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68期 对话
作为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继承了岭南画派求实、求新的精神内核,注重写生。她从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致中汲取创作灵感,以画笔生动展现岭南大地充满生机的生活气息。作为教育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林蓝还一直致力于美术院校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广东地区美术事业的发展,并大力促进粤港澳地区文艺领域的活动、交流与合作,为加强湾区的紧密联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美术报》日前邀请林蓝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编者按
采访者:中国美术报
艺术家:林蓝
采访者: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您认为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面貌?
林蓝:回顾这十年,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和面貌。作为亲历者、见证者,我深刻感受到社会洪流在身边汹涌澎湃,推动着中国画不断前行。
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首先体现出强烈的继承性。中国文化、中国美术、中国绘画传统如同一条强壮富力的河流,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不断向前流动。我们需要从源头溯起,不忘初心,回到中国画的出发点,一路溯流而上,汲取其中的营养。无论是深受感动的形式、图式,还是其中的思想、境界,都是我们艺术家汲取最初与最终营养的点。
此外,新时代的美术还需要具有时代性。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中国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全国性的美术展览和画院年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丰富的面貌。无论是年轻的作者反映身边的生活、迎接科技时代,还是成熟的作者在传统图式、样式中寻找新的突破,都展现了中国画创新的势头。这种老中青的创新势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画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同时,我认为新时代的美术创作还需要与人民紧紧融合在一起。我们需要把继承和创新与人民的需求和审美结合在一起,让自己的生活和艺术在这块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新时代的中国画发展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创新突破;既需要展现时代精神,又需要与人民紧密融合。这是我所理解的新时代美术的发展特点。
采访者:近年来,许多画家积极投身主题性创作,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林蓝:在大型主题性创作工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宏大的主题体现到自己的艺术语言中,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去呈现宏大的主题。也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宏大主题,挖掘其背后的内涵,同时选择其中适合视觉语言表达的内容呈现在自己的创作中。
岭南美术有着辉煌的传统。古往今来,涌现出众多的美术大家与大作,书写出中国美术发展长河中瑰丽的岭南篇章。我记得在广东美术创作中,一直有集体创作的传统。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山月、黎雄才等老艺术家就带领广州美术学院(原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的全体师生深入到武汉防汛、到湛江防洪等第一线,用国画的笔墨去画汽车、沙袋等现实生活的元素,呈现出宏大的主题和现实生活的热度。这种集体创作的分量和扑面而来的生活与斗争的热度,让我深感宏大主题创作的感染力。同样,20世纪70年代广东的农讲所创作也是一批优秀的主题性创作。
当时,为了纪念革命历史,建立星火燎原纪念馆,广东优秀的中青年作者被抽调上来,完成了一批关于那个时期的历史创作。他们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探索精神,创作出了留得住的红色经典。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主题遴选严格,而且艺术语言突出鲜明,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这让我深感在主题创作中,我们不仅要全身心投入到对主题的理解中去,还要调动自己的独特理解,将其呈现为一种艺术形式。
2012年到2016年,我用了四年时间采用金箔纸创作的国画《诗经——长歌清唱》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长期陈列。2019年,我调任广东画院。广东画院发扬集体创作优良传统,联合创作了多幅精品,包括《南粤先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这三件大型主题创作一经亮相,就受到各界好评。《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更是入选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巨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并入列片头九件重点作品之一。通过全面走访和实地调研,我还着手让广东画院与广州美院、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实现四院联动对接,以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的广东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为核心,联动四院分别建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同时调动各地市基层主旋律创作的队伍,组成金字塔式的广东主旋律创作阵营,以更好地发挥美术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作用。传承与创新是岭南美术的潮流,希望持续推动美术的高质量发展,承接上先辈辉煌的洪流,让这个传统继续滚滚向前。
2023年10月10日,“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授牌仪式在广州美院大学城校区举行,中心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共建,将汇聚更多资源与优势,不断开拓新时代广东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历史深度、艺术高度和精神广度,助力广东美术事业从“高原”迈向“高峰”。
因此,我们应当像前辈们一样,把主题跟创作进行深度融合。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反映我们所处新时代的重大事件与重大题材,这是当代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这样的课题不仅是一次综合性的展现,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和历练。要以鲜明的艺术语言和个性面貌,以契合当下人感受的形式去表达和创作。
采访者:请您结合自身近十年来的工作与创作经历,谈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切身感受,以及近些年您在创作与工作方面有哪些拓展?
林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我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广州美术学院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特别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美术院校和优势学科。
近期,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作品展在广州开幕。在这场全国美术界五年一度的盛事中,广东共有49件作品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三;其中进京作品14件,数量居全国第一。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展,进一步推动广东艺术创作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未来,我们将继续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血脉,根植岭南地区兼容并包、求真务实、求变尚新的精神本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用艺术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写生是岭南画派的基石。岭南画家所写的“生”,重点在写生活之“生”,写的是可眼见、可直观的真正活生生的“生”。我认为,艺术家在画花鸟的时候,不仅要描绘岭南花鸟、奇花异草,更要歌颂一方水土的文化和生命。2023年,我完成了9.6米×6米的大型创作《吉祥岭南》,现藏于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二期大礼堂。画面中描绘了木棉、鸡蛋花、芭蕉、荔枝这四种岭南地区特有的花果,呈现馥郁斑斓、生机勃勃的南方气象,兼具传统花鸟的意趣和现代绘画的构成感。
要更好地服务广大的美术工作者,就要做好人的工作,出人才、出精品、出大展。广东历来是美术创作大省,美术是文化强省的重要力量。岭南画派在百年前,就提出了国画革命。其命维新的使命感,让广东画家具有了优良的传统:艺术为生活而生,作品为时代而作。一定数量的大作,才能垒出大家。同时,需要用大展为大家、大作做推广,相辅相成、彼此成就,从而讲好广东美术故事、湾区美术故事。
以“大作”的孵化培育工程为抓手,近年广东组织实施了“改革开放实践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是广东省委宣传部启动的大型重点美术创作工程,汇聚广东美术重要创作机构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及21个地级市美协等百位名家,集合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漆画等多个专业门类,共同孵化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的百件力作,并对优秀作品进行评估与收藏,丰富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美术馆新馆馆藏“大作”的数量与质量,为广东积累公共文化财富。这项工程在2023年12月收官,希望未来能有多期的滚动,以此来产生岭南当代美术的千件作品。真正能用一辈子去书写其艺术品格的,张张都有分量、质量与数量的积淀,才能被称之为“大家”。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任何艺术家都要有这种书写史诗的雄心。
林蓝 春天 中国画 140cm×140cm 2022年
现藏广州国家版本馆
采访者:接下来,您打算怎么展开工作,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和安排吗?
林蓝: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学习、认真履职,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自强的文化创造,积极探索以“大作”“大家”“大展”“大馆”四大工程建设推动广东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美术路径,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文艺新章。
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生生不息,在新时代新的使命下,我们将再思新起点、再建新目标——如何与时代同步,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使之具有时代性;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之具有继承性;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我们的创作、我们的工作让中国的人民大众真正认识到中国美术与中国文化真正的好,真正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这是我所理解的当代中国美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中国美术报)
艺术家简介
林蓝,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其作品曾获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银奖等多个奖项,巨幅国画《诗经——长歌清唱》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及长期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