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对话邱志杰丨看天津美院师生如何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来源: 文化视界 2025-01-26 11:13:07
听新闻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2024年12月30日,全国高校第一所人工智能艺术学院在天津美术学院揭牌成立。这一创新之举为艺术家与科学家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推动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天津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成立,不仅标志着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引发了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

对话邱志杰丨看天津美院师生如何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学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和产业发展,培养新时代具备艺术与科技综合素养的创新人才,探索“新艺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围绕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展开,培养能够为艺术界、科学界甚至工业界和产业界贡献创新力的人才。学院的四大使命包括:搭建跨界平台、开展通识教育、推动智能化转型和服务社会。通过这些努力,学院希望培养出能够为艺术界、科学界甚至工业界和产业界贡献创新力的人才。

对话邱志杰丨看天津美院师生如何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揭牌仪式现场

天津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成立,不仅为天津市乃至全国的艺术教育开启了新视野,注入了新活力,也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这意味着人工智能艺术学院师生将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借此机会,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对话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人工智能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邱志杰,探讨学院在艺术与科技融合道路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雅昌艺术网:人工智能艺术学院成立的背景和发展目标定位是什么?

邱志杰:近两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学生们也开始广泛使用人工智能,这对整个艺术生态产生了显著影响。从2014年对抗性生成网络出现,尽管在此之前也有人在探索这一领域。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期间,2018年成立了数据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那时就开始利用对抗性生成网络与微软小冰和京东研究院合作,探索人工智能在地图制作和书法方面的应用。到了2022年11月底,随着OpenAI的GPT模型的发布,人工智能技术才真正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如果说上一波深度学习的热潮是由阿尔法狗引发的,那么这一波则是由OpenAI推动的,人工智能开始真正地走进普通人的生活。紧接着,扩散性模型在生成任务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的模型也在不断跟进,迅速实现了许多让普通人和外行人感到惊奇的应用场景。

在这样的语境下,对整个艺术生态影响也很大。美术学院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有必要积极应对这一趋势。即便我们不主动采取措施,技术的发展也会自然推动学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因此,自来到天津美术学院后,我便着手研究如何建立一个人工智能艺术学院。

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强调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限于高等教育,还应涵盖中小学教育。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可以“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研、以智助管、以智助服”。

天津美术学院建立人工智能艺术学院有四个使命:

第一个使命,搭建一个跨界平台,连接艺术家、创新公司和科研企业,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艺术的前沿问题和空白领域。如在脑科学与艺术的交叉领域,脑机接口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脑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成为可能,这不仅涉及复杂的认知判断问题,还必然触及审美层面,艺术场景对于科学本身的发展是重要的。此外,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设计也需要艺术的参与,从人体解剖学到雕塑、服装设计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才能打造出更加真实、灵活的机器人形象。

第二个使命,持续在天津美院全校师生中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我们希望学生不仅会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更能将人工智能作为研究工具和学习工具。

第三个使命,推动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全面智能化转型。我们正在开发一款名为“玩转天美”的学习游戏,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这种虚实融合的方式,打造“天美元宇宙”虚拟社区。

第四个使命,服务社会。以人工智能艺术服务天津市城市更新和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人形机器人设计、脑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科普、新形态公共艺术、社会美育等领域勇担当、善作为。

对话邱志杰丨看天津美院师生如何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雅昌艺术网:人工智能艺术学院将如何推动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哪些规划?包括短中长期的目标。

邱志杰: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艺术及科技艺术领域的学科建设还不完善,很多院校还是集中在媒体艺术、VR/AR影像制作等方向,虽然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引入AIGC,但对生物艺术、生态艺术、新材料艺术等领域,以及艺术与农业、医学、太空技术、海洋等跨领域融合的探索相对较少。因此,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短期目标是尽快补全学科架构。

我的最短期目标是尽快编写出一套科技艺术教材,因为全国各地的高校已经等这套教材很长时间了。接下来,我还要着手推动科技艺术领域的新材料和生态艺术的发展,这也是短期内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推出相应的教材和网络课程。

