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10-06 08:42:50
听新闻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 武汉美术馆供图 曾熙来摄

10月5日,2024武汉双年展正式开展。作为中国艺术界的重要年度盛事,武汉双年展的举办无疑为当地乃至全球艺术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也吸引了大量的艺术爱好者前来“打卡”。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2024武汉双年展开展现场(琴台馆) 武汉美术馆供图 曾熙来摄

2024武汉双年展是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武汉美术馆主办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担任本届武汉双年展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子康担任联合总策展人,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担任展览总监。

展览以“城市流体”为主题,分为“文脉探源”“边界交汇”“微光探寻”“未来编码”“生灵之境”五大板块,汇聚了国内外的140余位艺术家,为观众们带来200余件(组)包括绘画、雕塑、综合装置、影像以及数字媒体等多元化的精彩艺术作品。展期约8个月,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5月31日。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2024武汉双年展展览海报

联合总策展人张子康介绍,此次展览将为为本土文化提供了一个国际对话的平台;同时2024武汉双年展涵盖多种艺术形式和跨学科思考的展览内容设计,也将激发观众的不同认知层面。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在举办双年展的当下,2024武汉双年展以长江文化、大河文化为展示重点,有意识地与地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策展团队也希望让每一届双年展形成延续性,让双年展与武汉这座城市发展的关联度就会越来越紧密。

——编者按

采访者:凤凰艺术

艺术家:张子康

01 双年展与武汉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移动,更是空间、文化、身份认同和思想的流动

采访者:可以谈谈您是如何理解本届武汉双年展“城市流体”主题的吗?想听听您的策展理念?

张子康:“城市流体”这一主题,包括下设的五个版块,是经过范迪安主席带领的策展团队经过多次策展会议的充分讨论后确定下来的。这一主题首先包括了对于长江文脉以及世界范围内大河文明和城市发展的考量,同时,也借由科学、哲学领域的概念延伸去体现艺术、双年展与城市之间的关联。我理解“城市流体”可以代表城市中各个元素的流动性和变革。武汉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其文化、人口、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动态变化中。我们在策展时,希望通过艺术反映这种变化,通过作品展示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复杂联系,也体现流动性与变革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布展现场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已经到达武汉美术馆(汉口馆)的艺术作品

另一方面,流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移动,更是空间、文化、身份认同和思想的流动。展览中的作品也在探索不同的文化如何通过迁徙和交流相互影响,展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中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采访者:武汉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分享一下您与武汉的故事吗?

张子康: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活力印象深刻,特别是武汉的城市结构和两江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都体现出这座城市的独特性。历史、空间、文化在今天生活的很多细节中体现出来,体现出武汉的悠久历史与现代化发展的共存,这也是一座城市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体现。这些都带给我们策展团队带来很多的灵感与启发。我们在调研和交流时,深刻感受到武汉市民对城市变迁的关切,包括在金城银行旧址改建的武汉美术馆汉口馆,以及围绕历史建筑、艺术展览、文献档案产生的各种生动的“故事”,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与城市紧密相连的生活态度和归属感,我们也因此觉得与武汉有了特别的联系。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外景

采访者:在国际性的双年展以及各个地方的双年展的策展过程中,您会有怎样不同的策展考量?此次武汉双年展如何突显武汉的地方性的呢?

张子康:每个双年展生发起来的背景都是不一样的,但又有相对一致的特点,比如对当代艺术的关切,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威尼斯双年展具有浓厚的国际背景,侧重全球性议题和跨文化对话,新疆国际双年展更多结合区域的独特文化、民族多样性和腹地城市的地缘特点展开,此次武汉双年展是从武汉悠久的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之间的关联,以及武汉在今天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工业遗产、以及当代的科技创新等,来突显其地方性。展览邀请诸多本地艺术家参与,同时与国内、国际的其他艺术家同处一个展览场域去形成对照和对话,也体现武汉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城市气质。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2024武汉双年展现场(汉口馆)武汉美术馆供图徐凝之摄

02 作为流动的个体,这种流动性让我能够从多个视角来看待艺术和社会

采访者:您的身份是非常多元的,您是策展人、美术馆馆长,还是艺术创作者、图书编辑和学者,这样多元化的经历与这次武汉双年展主题中的“流动”一词是非常契合的,您可以谈谈这样流动的职业选择以及人生轨迹,为您带来了什么?您是如何看待当前时代的“流动”的呢?

