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引领,品格立院”是刘万鸣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后提出的创作理念,亦是他一生从事美术艺术创作的实践感悟。从受母亲影响埋下艺术种子的懵懂少年,到艺术创作与生命融为一体的艺术家;从高校教师到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从花鸟创作到大型国家主题性创作,绘画艺术创作造就了刘万鸣身份的转变,同时他对艺术创作的坚持与热爱也成为推动中国美术艺术发展轨迹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编者按
采访者:北京青年周刊
艺术家:刘万鸣
采访者: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10 周年。恰逢您获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借此契机,您将如何带领同事肩负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精品奉献人民”,努力出作品,出人才,出成果,促进中国当代美术繁荣发展呢?
艺术家: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10周年,我参加文代会并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非常感动!我于今年 4 月底到国家画院担任院长。作为国家画院院长,感觉任务和担子是很重的。国家画院在全国的美术创作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引领性,所以来到画院后,提出了“经典引领,品格立院”的创作理念。我一直在思考,作为国家级高平台的画院,我们如何做到保持作品创作与人民的关系,作品创作与时代的关系。“经典引领”是我们每个画家的向往和追求,有了这种向往和理想的追求,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作品。国家画院才能真正名副其实地具有引领性。“品格立院”的理念,是基于中国古代画论当中经常提及的作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证。“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人的品格品质和所创作的作品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国家画院的个体画家,一定要有大情怀,大情怀是指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是建立在国家和民族的基础上,要坚定不移地为国家服务,即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为国家服务。
另外,我们要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锤炼自身的品格意志,从而提高对生活的感悟。作为国家画院的画家应该身体力行,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懂得感恩,感恩这个时代。每个艺术家应不辜负国家期望,努力拼搏奋进,踏踏实实创作,切实肩负起引领艺术创作的使命。
《秋风无尽,白露朝霜》166×148cm 纸本设色 2023
采访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长期关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话题,2023 年全国两会结束后,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足迹遍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2024 年全国两会,您提交了新的提案:改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镇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请您介绍一下您提出这一提案的初衷?
艺术家:作为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深知作为政协委员工作的职责首先是做好团结工作。提案要确保其准确性。政协委员提的提案一定要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提案更不应该停留在书斋里或者办公室的冥思苦想。提案要有科学性,同时一定要拿出具体可实施的方案,这就需要政协委员在调查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认知能力。
这些年来,我特别关注基层文化教育和非遗保护方面的提案。这与我的家庭出身有关。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后来到大城市上学、工作,但是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与怀念,以及记忆中祖辈父辈的生活的艰辛对我内心触动很大。因此,每次走入乡村基层,我都会产生帮扶想法,努力帮助别人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这是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协委员在自身有能力情况下应该去做的事情。
这些年,我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几年前,我曾到河北唐县的晋察冀山区考察写生,那里是聂荣臻司令员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战斗生活的地方。通过写生我与那里的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记得有一年的新年前夕,我给当地山里的老人捐了近 20 万元的大米,使老人们过了一个好年,当时县领导还拍了很多照片感谢我。
“改善乡村振兴帮扶县的小学多媒体教学”这个提案也让我感受特别深,于是我身体力行,出资近 50 万元捐给沂蒙山区九三镇小学完善了教学设备,心里异常高兴。近期,湖北美术学院聘我为教授。我将计划设立奖学金,针对学习优异的美术学院学子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我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使我的提案与初心密切相关,都源于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对我心灵的触动。
《圆融——调合郎世宁》230×200cm 纸本设色 2021
采访者:您青年时代就注重在读书中沉淀,之后又投身理论研究中去寻找正道,探索和研究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等创新性发展课题。您认为新时代中国画发展在创作规律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和新风貌?
