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篇名为《那个偷窥沐浴、偷拿衣服的猥琐牛郎,又回到了语文教科书》的文章指出,2019年统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课文中,牛郎“荒唐猥琐,调戏女性”。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回应:“这是叶圣陶先生改编的民间故事”“不要把很多猥琐的东西,转嫁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上。”
那么,被指课文到底是怎么描写的呢?不妨一窥:“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洗澡。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么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
看没看姑娘洗澡?看了;未经允许,拿没拿人家衣服?拿了。有了这个事实判断,我们再来作价值判断。“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质疑吗?可以。别的不说,“后羿射日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就刚被质疑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不该成为特例。那么,这种质疑,有没有价值呢?
笔者以为,有价值。判断质疑有没有价值,要先看故事情节本身是何种价值导向。神话故事也好,寓言故事也好,我们判断其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有益于当下。
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人们对隐私和安全极度关注。牛郎在与织女相识之前,就偷窥偷拿衣服,别说是现在的公序良俗,就是法律法规,都不允许吧?所以,这样的情节成为教材的一部分,确实显得思虑不周。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先民在仰望星空中想象而来的,历经补充发展,有多个版本。有考证说,偷衣情节直到民国时在戏曲中才出现。选编入课本后,也历经修改。据报道,现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就用“嬉戏”替换了“洗澡”,再如2001年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也删除了“趁织女洗澡偷走衣服”的情节。
教材是什么?那是典范中的典范,必须是精益求精的文本。毫无疑问,我们要的肯定是那个最有益于孩子教育的版本。
教材是人编的,是人编的就可能出错,就可能存在逻辑漏洞和情节的不合理之处。如果有一种编法更合情合理,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地改之呢?更何况,叶圣陶老先生也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整理编撰的,他必然是经过一番严密思考后,或取舍或改动后形成。如今,当“牛郎织女”的故事被质疑时,也应经过一番缜密考量。如果仅考虑名人编撰,而不再修正完善,或对经典民间故事有所损伤。
有人说,质疑这段情节是想太多,这其实有点低估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如果有小朋友从课本中找到“为什么牛郎就可以偷看洗澡偷拿衣服”的借口,大人们何以言对?所以,仅从这方面而言,这也是一个潜在问题。而守着“经典不能动”的思维,才是真问题。
回到故事本身,“偷拿衣服”也只是为了推动主要情节的一个铺垫设计,属于细枝末节。故事的主要核心,依然是美好的爱情故事,是对婚姻自由和真爱至上的积极宣传,是对强权的不屈和反抗,这些美好的品质或价值,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吸收的东西。
无论是传说故事,还是传统节日,都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断和时代价值观紧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到现在仍然在为时代所用,正是因为故事的核心价值依旧不过时。至于细节,我们当然希望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