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对话姚允东丨践行《讲话》精神,推动社会美育

来源: 文化视界 2025-01-25 08:29:55
听新闻


十年筑梦  大有可为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以创作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工作的中心环节,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一大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美术精品问世。

回顾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过去十年走过的历程,在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层面所取得的成就,是青年艺术家、艺术学理论学者及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美术领域对讲话精神的弘扬践行,蕴含了其对讲话精神的深刻领会。他们将作品创作于祖国的大地上,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向祖国和人民呈献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美术佳作与理论成果。

十年间,山东青年美术创作人才及艺术理论批评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的领导与指导下,理论委员会策划开展了“美从何处寻”“新从何处觅”青年艺术家系列访谈活动,在高校艺术学理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与山东青年美术家之间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为高校美育工作添砖加瓦。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投身于书写伟大时代、反映时代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美术事业。他们深入人民精神世界,以美术的语言引起人民思想共鸣;他们胸怀文化自信,在文化两创方针指引下,致力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值此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又精心策划组织了"十年筑梦大有可为"系列专访,邀请几位艺术家及艺术学理论学者结合自身创作与理论实践,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核心观点展开回顾学习与深入解读,为山东青年美术事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十年筑梦,牢记使命,大有可为;新的十年,奋楫扬帆,赓续前行。“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山东青年美术家将谨记讲话精神,新的十年,初心不改,再出发。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


本期系列专访受访者是山东美术馆副馆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姚允东,以下是专访详细内容——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姚馆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2024年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艺术机构与美术场馆在践行《讲话》精神、推动山东美术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围绕这一核心主题,请您谈一谈山东美术馆近十年来是如何践行《讲话》精神的,比如您在齐鲁文化书画大会上曾说,美术馆的工作主要体现在美育功能上。山东美术馆策划的许多展览都具有鲜明的美育功能,可否请您详细解读一下呢?

姚允东:通常来讲,美术馆具有展览、展示、收藏、典藏的职能,但其实它还承担着“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任务。近些年整个艺术界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把“社会美育”也纳入美术馆的职能设置之中。

山东美术馆在2013年建立了新馆,我们也对内部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正式设立“公共教育部”。该部主要的职能是进行社会美育活动的规划、组织和实施。无论是展览收藏、学术研究还是文化交流,最终的目的都是“美育”。不是只有在课堂上讲授美术美学的基本知识才叫美育,这里的“美育”指的是公众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会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美术馆的美育课程给大家提供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日常也会组织一些开放性的学术讲座、专家论坛或者艺术家的现场导览等,这些学术活动也帮助我们发挥着美术馆“美育”的功能。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山东美术馆近十年来通过策划一系列主题大展践行《讲话》精神,反映新时代社会新面貌及山东美术界的创作新风尚。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览,可否请您介绍一二?您认为,此类展览有何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姚允东在展览的策划阶段,我们首先要考虑这个展览的社会功能。比如说我们会策划很多能够引领社会风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确导向的主题性展览。比如“齐鲁风华——山东美术精品展(2013至2023)”

同时,我们配合展览也会做很多公共教育的活动。比如通过专业讲解团队或者志愿者讲解团队给观众进行美术作品的导览讲解,有条件的话也会邀请这些优秀的艺术家,现场进行创作阐述。包括现在正在展出的济南国际双年展,每一届都像一个播种机一样,我们有更多新的创作门类、新的展现形式,让观众了解更多前沿的美术思潮和新的创作方向。

山东美术馆通过把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引入山东,引入济南,形成一个美育大课堂,来展现我们的美育理念。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人民性是《讲话》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山东美术馆长期持续对公众开设公益性的美育课程或定期举办美育活动,您可否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如何在全民范围内推广美育工作,如何与文化惠民政策有机融合?据您观察,近几年观展群体有何变化或有何发展趋势?

姚允东:山东美术馆的美育工作理念就是“全民美育”。在文化和旅游的层面上,我们这个项目近几年基本实现了全年龄段的覆盖,在文旅部的“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中也获奖了。比如周末,我们会面向儿童或者青少年群体做周末艺术课堂、手工体验坊等活动。在每周五,我们会推出“艺术星期五”这个活动品牌,把美育资源带到中小学课堂,不仅是济南市中小学,还有全省各地的中小学。我们每周会选一所学校进行活动,把美育课堂和微型展览送到校园里,通过这些来为校园美育建设助力。现在家长带着孩子到美术馆看展、接受艺术审美的熏陶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流行的生活方式了。再比如,2014年开始的展览品牌“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面向全省高等院校艺术院系的大学生,就像学校毕业季的展览一样,面向全省的高校征集本科以及研究生的优秀毕业作品,经专家评选后在山东美术馆进行为期一到两个月的集中展示,优秀作品进入馆藏体系中进行收藏。这是我们对毕业生创作的肯定和鼓励。

