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解放军960医院联合在《Oncotarget》杂志上发表名为“脐血MNC治疗类固醇依赖性或耐药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的文章,旨在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中国三所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解放军960医院联合在《Oncotarget》杂志上发表名为“脐血MNC治疗类固醇依赖性或耐药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的文章,旨在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过程。此病若不及时的治疗,症状可能会逐渐恶化,并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关节炎、眼睛发炎、肝肾问题和皮肤问题等。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国家的发病率分别为0.243‰、0.192‰和0.063‰,现如今,已建立的UC疗法包括5-氨基水杨酸酯,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而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AZA)或6-巯基嘌呤是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最有效的药物,但仍有30%的UC患者因副作用或缺乏AZA而放弃治疗。
脐血来源的免疫细胞是一群由脐血单个核细胞(Cordblood Mononuclear Cell,CB-MNC)经多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的免疫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研究中入组了166例诊断为类固醇依赖性或耐药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36例接受CB-MNC治疗,70例接受AZA治疗,观察治疗后第8、16和36周的临床缓解率、临床应答率和内镜下黏膜愈合率,治疗后Mayo评分和发生主要并发症的比率等。
研究结果显示
在第8周时,与接受AZA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CB-MNC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80%VS 57%,P<0.05)和内镜下黏膜愈合率(74%VS 51%,P<0.05)明显提高。第8周时,与AZA治疗组相比,CBMNC组的红细胞沉降率显著降低(14.5±3.9 mm/h vs 18.0±5.7 mm/h,P<0.01)。在治疗过程中,AZA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另有3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而CBMNC治疗组未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对于类固醇依赖性或耐药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B-MNC治疗似乎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策略,但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确定CBMNC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和机制。
作为宝贵的人类生物资源,脐带血在人类健康领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脐带血的临床研究和科研工作的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作。我们期待着未来这些基础研究和展望的不断深入,这些技术可以应用到临床当中,造福广大患者,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