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69期对话
田黎明是一位中国画的求索者,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艺术创作是一种艰辛的耕耘。他告诉记者,艺术创作的感觉需要努力学习和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他通过自己的画笔,将内心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田黎明深知,作为一个中国画创作者,传承和创新是并重的。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使得他的作品既有生活和人文积淀,又充满了时代感。《中国美术报》日前邀请中国画学会会长田黎明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让我们一起走近田黎明,感受其平凡平淡的、宁静和谐的画作背后所蕴藏的艺术家的坚守与追求。
田黎明《青春》中国画
260cm×149cm 2014年
记者: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您认为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面貌?
田黎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近年来,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
广大中国画学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他们在学术研究与创作中,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律、守正创新的原则,不断探索创新,使中国画焕发出鲜活的时代生命力。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还深刻体现了时代奋进的人文内涵与创造性、继承性、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在家国情怀的主题创作方面,中国画学人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导,激活了写意人物画、工笔人物画以及山水画、花鸟画的创新与开拓。他们深入生活,描绘时代宏大蓝图,呈现出一大批鲜活的作品,弘扬了劳动者的真、善、美。同时,中国画学人在学术自省中生发自觉意识,笔墨与造型向着中国文化的深处体验,他们不断探索中国画的时代语言,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在传承出新、中西融合、时代创新中求索,中国画的笔墨与造型语境围绕着时代审美体验、探索创造、传承开拓的主题不断深化。中国画的形式与内涵也趋向多样性发展。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都呈现出多元性发展趋势。当代水墨中国画体现了观念与多元语境的探索,向内求索的精神日益凸显。在中国画的个性语言探索方面,形成了薪火相传的气象。一大批中青年画家群体在笔墨语言与生命体悟、生存体悟的探索中,传承老一辈的人文思想和探索精神,不断在中国画领域向自然与人文的精神开拓求索。近年来,中国画的创作实践呈现着繁荣发展的大气象。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耕耘,呵护并建设着中华艺术的大家园。他们在时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生活土壤、情感土壤中融入自己身心,创作出属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大家目标一致,学术上百家共融。年轻一代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传承其学术品格与人格境界,呈现了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传承与发展。大家体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为今天中国画百花齐放、守正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新时代中国画在“致广大 尽精微”的同一性上,以新的时代语言让情感审美与画法向着一致性表达,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与时代奋进者的真、善、美。
记者:在您看来,今日中国美术“高峰”的标准是什么?
田黎明:在我看来,今日中国美术“高峰”的标准,核心在于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老一辈艺术家以其划时代的经典作品,展现了作画、做人、做学问、做事的高度一致性,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学术境界与人格典范。我们后学应当秉承先生们认真朴素的人文境界和深邃的学术思想,将中国画的人格立足于学术品格之中。
我们的创作应当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艺术理想以及时代脉搏紧密相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向着时代的审美和意象生发。我们要追求笔墨与人生、笔墨与时代、笔墨与自然的统一,守正创新,自觉地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我们要深化现实主义创作和中国画的研究,不断拓展时代审美体验,深入研究中国画自律性特点和创作规律,以及写意内涵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这样的“高峰”,不仅是向老一辈艺术家的崇高致敬,更是对我们自身做学问、做人的严格要求与追求。
田黎明《土地》中国画
45cm×60cm 2020年
记者:请您结合自身近十年来的工作与创作经历,谈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切身感受,以及近些年您在创作方面有哪些拓展?
田黎明: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我近十年来始终将中国画传承与岀新、传承与创造作为自己的研究和努力方向。我坚持时代审美体验,从现实生活到艺术理想、从文化感知到人文自省、从时代境遇到审美意象,不断深入探索。我致力于将劳动者的形象、自然风貌以及内心人文感知融入作品中,追寻中国画在新时代新语境下的鲜活人文理想与笔墨品质。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先生们在教学中总结出的许多珍贵的学术理念,如关于临摹传统绘画、欣赏作品人文内涵、写生与创作相融、文化积累与生活厚积如何与审美相融等,都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我渐渐体会到,写生不仅是对对象的描绘,更是将人文感知和思考融入对象,从对象赋予的人文感知中发现与审美相关的元素,从而生发意象与笔墨的契合。在创作中,我倾向于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平淡事、平淡岁月和平淡景观作为主题,我向往在平淡中追寻着文化理想,向往心性与自然的融合,这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平淡天真”的理念,也是我一生都要慢慢去体会的。我认识到中国画通过画格、品物等来呈现创作的内蕴,让自己在体会文化内观的元素中,向着生活的情感、向着意象审美去发现画面内在的表达方法。近年来,我创作了农民工、阳光下游泳的人、都市系列,主题画有《桃花源记》《大唐玄奘法师》《嫦娥奔月》《浦东清晨意象图》等作品。每一幅画都是我向内求索的新课题,我从生活、人文、读书感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劳动者朴素言行中积存素材,以时代奋进的气象为基础,向着心中理想和语言境界去寻求体会。
田黎明 浦东清晨意象图 中国画
295cm×480cm 2022年
记者:近年来,许多画家积极投身主题性创作,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田黎明:作为当代中国画的创作者,我们肩负着责任与使命,要走进生活,以自己对生活的深切体会,将画笔融入时代奋进者的形象中,主题性创作要在审美体验中下功夫,审美的情境生发在劳动者的奉献中、在社会的生态与自然生态里、在自己所向往的理想中。我画画是由感而发,发自内心的,我想画的是大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和所感所悟。在创作中,我力求将体验的形象从内心表达出来,把真善美贴近笔墨的元素,让画面的一切形式表达都融入审美语境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这是一个艰辛的求索之路。
记者:您如何看待文艺作品的原创性和时代性?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田黎明:在我看来,文艺作品的原创性和时代性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律性发展始终与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画家们通过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精神和时代人文精神内涵,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时代气象融汇于作品中,这是每位画家的重要课题。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意味着,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中国美学的人文理念放到今天中国画的人文感知中,同时,也要把时代赋予的精进的人文精神放在中国画的人文观照中。在审美与意象的提炼中,我们始终追求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和而不同的理念,让个人融入群体、人与自然相融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体现出作品的原创性和时代性。
(来源:中国美术报)
画家简介
田黎明,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89年考取卢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