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出通知,将派出国家医疗队到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从下个月起到10月,由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16家医院派出的国家医疗队就将去到安徽、陕西等地展开医疗救治活动。每支国家医疗队在人数上不少于5人。医务人员以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为主,工作时间不少于3周,其中在县域开展工作的时间不少于2周。主要工作包括重点开展巡回医疗、技术和管理指导、人员培训、加强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等。
01
国家医疗队来到家门口
逐步织牢织密基层医疗防护网
为了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薄弱、“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政府和社会积极探索出许多新的实现途径,直接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国家医疗队常年的派出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继红表示,首先,派遣医疗队能够通过在当地进行技术帮扶和管理培训,规范诊疗行为,优化服务流程,直接促进当地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其次,专家直接将医疗服务送到了“家门口”,可提高当地百姓就医的可及性。医疗队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帮助受援医院加强学科建设,促进资源上下贯通。再者,医疗队帮助补齐当地医疗服务短板,开展健康教育,通过“绿色通道”转诊,收治疑难重症患者。加上医保政策的支持,能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当然,短期的帮扶并不能解决长期问题,国家医疗队也会积极与受援医院建立长期合作,提升持久帮助,进一步变“输血”为“造血”。比如同济第七批医疗队,协助青海格尔木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了检验质控管理规范。这样,当地医院检验科不仅临床标本送检越来越规范,临床送检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检验结果判读能力明显增强。总而言之,以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为载体,基层医疗的防护网正在逐步织牢织密。
02
大病不出省
持续推动“双中心”建设
输出良医,也要输出医院。2017年开始,我国就启动了“双中心”的规划设置工作,依托高水平医院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今年4月13日,在国家卫健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我国已设置13个国家医学中心,涵盖了心血管病、癌症、老年医学、儿童医学、创伤医学、呼吸医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口腔医学、神经疾病医学、传染病医学、精神疾病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和骨科医学。
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由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主要负责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针对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转外就医集中的病种,重点建设肿瘤、神经、心血管、儿科等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共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输入地涉及全国20个省份,基本覆盖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初步改善了就医流向,“大病不出省”,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减少跨省份、跨区域就医。
03
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
将建立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机制
今年三月,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基本建立稳定的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机制,实现“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成都的十多家三甲医院的20多名医生,就组成了多学科“临床示教团队”,他们走进越西县、喜德县多家县级医院的内分泌科、妇产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开展联合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专家团队与医院相关科室结对子,建立“随时有事随时帮”的常态化沟通机制。
通过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等工作,引导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底,87.7%的县医院达到了二级医院能力,45.6%的县医院达到了三级医院能力,全国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有一组数据显示,在全国各地,区、乡、村三级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已经初步形成,90%的家庭15分钟内就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在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诊率超过90%。这两个90%说明了这是一张“横到边、竖到底”的基层医疗保障网。将来这张基层医疗保障网还要织得更牢靠,覆盖面更广,更让人安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我们相信也期待,未来医疗体系会更加完善,所有人健康有保障,生病有“医”靠。(来源: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