中期目标是在高端教育、研究生教育层面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如“科研机构艺术家驻地”与“艺术院校科学家驻校”等模式,形成类似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跨界实验室,提出在科技与艺术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我们追求的是硬核科技艺术,出一件作品的同时要在科学顶级会议上发表一篇论文,对科学发展产生实质性反馈。这要求艺术家在运用最新科技成果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能为科学家的探索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灵感,实现艺术与科技的双向赋能。

长期目标我有两个想法:第一,我们的科技艺术教育不仅能推动美术学院及艺术学院的创新发展,还能真正回馈科学研究,推动我们国家的科技的进步。第二,希望能够出现一种新的大学教育模式,打破文理分科、年龄界限,甚至实现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学习注定是终身的过程,需要不断回炉重造。斯坦福大学已迈出这一步,允许学生在17至70岁之间灵活安排学习与工作,这种模式契合未来教育趋势。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教育资源将面临重新分配,大学需适应变化,将教育对象扩展至成年人、老年人及各年龄段青少年。理想状态下,未来会出现完全跨学科、跨年龄的班级。这种以创造力为核心目标的教育供给,离不开科技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等新兴学科的引领与驱动。

雅昌艺术网:人工智能艺术学院发展与单纯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优势?

邱志杰:科研机构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像OpenAI这样的大算力、大参数模型,用大数据来构建大模型解决问题。但这种模式是否走得通还是未知数,而且现在很多人都在走这条路。相比之下,人类的学习方式是小样本学习,我们的大脑很坚韧,每天处理大量信息,但能耗却很低。而让现有的大模型生成几张图像,耗能却远远超过人脑,是不环保的。

艺术家的优势在于创新和另辟蹊径,艺术的评判标准本身就包含了特立独行和创新。我相信人工智能艺术能够为我们发现独特的创作场景和思路。艺术家与科学家是互补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与科学界合作和协作。因此,我们人工智能艺术学院要培养的人才,既要能够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又要具备协作能力,能够在实用性和理想主义之间找到平衡,还有诗意和理想主义的部分,要有自主设置议程的能力,去创造那些尚未出现但应该存在的东西。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那就更好了。我们要去探索那些可能不那么时髦,但一旦实现就能带来重大变革的领域。将人工智能的科技与艺术结合起来,正是目前纯工程研究中暂时所缺乏的。

雅昌艺术网:在推动人工智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哪些来自内部(如师资队伍组建、教学资源分配等)和外部(如社会认可度、行业竞争等)的机遇和挑战?

邱志杰:目前师资问题比较好解决,我们请来的导师团队阵容豪华。真正的困难反倒是很学术的,不是物理上的困难。真正的挑战是这个学科发展得太快了,每天都在发生新事情,时间都跟不上,学习时间都跟不上,老师也来不及学,学生也来不及学。这就像是有一股大潮、一股乱流涌来,没有人能够冷静地坐在那里看清楚全局,掌控全局。没办法,太凶猛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困难。这个事情本身太浩大了。

在2025年元旦,我给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师生写了一封信,就提到我们作为人工智能艺术学院,就要区别于其他的艺术与科学的专业。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共同创建一个电子报或公众号,每天分享我们读到的有趣内容,逐步建立起一个真正专业的知识库。同时,我希望师生们能够重视工业人工智能,关注那些真正推动产业发展的人工智能。如AI在医学、农业以及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等。像巴塞罗那利用AI预测垃圾产生地点,这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意味着垃圾车可以及时前往清理,而对我们艺术家来说,这可以成为拾荒者地图的灵感来源。这些有趣的艺术项目都可以从相关研究中诞生。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着手进行的工作。

对话邱志杰丨看天津美院师生如何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对话邱志杰丨看天津美院师生如何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雅昌艺术网:学院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有何布局?如国际合作项目、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计划等。

邱志杰:我们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目前的本科专业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未来还会构建新的专业。在国际交流方面,我们已经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建立了合作项目。赫特福德大学是英国电影工业的重要支柱。我们的学生在国内学习三年,第四年前往英国,大部分学生会在当地继续攻读研究生。我最近去看望了一些学生,他们都在积极准备升读研究生,这种经历的学生很多,都通过这个通道继续深造。目前,我们正在重点拓展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合作。

雅昌艺术网: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成立对于天津美术学院的意义是什么?