这十年,我们做过数据统计,参与过“青未了”展览的毕业生,80%以上都还在坚持进行艺术创作或与艺术相关的工作,这也反映了“青未了”品牌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关于这一点,济南国际双年展尤其具有代表性,每天在展厅里我们看到的观众主体就是青年人,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乐于接受新鲜的艺术创作方式,乐于接受新鲜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个群体是我们最核心的群体,也是今后在展览策划、活动组织的时候要调整和完善的一个方向,要为核心群体带来更加优质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每次展览的策划、布展工作都是一场大工程,举办一场艺术展览需要兼顾哪些层面的要素,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在这些复杂的工作中,如何在细节处体现了《讲话》精神呢?

姚允东:完成一次大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从筹备到落地起码得一年的时间。因为从策划设定到艺术家邀约,策展团队组成以及制定完整的策划方案,再到方案的实施,经历各种复杂的环节最后才能呈现到观众面前。即便如此,呈现出的最终成果也依然存在遗憾,比如受限于场地的高度、面积等,作品已经确定之后,到了现场布展阶段,它们的实施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所以有不少作品需要在布展和施工的现场进行二度调整创作,这就导致很多作品与我们最早接触或者定稿的状态、样式或样貌已经大不相同了。

有些展品的制作周期不足,最后也没法来到现场进行呈现,比如说山东美术馆一楼主展厅的《诺亚花园》,其实是上一届双年展的邀约作品了。这是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邓国源教授的一件作品,从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展览完后回到国内,但当时因为疫情政策调整的原因,布展团队到不了济南,我们的团队即使有完整的布展方案也实施不了,所以这件作品就没能在上一届双年展呈现。再比如,济南国际双年展作为一项国际性展览活动,每一届都会邀约很多国际策展人和国际艺术家参与,国外艺术家的参与就需要翻译的中转,而很多艺术类专有名词不是一般的人工翻译或者机器翻译能完成的,需要较为专业的翻译人才。并且由于时差的原因,前期的交流工作可能较为繁琐。而且,由于工作习惯的不同,比如国外的假期比较多,国外的艺术家在非工作时间很少能够进行工作沟通,所以交流效率会降低不少。当艺术家来确定参展,包括借展协议、保险、运输等服务的各种细节,来回可能需要200多封邮件才能敲定最终的参展事宜,这个时间和精力的消耗是很大的。甚至说,很多作品原先定好了,但是到最终的运输阶段,因为天气或交通等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到达,比如本届双年展有多件作品在海关因为手续原因受到了影响,差一点就没赶上展览开幕。

此外,关于周一闭馆,公众可能也有困惑,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是不是周一都不上班?其实周一闭馆,我们也是正常上班,只不过是在幕后服务。为保障周二到周日连续六天开馆,我们只能利用周一的时间进行设施设备和场地环境的维护。所以,艺术策展工作是有很多突发状况需要处理的,我们也希望有一天能把策展过程做一个纪录片,让大家也了解一下展览背后的故事。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当代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影视艺术、动漫游戏文化中所蕴含的美术元素也吸引着年轻人的关注和讨论。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应用的趋势也逐渐渗透在了艺术展中。山东美术馆的“无限之海”“灵境”等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受到社会关注,交互式科技也正逐渐塑造着新的观展方式。在您看来,美术馆未来是否也会以这种新鲜元素作为发展方向,为自身注入能量呢?

姚允东: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环,同样受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所以我们也会时刻保持这种敏锐度来关注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尤其是科技新元素的应用。我们把“人智时代”作为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主题,也是为了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热点方向来进行探讨。

这里的“人”“智”和“时代”是三个词,中间应该是有间隔符的。“人智”就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的前沿技术,而“时代”泛指整个人类社会。展览也和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很多的作品是和新型技术的应用相融合的,这就是一个艺术和科技融合的新领域。艺术家作为“人”这个群体的一部分,在创作中要更好地驾驭技术、应用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替代。所以把“人”放在“智”前面,也是为了体现人的主导性。现在大家总是担忧AI未来会替代人类,这也是我们这次创展来探讨的一个主题和内容。

双年展的展览周期一般持续四个月,也就是说美术馆拿出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段,用来展示新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态度。而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展示也是我们永远不可抛弃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观众在看双年展时,发现在一楼有很多水墨作品,这就是我们艺术家坚持的实践创作。AI大模型也能生成水墨风格的作品,但基本是对原生作品的模仿和学习,没有情感的注入。所以我们拿出这个版块,把很多水墨作品呈现出来,就是想要告诉观众,不是说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要完全和科技接轨。如果一个作品体现的完全是科技含量,而没有情感的注入,没有人类智性的注入,那它可能就只是一个科技产品。