张子康:这种流动性让我能够从多个视角来看待艺术和社会。当前时代的流动性反映了全球化、数字化以及社会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机会。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应该回应这种流动性,既要捕捉当代生活的动态特征,也要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2024武汉双年展现场(汉口馆)武汉美术馆供图徐凝之摄

采访者:对比作为美术馆馆长的美术馆运营,与地方城市的合作策展过程有什么经验的相通与相异之处吗?

张子康:无论是策展还是美术馆运营,都需要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观众的期待结合起来,强调艺术与观众之间的链接,增强观展体验,引起讨论和思考。在这样的展览中,我们也会考虑学术性和大众化相结合,平衡学术研究与观众参与之间的关系。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 2024武汉双年展现场(汉口馆)武汉美术馆供图 徐凝之摄

采访者:您有同时提到展览学术性与大众化的强调,您是如何看待这两个矛盾的呢?在此次武汉双年展中又如何进行具体的协调?

张子康:学术性和大众化并不矛盾。学术性为展览提供了深度和内涵,而大众化则确保展览能够为更多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在武汉双年展中,我们在各个版块都有观众可以参与、体验的作品,武汉美术馆还为观众准备了作品的详细说明,双年展期间美术馆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公教活动(如导览、讲座、互动装置等),这些都可以让复杂的学术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参与。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艺术家张有魁邀请观众到“船”上饮茶

采访者:此次策展也是您与范迪安主席间的联合策展,想问两位的合作是如何开始的?可以分享一下在此次合作策展过程中的具体感受吗?在此次合作中又有着怎样新鲜的感受和火花?

张子康:首先,我很荣幸进入到范迪安主席组织的策展团队,与范迪安主席的合作都会有新的启发。范迪安主席的视野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使得他的策展理念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此次武汉双年展的合作,我们从策展理念到艺术家的选择,都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形成了共同的策展思路。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 总策展人范迪安

03  “好”的城市双年展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地方特色与国际视野

采访者:我们有关注到此次双年展外国艺术作品的比例接近二分之一,您是如何看待地方城市双年展中关于国际作品的引入问题?又如何来赓续或者发展“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的?

张子康:在地方双年展中引入国际作品,可以帮助当地观众了解全球艺术趋势,促进文化交流。这次的国际作品不仅比例高,而且很多都是第一次在中国展出,包括我们在分版块主题和展陈设计上,都会给武汉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展览也形成本土艺术家和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之间的跨文化对话,两者之间是一种有机结合。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 艺术家阿尔弗雷德·米拉希·米洛特和小号的“武汉的钥匙”合照(Michele Stanzione拍摄于Milot佛罗伦萨工作室)

采访者:您觉得当下城市双年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您认为怎样的城市双年展才是好的城市双年展?

张子康:当下城市双年展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地方特色与国际视野。过于强调地方性可能会限制其国际影响力,而一味追求全球化又可能削弱城市的文化身份。一个好的城市双年展应该是能够反映城市的独特气质,同时融入全球艺术界的讨论。它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推动城市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平台。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2024武汉双年展现场(琴台馆) 武汉美术馆供图 曾熙来摄

(来源:凤凰艺术)

艺术家简介

对话张子康 | 结合流动性,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双年展

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绎美术馆馆长。主持策划、编辑出版各类文学、艺术图书千余册,多次荣获国家级图书奖项;策划众多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展览,如“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安尼施·卡普尔”、“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超越”西海美术馆开馆大展等。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