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对话朱尽晖 | 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本质命题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12-11 11:32:59
听新闻

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是文化强国的先锋号,是人民美好福祉的描绘者与塑造者。对此,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深以为意。作为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探索者,朱尽晖的艺术理想不止于水墨形式的追索,更指向水墨表现的当代性建构。其追求在保持媒介材料物性之美的同时,将个人的生命体验注入其中,以寻迹艺术本原之境。作为文艺工作者,朱尽晖着眼于助力构筑新时代美术高峰,倡导践行“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作为教育工作者,朱尽晖致力于推动西安美术学院全面实施“名家、名师、名生、名作、名校”之“五名”战略,为加快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美术学院赓续奋斗。中国美术报“对话”专栏,邀请朱尽晖分享其十年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编者按

对话朱尽晖 | 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本质命题

丝路冰川  195cmx180cm  2019年

中国美术报:今年是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发表十周年,基于中国美术的十年发展,您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朱尽晖: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美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力量。回首近十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美术的蓬勃拓进,共同经历了理论研探与实践创作的求索与突破。可以说,《讲话》的内容与精神,对中国美术的引领是全方位的。

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国美术的主旋律。对此我认为,特别强调的是新时代文艺应愈加重视人民的作用,突出人民作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创造、表现和审美的主体地位。这当中,除却“人民本位”的根本立场,“人民性”的彰显更是进一步要求艺术创作必须反映人民生活的本真现象,而不是抽象概念,更非政治标签。

当今,中国美术已不再仅局限于美学追求,而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美术工作者超越审美,将目光转向人民,关注民生,用作品记录时代、浸润心灵、引领思考、激发行动。这种转变不仅是美术形式的革新,更是美术工作者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回应。

我们倡导更多的美术工作者走出画室,将视线对准人民,描绘普通劳动者、展现平凡大众,将美术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由此,使得美术的介入、关怀、预见与引领,内蕴人民之魂,绵延家国之根,闪耀时代之光。

中国美术报:由您担纲首席专家的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百年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研究》,旨在厘析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学理建构历程。请谈下您对“人民性”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和学术视角的理解。

朱尽晖:“人民性”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蕴含民众关怀、社会关注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特质;同时通过美术作品,传递普通百姓的心声愿望,在新时代赋予中国美术更深邃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取向。这一问题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根基。另一方面,“人民性”是中国美术国际传播的关键。特别是第一个方面中又囊括了四个方面的逻辑:

一是“人民性”的源泉:现实生活;

1.人民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沃土。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精神”是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创作的宝贵素材。

2.人民是美术发展的目标,中国美术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民。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要不断从生活中发现“人民故事”。

3.人民是美术作品的审美主体和最终评价者。美术作品只有符合人民的审美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效益。美术家们需要将融入血脉的人民情怀映于纸上。

4.中国美术的“人民性”是让美术作品成为人民的真实写照。当前,反映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电商网络、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多元化的主题性美术作品,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滋养。

二是“人民性”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作为美术工作者表达思想、情感、观念的工具,其多维度的延展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彰显“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一则传统美术形式与现代审美结合,赋予了艺术新的生命力;二则如综合材料、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网络美术等年轻化的艺术形式,更自由地还原了人民的生活状态。

三是“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弘扬真、善、美;

真、善、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民性”精神内核的体现,是美术工作者创作的价值追求。真是真实、真诚、真情。善是善良、仁爱、正义。美是美德、美感、美学。新时代中国美术作品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启了全球视野下中国美术自主发展道路的探索。体现真、善、美的时代特征,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势在必行。

四是“人民性”的参与度:广泛的社会影响。

美术作品的“人民性”需要美术工作者积极构建一种与人民互动、参与、影响、共鸣的美术生态。人民的参与度是美术生态的活力之源,是作品“人民性”的直接体现,是构建更具生机活力的美术生态的关键。新时代中国美术的社会影响力,要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就要激发人民在美术上的参与感。