在我们的主展墙上有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望先生的一套人机交互作品《生成》。张望主席已经60多岁了,但是他依然保持了高度的社会敏锐度。在“人智时代”这个展览主题提出前他已经在创作这一套作品了,他的创作手法里也应用了AI技术,然后通过他个人的创作,以当代水墨的形式呈现出来。传统的水墨创作正在和新技术发生着关联,只不过这个关联还是通过艺术家、通过人这个本体来进行关联的。

所以对于美术馆而言,既要把传统的艺术形式做深入,同时也要引导着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新科技进行结合。除了双年展外,“青未了”这个展览品牌也在引导大家关注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也提供给新生代青年美术工作者一个好的平台,让山东美术创作生态更加健康地发展。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自教育部发布校园美育浸润工作通知以来,大中小学都在探索校园美育的实施路径,也在寻求与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合作方式。您认为目前校园美育浸润行动理念的落实情况如何?山东美术馆在这一方面有哪些成果?对于未来校园美育与社会美育的融合趋势,您有没有创新性的建议呢?

姚允东:除了上述提到的美术馆美育成果形式外,现在要明确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校园美育和社会美育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校园美育强调对所有在校学生,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生,对他们的综合美育素养的提高。这是一个发展的方向,坚持下来总会有成果的。孩子们不一定成为艺术家或者专业的创作者,但是可能会对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产生兴趣,形成个人爱好,进行自我的情操陶冶。这种没有功利性的创作才是更纯粹的艺术。同时还需要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介入,我期待能够把美术馆建成一个社会美育的大平台,广泛邀请社会机构的参加,比如说高校,尤其是专业的艺术类高校,也包括综合类大学的艺术院系,大家可以把这些专业的知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应用到我们这个平台上。大家有好的项目、好的课程或者好的主题都可以在美术馆这个平台上来呈现,我们就负责这些活动的宣传和组织。

我更希望现在社会上除了学校,除了公立机构外,有更多的民营培训机构或者是社团组织协会等,一起加入美术馆这个美育大平台。社会性艺术培训机构到美术馆这个平台上来联办活动,也是对他们自身品牌的推广和宣传,当然我们也会给予一定的扶持补贴。美术馆要对各个机构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用。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都招募了志愿者,其中不乏艺术类在校大学生的身影,这是否也是山东美术馆将社会美育与校园美育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您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成功经验?艺术类专业的青年学子在这项社会服务工作中发挥了何种作用?对未来的艺术类专业教育有何启示?

姚允东:我们特别欢迎你们艺术史论系的同学们来进行工作体验,因为大家有这种专业的背景和专业的知识,能更好地去做这些志愿服务。

我们到一个地方旅游的时候,第一时间大概不会去美术馆、博物馆,但依然有可能感受到城市文化氛围是否浓厚,包括这个城市的户外广告设计、城市公共艺术等,再比如雕塑或者是楼宇设计,这些都能使你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在整个城市空间里,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对一个城市形象和品格的塑造。我们做济南国际双年展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让美术馆的围墙消解、延展到整个城市当中去,无论是景区,商业中心或者是广场,包括一些景点和高校等等,和城市的公共空间结合起来。

上一届的时候就设想策划做高校的平行展,但是最终受限于资金和各方面资源的支持度,没有把这些落地,也是挺遗憾的。济南国际双年展创立之初就想通过这个品牌性的展览活动来带动一座城,打造成一个城市艺术嘉年华。美术馆的能力资源有限,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支持,这又需要全社会艺术美育观念的总体提高,所以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但我相信,随着当下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进步,总有一天,大家会更加重视这个展览品牌和文化活动的。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好的,姚馆长,再次感谢您参与此次采访!在采访的最后,请您对正在艺术类专业求学道路上的青年学子留下几句箴言寄语。

姚允东:我本身不是学习美术专业的,所以在学校时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在美术馆工作,但这个世界就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我到美术馆工作之后,从日常与艺术的交流中收获良多。对每个人来说,未来我们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艺术工作,我都希望大家心里一直能保存好这颗艺术的种子,这颗美的种子,因为有了它,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来源: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

艺术家简介

对话姚允东丨践行《讲话》精神,推动社会美育

姚允东,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山东美术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职业学院特聘导师。长期致力于美术展览策划、公共文化场馆管理运营研究,参与组织实施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第十二届中国书法篆刻展、改革开放40年山东美术发展成果展等国家级、省级美术展览100余项,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制定省级地方规范标准1项,参与策划创办“济南国际双年展”等展览品牌。发表各类学术文章20余篇,受邀参加首届国际博物馆论坛、全国美术馆发展论坛等学术会议,研究成果曾获山东省政府第三届、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山东省文化和旅游调研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 责任编辑:康裕新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