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大写意之“大”不在尺幅在气象——对话王易霓

来源: 文化视界 2025-03-07 08:21:14 阅读量:29704
听新闻

王易霓的“大写意”气韵生动,力透纸背。她坦言,几十年前,她曾专攻过一段时间工笔画,但老师委婉提醒,她爽朗的性格其实更适合大写意。她恍然大悟。于是,一头扎进大写意的创作中,最终,成果丰硕。

我们的访谈,就在融洽、笑声不断的氛围中展开。王易霓聊家传,聊对大写意的理解,聊辽宁这片土地给予画家的充足养分。在挥毫泼墨间,我们还不经意地聊到了她对父亲的怀念,聊到了文化的传承。作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她身上的担子,不轻。

大写意之“大”不在尺幅在气象——对话王易霓

记   者:很多人都知道,您出生在艺术世家。您的父亲王冠是一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的书画家,请谈谈您的入行经历。

王易霓:我的父母都是老一辈美术创作者,他俩是大学同学,上大学的时候,学的就是美术,毕业后分配工作还是与美术相关。我和姐姐是双胞胎,应该说,我们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受到艺术的熏陶了。我从小在东北画报社,也就是现在辽宁美术出版社前身的家属院里长大,身边都是从事美术创作的人,这种氛围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稍微长大后,父亲曾对我们兄妹4人说过,不让我们从事美术创作。他更希望我的姐姐学医。因为美术,父亲经历了太多,也感受过太多,现在回头来看,我理解他当初的担心和良苦用心。

但是,命运总是这样兜兜转转,我最终还是考入了鲁迅美术学院,进入了美术艺术领域。当看到我进入省美协工作,我父亲特别高兴,虽然最初他反对我进入这个行当,但看到我有这方面的天赋,并能继承他的所学,他还是很高兴的。

记   者:我看到您的案头上,还有您父亲当初用的笔?

王易霓:对,我进入美协后,父亲就把他珍藏的笔都送给了我。这些笔,我一部分收藏,一部分至今还在用。用它们作画,我总觉得父亲就在我身边,注视着我,鼓励着我,同时也激励着我。

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父亲当初对我说,要做一名好的艺术家是特别不容易的,不能下表面功夫,要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要对中国文化融会贯通,要提高方方面面的修养。我现在愈发觉得这句话的分量,虽然表述浅显,但一语中的。

记   者:大写意绘画是中国画的传统和根。大约从20年前,国内就有艺术家呼唤“写意回归”“怀念大写意”。今年,也有艺术家专门强调了这一问题。您认为,如何让国画中的“写意”回归呢?

王易霓:大写意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从字面上看大写意中国画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写”和“意”。“写”指的是绘画方法,强调的是以书法用笔画画;“意”指的“托物寓意”“借物抒怀”。可以说,中国画“写”和“意”两个字的提出和强调是中国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觉醒,也是对中国画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贡献。因为大写意中国画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被人格化了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的体现。

大写意中国画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文人画家中开始出现了追求超越形似的艺术表达方式,强调个人情感与精神的抒发,人们开始对中国画“托物寓意”的功能有所认知,著名的文人和文人画家如欧阳修、苏轼、文同、米芾等,提出了“得意忘形”“寓意于物”等主张,为中国大写意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元明清时期乃至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画家如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等,在传统写意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绘画的一些元素,继续推动着大写意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

大写意中国画“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这一特质,客观上要求画家自身的认知层次要有高度,对所描绘事物的本质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否则画家是难以以简驭繁,概括出包含精神高度的笔墨的。

所以,大写意之“大”不在于尺幅之“大”,而在气象之“大”。无论是画家,还是观者都要做到认知程度有高度,对事物的理解程度有深度。而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文化积淀的。眼下,很多画家难以创作出优秀的大写意中国画,也难以体会出大写意中国画的优秀,更难以对优秀的大写意中国画发展给予有效推动和促进,从而陷入对画面的效果、技法、精细程度等的过于看重,甚至过度追求造型、色彩、形式感,以及视觉冲击力等的“制作性”,背离了写意性,导致当下中国画领域“写意”精神的缺失。

大写意之“大”不在尺幅在气象——对话王易霓

记   者:您认为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写意回归”呢?

王易霓:面对当下中国画领域“写意”精神的缺失,我站在美协的角度觉得首先要强化文化自信,鼓励画家多学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秉持传统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是加强宣传和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对“写意”绘画的解读与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大写意中国画的魅力。

再有就是加大教育培训和举办展览和开展活动,通过活动鼓励艺术家创作更多具有“写意”精神的作品,提高大写意绘画的社会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强调融合创新,也就是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积极鼓励艺术家探索“写意”绘画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创新,使大写意中国画更具时代气息。

记   者:辽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这片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土地给美术创作者提供了有利条件。您认为辽宁如何才能从“美术大省”变为“美术强省”?

王易霓:的确,辽宁地域文化具有独特性,也确实为美术创作者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为辽宁由“美术大省”向“美术强省”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论是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是多样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 深厚的艺术底蕴等都为现代美术创作提供了技术借鉴和灵感来源。同时,全国八大美院之一的鲁迅美术学院坐落在辽宁,也增加了全省的艺术氛围。

说到辽宁由“美术大省”变为“美术强省”的途径,我认为可以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产业推动、艺术创新等几个方面下大气力。

具体来说,比如人才培养,我们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建立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辽宁省美协有10个专业艺术委员会,这将为美术创作的学术引领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的美术家提供良好的条件。

对于搭建平台来讲,也就是建立和完善美术创作、展示和交流平台,如美术展览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交流活动等,为艺术家及其作品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在平台之上,用产业来推动美术产业的发展,比如,建立线上线下的艺术品交易、美术衍生品开发等,提升美术作品的市场价值等等。我觉得,上述举措的共同发力,能够尽快推动辽宁由“美术大省”向“美术强省”转变。

(来源:辽宁日报  记者 朱忠鹤

艺术家简介

大写意之“大”不在尺幅在气象——对话王易霓

王易霓,辽宁沈阳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女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辽宁省文联第八届、第九届副主席、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辽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主要代表作品:《风和水静》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再见北方》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风动荷香》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委;《鸿雁》(合作)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胜似春光》《云淡风清》《事事清白》《心有灵犀》《母子情》《林中野味》《和平颂》《荷动知鱼来》《霜冷长河》等多幅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并被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出版有《中国艺术家——王易霓》《美术视野——王易霓花鸟画作品》。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