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11-26 09:03:21
听新闻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UCCA陶美术馆对话

展览系列“器之道”

整理 鹤子 2024年11月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作为UCCA陶美术馆的开馆首展,“器之道”遴选了69件(组)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藏“美浓国际陶瓷节”获奖作品,以陶瓷节面向全球创作者多元、兼容的文化态度出发,对国际视野下的陶瓷艺术创作方法论的共通性与多样性展开讨论。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在展览开幕后的第二个月,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馆长石崎泰之受邀来到UCCA陶美术馆。他将与来自韩国的弘益大学、曾经担任过美浓国际陶瓷节评审的禹宽壕教授,以及在宜兴本地成长并在国际范围获得声誉的陶艺家高振宇、吴鸣进行对话。他们会以“器之道”展览为出发点,深入陶瓷艺术及更为广阔的领域。本次对话由UCCA助理策展人张尧主持。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UCCA陶美术馆对话吴鸣

采访者:UCCA陶美术馆

受访者:吴鸣

采访者:谈谈您对于“器”与“道”的理解。

吴鸣:我们看到展览里面很多文字提到“器”跟“道”的关系,我的理解呢,器,一般是侧重于技术性的层面,道,已经上升到艺术的层面,包括他的审美和他背后的那种精神要多一点。

我们在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时候,一般也是要经过两个方面:开始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性的东西,关注一些具体的,比如说器型本身它的内容。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做到后期可能就越来越想到精神的层面,有这种升华,体现的不光是作为一个陶瓷创作。它不仅仅是一个陶土本身的一种器皿的呈现,到最后所容纳的那种精神内涵是非常的丰富,能够根据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经历,对于人生也好,哲学也好,宗教也好,跟我们的整个的社会关系,与你的认知是有关的。

所以到最后更高的境界,应该要到达一个“道”的这样一种状况。更多的我们能看到作者本人他所理解的,特别是他背后所支撑的那种社会状况,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精神的层面。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包含这两个方面,到后期的话,作品本身在第二个层面的东西应该是更丰富更重要的。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采访者:聊聊您的入选作品和创作思路?

吴鸣:当时我的想法很朴素,因为中专大学都是学了美术,所以我就后来把纯美术的一些理念融入紫砂的创作里面。我有三件作品最终入选的,其实这些作品都有刚才跟我们主持人在谈到的“道”与“器”的那种关系,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有相似的一种显现。

“道”与“器”是我们从理论的角度或者是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了这样一种思考的状态和体现的方式,我这三部作品恰恰是有这么一个过程。

第一件作品是1989年(创作)的,你看他器皿的那种成分更重一点,虽然是一个花器,但是他跟原来的花瓶是不一样的,它器皿的成分较多,包括它的三个装饰手法,都是紫砂里面三个传统的方法,一个是镶嵌,一个是绞泥,一个是铺砂。

到了1992年的那件作品《期待》,就比1989年的作品有了更多的想法。我一直在想要怎么去打破我们原来“壶”的原有固定的那种方式,但是它有壶的各种要素,壶的把手、盖子,可以盛水,可以出水,但是把壶原来传统的形式完全打破了,我当时从有个想法到做出来已经有了两年的时间。

到最后画图纸的时候觉得这个能做了,到后来我的师兄葛陶中,当时正好在陶校上课,他能做,他在传统的制作技艺上会更好一点,所以我们两个合作做了这么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相对内心的那种状态。我这个壶的形式你看起来还是传统的制作方式,也保留了一种使用的方式,其实我更多的是想体现一种我对紫砂的可能性的一种探索,包括从我个人的审美角度去理解的一种新的方法,所以就形成了这么一组作品。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吴鸣:到1995年这件入选的作品就更抽象了,当时我有一个系列作品,只是送了一件,做的是一个古代的中国的石器相关的。有一个洞眼,穿了一个链子,一个是体现了一种思考的空间,它跟原来紫砂造型或者是中外的陶瓷不同,至少我是没发现过这种造型,当时在做的时候有一个主题叫“大语系列”,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等。体现了我们主持人讲的那种“道”的层面,但我始终到现在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去把两者割裂,他在背后可能存在这么一种状态,但是我并不是完全是追求一个单独的器型也好或者是想要追求一种“道”状态也好,到了最后你的经历、你的修养达到这个状态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就会包含这样的内容。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1986年的时候我们国家也送了一些传统的作品,但跟日本美浓国际展的要求可能不太合拍,所以到了1989年的时候,轻工部就发动全国的院校的师生包括青年作者,都可以送作品。我后来也一直很关注“美浓”的各种展览,除了1989年它一直没有主题,但是它有一个共性,这是我非常欣赏的,都指向了一个未来性。

我平时经常讲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思考追寻一些陶瓷创作的这种可能性,不管是你的审美也好、题材也好、形态也好,都有一个无限的扩展的空间在里面。能不能找到这样一种既适合于陶瓷这种材料,又跟它的那种表述方式契合程度比较大的状态。

我希望不光是美浓,包括我们宜兴的陶瓷,今天我们在这里做的这场展览,表述的方式跟我们紫砂传统的距离比较大,但是不妨碍我们从“看”的角度,从对以后创作思考的角度,是有更大更多的触角、视角,去看待我们对陶瓷这种材料,或者这个艺术门类或者是一个产品门类这样一种态度去扩展它,这是我们这次展览带来的比较有意义的一种方式或者一种可能性。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现场实录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来源:吴鸣艺术馆)

艺术家简介

“器之道”展览·对话吴鸣 | “器”与“道”的关系便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吴鸣,字怡陶,1957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77年于江苏陶校学习陶瓷美术,1986年毕业于无锡轻工职大美术装潢专业。师从李碧芳、张志安、一粟、乐人等先生。他兼擅诗文书画,集设计、制作、刻塑于一体,最早全方位进行现代紫砂创作研究。其创作融合传统、演绎现代、关注未来,自成风格,对现代紫砂创作有积极影响,被誉为“紫砂现代陶艺先河”、“新流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18第七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10第二届)。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陶协陶瓷艺术委员会会长,《江苏陶艺》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八届全国陶瓷评比评委,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高级职称评委,中级、初级职称评委主任。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设计中心主任。

1990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陶瓷评比三等奖、优秀奖。1992年,获得第三届日本美浓国际陶瓷展评委特别奖。1994年,荣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评比三等奖、优秀奖。1998年,荣获第六届全国陶瓷评比二等奖二个、优秀奖。

2001年,荣获第一届全国陶艺与设计展评优秀奖(最高奖)中国美协。2002年,荣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评比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二个。2004年,荣获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金奖。2010年,荣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评比银奖。2010年,荣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评比铜奖。2015年,荣获米兰世博会金奖。2015年,荣获第十届全国陶瓷评比银奖。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