邱志杰:我觉得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成立,犹如一条搅动池水的鲶鱼。20年前,邓国源院长就成立了现代艺术学院,为学院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实验艺术、科技艺术、跨媒体艺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甚至连公共艺术专业和原本归属其中的壁画专业,都脱胎于现代艺术学院。如今,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成立,也将发挥类似的作用。它将带来诸多思想的碰撞,促进不同学科与领域的深度融合,并产生强大的带动效应。

对话邱志杰丨看天津美院师生如何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雅昌艺术网:在结合天津本地文化特色发展人工智能艺术方面,学院有什么计划或者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

邱志杰:智能制造是天津的新生产力之一。我们计划将人工智能艺术与天津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相结合,推动工业机器人的转型升级。此外,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天津的传统文化传承。杨柳青年画和泥人张都是天津著名的传统艺术。目前,泥人张新形象的创作初稿,我们会先运用AI进行设计,选中后再由工匠进行精细制作,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用AI创作新题材的杨柳青年画,让AI来完成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创作。最近,天津把都市更新作为一项重要使命,其中涉及大量的公共艺术项目,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和潜力?

邱志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除了对高校产生重要影响外,还能通过虚拟教师和数字资源,极大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我们也有一个使命,就是打造天津美院或者全国名校名师的数字孪生智能体,从而实现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远程教育,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需求选择授课的老师。

教育部也强调要关注中小学的人工智能艺术教育,这将从根基上改变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未来,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智能学霸来陪伴学习、帮助学习、提醒学习,父母们也会被解放出来,不再因为辅导孩子做作业而感到崩溃。AI老师不会发脾气,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以更智能化的方式去定制他的学习计划。我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

雅昌艺术网:您提到了“等不了一点”的紧迫感,能否具体解释这种紧迫感的来源?您为何会强调全校通识人工智能教育?

邱志杰:以摄影为例,当年摄影技术一出现,许多画家面临“下岗”危机,不得不改行成为摄影师,或者将摄影融入绘画创作,形成了画意摄影。同时,一些画家为了与摄影区分开来,开始探索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主义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摄影“逼”出来的。如今,低端绘画和设计工作已被AI轻松取代,美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冲击。以前他们可以去游戏公司画原画,但现在原画师的需求减少,薪酬降低,生产效率和成本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改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方向,因为原来精心培养的一些能力,现在AI可以轻易实现。这涉及失业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不能只教学生如何使用AI,还要教他们如何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也是我强调全校通识人工智能教育的原因。一开始,国画系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AI,但后来有研究生主动来上课,上完课后还积极参与展览,做出了优秀的绘本和片子。这些学习国画的研究生,即使今后不从事AI相关工作,他们的国画素养也会为AI创作带来独特的滋养,使作品更有品位。

更重要的是,学习AI会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当他们再次观察自然,看待一朵花、一座山时,视角和感受将与之前截然不同。他们笔下的山和花,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和花,而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创作。即使最后他们回归传统绘画,作品也会带有AI时代的烙印,不会简单重复前人的风格。

因此,我相信人工智能通识课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能直接发挥作用,也可能被当作“敌人”来使用。我们要主动出击,去挖掘那些人工智能触及不到的领域。艺术家的工作是需要“敌人”的。

雅昌艺术网:艺术家与科学家在人工智能艺术学院中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是否有特定的合作项目或者机制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邱志杰:艺术家有很多种,有的艺术家很像科学家,有的科学家很像艺术家。当一个很像艺术家的科学家,与一个很像科学家的艺术家合作时就会很顺畅。当然,如果双方在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就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适应。

目前,已经有许多成功的合作模式被探索出来。如在科研机构设立艺术家驻地,还有联合工作坊和联合培养双学位教育等机制。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这种合作模式的发展,已经设立了华熙生物驻地、厦门大学东山站驻地、深圳合成生物学驻地等项目,并计划在中国科技馆设立驻地项目,进行科普工作。未来,当北京怀柔大光源正式启用后,我们还将与中国科学院高等生物所合作建立艺术家驻地。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在科研机构中引入艺术家驻地模式。

艺术家融入科研团队,与科学家们自由交流、碰撞思想,有的能在短期内带来显著的成效。目前,有大量的驻地计划正在实施。

雅昌艺术网: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是怎样体现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特色的?是否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安排?

