长期有效控制、重归正常社会生活的患者。这些“治好”心病的患者,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成功经验一:正确认知,积极治疗
甘照宇说,首先是对病情的正确认知,积极治疗,不讳疾忌医。
有些人觉得抑郁症只是“意志软弱,情绪低落”,认为不治疗也可以“咬牙挺过去”。
胡女士曾患产后抑郁症,整日躺在床上哭泣,思维迟钝,无法照顾孩子,甚至发展到一看到孩子就觉得沮丧绝望。当她主动要求去精神科门诊求医时,丈夫却认为她“不够坚强,情绪消极,小题大做”,觉得妻子多跟朋友聊聊就能好转。幸好,她在闺蜜们的陪伴下及时就医,进行药物治疗,最终迈过产后抑郁症这道坎,重返工作岗位。
成功经验二:家人支持,规范用药
甘照宇指出,治疗的过程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鼓励和支持,要遵医嘱,坚持规范的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千万不能自行断药。
尖子生罗楠(化名)高三时得了“躁郁症”,在父母的重视和支持下,她及早就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整个大学阶段表现如常。然而,大学毕业后,罗楠准备考取注册会计师,高强度的备考学习压力又让她的情绪开始波动起伏。
在医生的建议下,罗楠调整了职业方向,日常注意用暴走、烹调美食的方式为自己减压,迄今已十年没有发作。
甘照宇指出,躁郁症又称为“双相障碍”,它与抑郁症一样常见,但发病来得更早:它有抑郁表现,但常常无法从抗抑郁剂的治疗中获益;它也有躁狂的时候,但总被当成人生应有的“高光时刻”。大量病人的发病高峰在15~19岁,也有一部分患者在25岁之前发病,且国外发现该病经常青睐高智商人士、管理层人士。
甘照宇指出,双相障碍只能通过药物进行改善。该病容易被误诊,不能按照“普通抑郁症”的用药方案来进行治疗,否则患者不仅症状难以好转,还有部分人会迅速出现轻生念头,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惨重的后果。甘照宇指出,患者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通常治疗周期为一年,待症状改善且经医生诊断后再逐渐停药。如果患者自行停药,容易造成复发,严重时需要终身服药。
在医学干预的基础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融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人的支持等,都是双相障碍成功治疗不可缺少的要素。
“对于学习成绩好、自我要求高的孩子,家长不要给予过高的压力,平时多跟孩子交流想法,要尽量帮他们缓解心理压力。”甘照宇指出,当患者处于疑似躁狂发作、过分乐观自信时,家长不要当面“泼冷水”进行刺激和打压,而应该在温和地聆听、安抚的同时,尽快带其就医。
对抗抑郁记住这些自救方法
预防、对抗抑郁症,还要掌握一些自救方法:
1.积极暗示,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适当宣泄压力,倾倒“情绪垃圾”,例如养花、烘焙、运动、写日记、画画等方式。
3.转移注意力,用“我喜欢”来对抗“我厌恶”,将注意力聚焦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4.与家人亲友充分沟通,遭遇困难和心理压力时,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要藏着掖着,自我加压。
5.寻求专业帮助,可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如无法缓解则要向精神心理科医生求医,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