此外,就中国美术国际传播而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性”也是关键一环。更好地以“人民性”推动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塑造中国美术的国际形象。二是拓宽美术创作的国际视野。三是加强美术作品推广,扩大中国美术的受众范围,于世界之林形塑高峰之象。

中国美术报:今年,您履新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术委员会主任,对综合材料绘画发展的方向性把握有了更直观的思考。请结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展览,谈下新时代综合材料艺术呈现出怎么样的面貌。

朱尽晖:随着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大家越来越清晰这一艺术形式的定位和追求是什么。综合材料绘画看似追求一件偶然天成的作品,但它却是经过艺术家独到的思维,甚至是一种理念的升华而达到技法观念的锤炼最终成就的作品。它的落脚点在绘画,绘画的不经意性,决定它没有界限、没有壁垒,天下材料皆可用在综合材料绘画语言的途径中。首先,综合材料绘画具有不可预知性。把不可控的偶然性变为可控性,是综合材料绘画的一个宗旨。其次,综合材料绘画具有观念性、综合性。它更接近生活,更能反映我们对美的认知。再次,综合材料绘画更具自然性。凡是自然的作品就能够打动人心,就能够传播的更远。也就是,越生活,越耐品;越自然,越动人。

近五年来,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空间与表现手法持续深入。可以看到,突破传统绘画材料的局限,将多种不同物质属性和明显审美特征差异的材料综合运用在绘画创作中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同时也关注科技的进步以及传统文化。这些作品既是全国艺术发展的体现,也是艺术家多年来历练的成果。

中国美术报:请谈谈您在推动文艺发展方面所考量的一些具体路径。

朱尽晖:我想不论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委会还是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几方面的工作虽内容各异,内核却别无二致。那就是倡导心怀国之大者、描绘国之大美,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前进注入磅礴力量。具体实践方向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创作导向新步伐。以文艺之光点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发掘人性之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文艺发展道路;

二、树民族精神之魂,夯实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美术只有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意识,为世界贡献中国视觉、中国色彩、中国形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在全球文化语境中铸就中国模式;

三、绘国家意识之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心怀“国之大者”的体现就是要绘国之大美,绘国家意识之形;就是要敢于尽责、勇于担当,走出小圈子,将艺术与国家、与社会相融通,从而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四、呈时代画卷之典,传播凝聚奋进精神力量。新时代的画卷为过往百年历程提供了令人感奋的视觉图像。美术工作者理应继续秉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创作态度,绘就出既可信、可亲、可感,又具温度、力度、深度的时代佳作,更好地传播凝聚奋进的精神力量。

中国美术报:作为一位美术家,您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怎样的信息或情感?接下来您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朱尽晖:艺术的表达要有时代痕迹。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点,如何深化人民表达,把握时代脉搏,包括如何用美的语言拓进更宏阔的时代视野,用美的力量延绵温润更多的心灵,这是每个美术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

基于山川意象本身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史诗般的意指,我的山水画创作,是将山水题材作为水墨实践探索的母题。我个人作品中对符号的提取更多是出自于生命的感悟,对应的是现实“山水”,而不是“山水图景”。同时,我也常意图在作品中制造一种锐利而激越的视觉效果,依托厚重的文脉,立足浩瀚的自然,体现我个人对艺术的一种判断。

未来,我要求自身继续关注时代变迁和民族发展,将美术创作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积极拓展新思想、新观念下美术表达的新方式,提升美术本体的价值与意义。不断超越美术作品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用一生之功,努力创作具有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现代性的优秀作品。

(来源:中国美术报)


艺术家简介

对话朱尽晖 | 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本质命题

朱尽晖,1968年生,上海人。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主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省级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层次特支计划”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六个一批人才、学科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CIMAM国际现当代美术馆联盟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全国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艺术学名词审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综合材料绘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国美展、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评委。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