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未来”展览
张杰作品现场
张杰的艺术之路是一场从社会热点到内心世界,再从内心世界向自然风光延伸的旅程。他的作品《建设中的淘金广场》《蛹》《月光》等,分别代表他对不同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张杰的艺术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内心状态的探索和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求新。张杰的作品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观照了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影响。从早期关注社会转型期间的人群心态和社会风貌,到后来更多地转向个体的内心体验和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张杰的艺术轨迹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多样性的深刻理解。
——策展人语
在“不确定的未来”展览期间,悦来美术馆邀请张杰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对话。
受访:张杰
采访及编辑:赵谷靖
赵谷靖:您在作品中使用缤纷、绚烂的多重元素来折射各种社会场景,能否谈谈这些元素是如何选择的?
张杰:我的作品主要涉及两个代际,即60后到80后以及80后到00后的符号元素。对于60-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这些符号包括中国传统的“福禄寿喜”、仙鹤、迎客松、太湖石、梅兰竹菊等,而对于80-00后这一代人来说,符号则更多与他们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卡通动漫、英雄形象等相关。
我这样划分的主要想法是,通过将这些他们成长经历里非常熟悉的符号进行置换和组合,形成一种激发观者内心共鸣的画面。符号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符号组合成的画面所传达的内容。我希望不同代际的观者能够在他们熟悉的符号中,找到他们想要了解的画面。
盲渡
数字版画 90cm×90cm 2023
永远是欢乐
数字版画 90cm×90cm 2023
赵谷靖:作品给观者一种繁华与冲突并存的视觉经验,能否分享一下在这些画面的背后有什么样的隐喻?
张杰:我们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世界文明进程中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到了当下21世纪,我们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的经济繁荣是大家都可以真切感受到的,但是另一方面,世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仍然存在,我并不想用一种非常刻板、严肃,或是沉重的方式来进行表现,更希望有一种大家可以感受到的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里面分享的我对这种冲突的一些理解。在我看来,那种绚烂繁华的社会景观背后,透露的更多是一种非常孤独的状态,我想这是当下社会里最普遍的一个情绪特征,我想把这种特质传达出来。
赵谷靖:电子绘画作为您的创作媒介,您为什么选择了它?
张杰:可能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电子绘画会成为一个话题,但对于90后、00后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特别的话题。技术的进步确实扩大了艺术创作方式的选择范围,这是不可逆的趋势。传统的版画和其他形式的绘画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也受到了影响,推动了艺术创作形式的多样化,就像是当年的安迪·沃霍选择做丝网版画,以及更早的照相机的产生,都对艺术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有烟花和喷泉的夜晚
数字版画 90cm×90cm 2019
我早在十多年前看大卫·霍克尼展览时,就对iPad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看到他用iPad创作的作品,就被深深触动。我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了解他为什么要用iPad来进行创作,一方面iPad具有便捷性,另一方面它也能适应年龄和身体状况,此外,对科技产品的好奇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尽管使用iPad进行创作,但我并不打算沉浸在对这个技术本身的挖掘,而是把它视为一种工具,我所关注的仍然是作品要传达的观念和内容。如果在未来的创作中,某种技术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我的想法,我会考虑使用,但核心注意力始终在作品本身的表达上,而不是对技术的炫耀。
赵谷靖:那您觉得和过去的纸本绘画创作相比有什么特点?
张杰:我不想过多地区分这两者,在我看来,传统的绘画技术和表达形式可能会产生一种所谓的“专业距离”,这种距离常常被艺术创作中的专业技术所强化。过去,我们在创作和观赏艺术作品时,往往注重技术的展现,并希望观众能体会到艺术家在专业技能上的深厚功力。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专业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数字技术创作,我希望能够拉近与当下观众的距离,而不是展示某种传统技术上的能力。我更在乎的是让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而不是依赖于以往那种传统技术的展现。
漂泊的山水
数字版画 70cm×90cm 2023
赵谷靖:本雅明认为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兴起,艺术品可以被无限复制,它的灵韵也会逐渐消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杰:关于这个问题,许多欧洲老牌艺术家,或者美国现代艺术里面都有这样的一个争论,他们尤其关注艺术品的“灵韵”问题,无论是立体的雕塑还是绘画,他们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应该通过艺术家的大脑和双手,才能将情感、思考和对创作的判断无损失地传递到作品中,传播给观者。对于这些艺术家而言,机械复制或其他外部手段都会导致作品传播的某种“信号损失”,使得作品的完整性和灵韵受到影响。
但是,艺术创作在当下有着更多的可能性,我并不认为无限复制就会丧失作品的灵动性,最终决定作品价值的还是它所传达的内容。
技术的进步确实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形式,但艺术作品的核心仍然在于它传递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技术本身。尽管现代技术可以带来炫目的效果,但我想那不是艺术的本质,关键还是要回归作品,看它传达了什么内容,以及除技术之外观众还可以感受到什么。
“不确定的未来”展览
张杰作品现场
赵谷靖:《香蕉船》等系列作品是否意指一种“景观社会”?以图像、媒体和商品形式表现的文化,影响着人们感知世界。
张杰:关于这一点,我不适宜从全球范围内去理解“景观社会”这个话题。我只能基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来探讨这个现象,而不是从宏大的视角来表述全球社会的状况。我更多的是从我生存、成长的环境出发来体会,科技所带来的愉悦和快感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文化精神层面的滋养。
如今,有的人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虚拟的、即时的、短暂的情绪化体验,而对传统意义上深度的文化体验的需求逐渐减少,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我并不认为这完全是一个糟糕的问题。作为一个绘画工作者,我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感受将这种现象呈现出来,希望观众能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来,而不是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去评判对错。
香蕉船
数字版画 160cm×120cm 2023
(来源:悦来美术馆)
画家简介
张杰,196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9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2008年6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湖北省美协理事,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馆长,湖北省第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常委委员。
荣誉及成就:
2000年任湖北美术学院成教部副主任;2006年任视觉艺术基础部主任;主持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主持2007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视觉基础课题式教学模块的构建”;主持2011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视觉艺术基础新教学模式研究”。
自2014年任职湖北美院美术馆馆长至今,本着藏品活化,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准则,多次策划展览项目,其中11项馆藏展连续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6项国际国内展览先后荣获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或提名;1项公共教育项目获得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2023年作为负责人申报立项了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中部崛起的时代画卷——鄂湘赣地区主题美术创作巡展》。
创作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重要展览及全国美展,并获得不错的奖项:
《联系家教》获“第八届湖北省油画作品展”优秀奖并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兴奋的麦子》获“第九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并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成长的烦恼》获“物言物语——湖北省小幅油画、小型雕塑展”学术奖;
《蛹》获第二届湖北省油画展“湖北油画艺术”奖;
《红土地》入选“第十三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
《二七荣光》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等。
两次举办个展,作品多次被国家重点美术馆收藏:《有烟花和喷泉的夜晚》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建设中的淘金广场》被湖北美术馆收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