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王绍强谈《南峰映日霞满天》丨晨曦中山脉的浑厚雄姿,传递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10-23 10:50:49
听新闻

《南峰映日霞满天》画心尺寸高6.26米、长4.80米,外框尺寸高6.80米、长5.34米,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创作。作品通过中国传统山水笔墨与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相融合的创新手法,描摹开放包容的时代气息与朝气蓬勃的南方气象。

10月22日上午,为庆祝《南方日报》创刊75周年,巨幅国画作品《南峰映日霞满天》揭幕仪式在广州黄埔鱼珠港南方智媒大厦一楼大堂举行。巨作揭幕之际,王绍强接受了南方+独家专访,畅谈创作心得,回顾岭南画坛与报界结下的“南方情缘”。

——编者按

采访者:南方+

艺术家:王绍强

王绍强谈《南峰映日霞满天》丨晨曦中山脉的浑厚雄姿,传递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南峰映日霞满天》揭幕仪式。

王绍强谈《南峰映日霞满天》丨晨曦中山脉的浑厚雄姿,传递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王绍强谈《南峰映日霞满天》丨晨曦中山脉的浑厚雄姿,传递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南峰映日霞满天》。

采访者:您构思《南峰映日霞满天》的创作有怎样的初衷?为何会选择莲花山作为作品的主题?

王绍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南方日报》也将迎来创刊75周年。《南峰映日霞满天》落户黄埔鱼珠港的南方智媒大厦,是矗立“湾区之心”的文化新地标。这里靠近珠江的出海口,驻足远眺,番禺莲花山映入眼帘。莲花山是岭南山水与人文精神的寄托与象征。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地处祖国南方,南方智媒大厦位于广州的东部。我们充分运用代表南方的赤色、东方的青色等色调进行创作,描绘朝阳晨曦中南方巍峨山脉的浑厚雄姿,向观众传递刚健朴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王绍强谈《南峰映日霞满天》丨晨曦中山脉的浑厚雄姿,传递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王绍强。

采访者:整个创作过程前后只有不到两个月,对您来说有哪些挑战?

王绍强:这幅作品可以说是我整个艺术生涯里面最高的一幅作品,差不多有7米高。这几乎已经达到我们创作高度的极限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就连纸张也需要分为三个部分衔接起来。宣纸的尺寸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不断伸缩变化。但最大的难点却是如何表现岭南山水植被的丰富性,让传统山水的绘画语言能在岭南山水的载体上得到很好的表现。

为此,我将纸张平铺在地上,通过墨色在纸间的层层罩染,从而形成非常厚实的色彩关系。直到作品在墙上固定下来,我们还在不断优化它的色彩。作品里还运用到不少抽象表现主义的手法,从而体现东西方艺术的彼此交融。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这次创作我还邀请到广州画院林于思老师加入,使任务最终圆满成功。

王绍强谈《南峰映日霞满天》丨晨曦中山脉的浑厚雄姿,传递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南峰映日霞满天》(局部)。

采访者:通过这次创作,您对岭南画派的精神与新时代艺术家的使命有怎样的体认?

王绍强: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我们坚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文化自信融入时代精神之中。在理解“二高一陈”创立的岭南画派时,我们对他们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创新精神由衷敬佩。林风眠、赵无极、朱德群等前辈的实践,也同样对我们带来非常深远的启示。

我们年青一代的艺术家,不但需要继承传统、不断创新,还要以公共艺术的视野去看待自己的作品,重新思考创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我相信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启发性,也希望这幅作品落户南方智媒大厦,能激发观众对美的欣赏与对艺术的热爱,让人们在品味作品的同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贡献一份力量。

王绍强谈《南峰映日霞满天》丨晨曦中山脉的浑厚雄姿,传递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南方智媒大厦。

采访者:《南方日报》创刊7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南峰映日霞满天》在此特别的时间揭幕,您还有哪些感想与我们分享?

王绍强:《南峰映日霞满天》的诞生离不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支持。这个名字既寓意着自然之美和文化底蕴,也寄托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蒸蒸日上的美好未来。我非常感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将这份情怀融入作品之中。愿画作《南峰映日霞满天》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为我们蒸蒸日上的文化事业注入更多的力量与希望。

(来源:南方+)

艺术家简介

王绍强谈《南峰映日霞满天》丨晨曦中山脉的浑厚雄姿,传递出自强不息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王绍强,号后山,现为广东美术馆馆长、文博研究员二级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领军人才,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王绍强专注于东方哲学思想与自然观的深入研究,关注中华传统文脉的当代转换,不断在观念与方法论层面寻找突破。基于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理解,对当下艺术生态的观察,致力于古今中西共通的他将当代思维方式与创作视野介入到传统文化情境的重构中。对中国水墨、纸本材料的尊重与谙熟让他将个体情怀投入艺术创作,从而形成独到的视觉逻辑、当代视野及艺术纬度。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亚洲艺术中心、何香凝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及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 责任编辑:孙秀青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