邱志杰:实践与理论很难完全分开。这个领域发展非常快,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像一张地图,搭建起一个大的知识架构,很多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比如,我们会要求研究生每天关注并分享10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闻,通过日常的积累和分类,他们会对这个领域的话语体系有更清晰的认识。这种学习方式很难明确划分是实践还是理论,但课程中确实会包含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历史与现状、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结合等内容。我们会探讨历史上有哪些人工智能艺术品,目前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有哪些。此外,还会涉及社会应用场景和伦理影响,比如失业问题、公平问题、大数据监控、人脸识别对隐私的侵犯等。一旦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会创作出反人脸识别的面具,或者探讨数字人、数字孪生对丧偶老人的意义。

课程的框架可以分为技术、艺术和社会三个板块,完成这三块内容后,可以说理论学习部分就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将进入科研机构实习,与科学家交流,参加科学会议,从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研究方向。我们要求学生的研究问题必须与社会相关,具有技术或科学上的意义,并且在艺术上能产生影响。因此,学生在创作作品的同时,还必须撰写论文,毕业论文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他们的作品必须对社会有用。

雅昌艺术网:关于招生方面,是否会有所调整?会朝着什么方向调整?

邱志杰:目前我们美术学院在某些专业,比如历史建筑保护,已经开始招收理科生,这些学生是通过高考进入的。对于科技艺术,我们也计划在未来进一步开放招生范围。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数量确实较少。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希望招生政策能够更加灵活,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多元化组合将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差异,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更像是学习小组的组织者,要确保学生之间的讨论是建设性的。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老师传授所有知识,而在于建立一个学习者共同体,让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和进步。

因此,我经常告诉学生,我不是他们的老师,而是他们的师兄。我只是比他们早开始学习一些年头,有更多的学习经验。每次上课,我学到的东西往往比学生还多,因为我需要备课。我鼓励学生进行翻转课堂,让他们来教我,告诉我他们想学什么,这样他们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

雅昌艺术网:关于人工智能艺术这个概念如何定义?

邱志杰:人工智能艺术的概念是流动的。我们现在可能不太会把智能推荐、自动翻译等看作是人工智能,其实这些都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人工智能艺术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最初,它可能是电脑能自动输出图形。到了2014年,对抗性生成网络出现,人工智能艺术开始与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2018年,我们与微软、京东合作的书法地图和小冰AI绘画项目,使用的就是对抗性生成网络,那时生成艺术还算是人工智能艺术的一部分。但现在,生成艺术已经很普遍了,我们需要探索新的东西。现在我们正在使用多智能体艺术,这不是简单地生成图像。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新工所翟老师团队合作的“境界计划”就是一个多智能体项目。我把我的数字孪生放进柏拉图学院去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聊天,再去兰亭雅集和王羲之、谢安聊艺术,再去1926年的索尔维会议和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聊量子力学,在出入多种境界的过程中让智能体不断进化。

对话邱志杰丨看天津美院师生如何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雅昌艺术网:您对天津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未来发展有何期待?

邱志杰:首先,我希望学院能够健全自己的体系,因为学院的核心是培养人才。我们希望培养出能够为艺术界、科学界甚至工业界和产业界贡献创新力的人才。其次,学院应该发展成为一个跨越不同学院和学科的融通平台,连接艺术、科技和社会。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期待能够孕育出更新的实践。

雅昌艺术网:谢谢!

对话邱志杰丨看天津美院师生如何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来源:艺术头条)

艺术家简介

对话邱志杰丨看天津美院师生如何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199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专业。他是当代最具影响力与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20世纪90年代颇具声望的前卫艺术领袖。现任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人工智能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 责任编辑:孙秀青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