艺术家:很幸运,我的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都是善于读书且善于督促别人读书的好先生,使我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即使是当下的多媒体时代我还是喜欢看书,比如在火车上或者在宾馆里的闲暇时间我都会看书默读,享受阅读的乐趣。我认为读书和看手机获得的知识是有区别的。手里捧着书,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联想。这也如同童年时看电视和连环画,它们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除了看书,我有幸在大学里教授中国画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在此过程中使我养成了对知识的渴望。在大学教书期间我从不带课本,都是通过思考和记忆把提纲所延续的问题背下来,并转化为心灵的东西,就如现在我们提倡的文化于心。我对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的“学古不泥古”感受很深,特别是从事理论工作以来,对当下文艺思想方向的准确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有着切身的感受。这些思想对我的绘画创作影响很大,对于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创作规律,价值取向很重要。我们学习古人,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古人,一定要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开拓创新。这与我们的新时代精神和新时代的价值取向是有一定关联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心灵的感应。心灵感应影响着绘画创作对事物的笔墨表达。新时代为我们造就了绝佳的创作环境,所产生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歌颂国家、歌颂党、歌颂民族,是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当代艺术家的职责和使命。只有坚守传统,了解认识传统,才具有发自内心的自信魅力,才能真正认识到我们五千多年文明的辉煌和文化的强大,铸就自身内心强大,再感悟生活就有了升华。
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西方艺术对我们青年人的冲击很大。幸运的是,那时我接触的都是一些赓续传统的老先生,他们的教诲和引领至今依旧让我感恩。青年阶段取向是多向的,心理波动大,需要有定力的人去引导。
山水写生 24.5×16.7cm 绢本水墨 2021
采访者:龙年之际,您创作了一幅《九如图》,您这幅作品的寓意在哪里?
艺术家:这幅《九如图》,我画了 9 条鱼,中间还有一只猿猴。在中国有一种象征寓意,“九”这个数字也有一种象征。春节,是中国人民的幸福节日,现在好多外国朋友也过中国年。龙年之际,我画这幅画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是对祖国、对全国人民,包括家人、朋友们的祝福。这是中国画作的深刻寓意所表达的感情。作品积极向上,给人带来幸福感,带来对生活的满足感、祥和感、圆融感,这是艺术家,特别是作为中国艺术家的一种善意表达。我们讲究画与人品,人品在先,德艺双馨。就在于你的作品所起到的有益于社会与人的教化,达到了善的升华。
山水写生 17.3 x 15.8 cm 绢本水墨 2021
采访者:您出生于古运河边,您的母亲擅长剪纸和描花等各种民间艺术。儿时的记忆和经历,以及您的母亲对您艺术之路有何启发和影响?
艺术家:人在儿童时期心灵是单纯的,那时的所见所闻都会在心灵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一生。每每谈论我的从艺道路,我都要谈到母亲对我的影响。自我记事起,母亲的剪纸、描花以及所做的一些针线活和装饰品,这些都成为艺术的种子深深地埋在我的心灵深处。随着年龄增长,这颗艺术的种子也在慢慢发芽成长。直到今天,艺术已经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如果让我几天不作画,就会感到浑身不舒服,甚至心情沉重。
大吉祥 32×29.5cm 纸本设色 2020
采访者:您多次随全国政协书画室到内蒙古等地写生、调研,您的关注点似乎也慢慢从花鸟变成了人物,经常拿起铅笔与人物画家一起画起来。那么您从基层群众的朴实的生活中获得了哪些精神财富?
艺术家:我在大学教学时就常对学生讲,古代的画家画科没有局限性,花鸟、山水、人物都是一体的。我们所看到流传下来的画家作品无非是他们在其中某些题材当中最出色。所以作为画家应该在山水、花鸟、人物各题材都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我在天津美院时写过一篇文章《笔法综用自出新》,其中写到中国画的笔法,不是强调山水笔法、花鸟笔法、人物笔法的隔离分开。笔法应是相通的。山水的笔法完全可以用到人物中,人物的笔法也完全可以用到山水、花鸟中,它应是笔法综用的体现。尤其对于青年画家,不要过早地给自己分科限制。一旦分科,随着年龄的增长局限性会越来越大。年轻人必须锤炼多重能力,提高综合能力,所以我从上大学时就开始练习人物、山水、花鸟各种题材的绘画。
大概在 2018 年,我画了一批人物画,现在想起来很有意义,让我体会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我们无论创作山水、花鸟、人物都要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绘画是枯竭没有生命力的。石鲁先生提到的传统与生活,以及李可染先生说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都是对这一观点的体现。
溪岸听泉 47.5×47.5cm 纸本设色 2018
采访者:您的画作被评论为造型严谨,用笔潇洒,内蕴无穷而变化丰富,以宋元传统为根基,作品既有宋画之严谨精确、庄严大气,又有元画之潇洒蕴藉和书卷气。您认为一名画家自成一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艺术家:一位画家要自成一家,不是一朝一夕的。年轻画家不要过早地人为强迫自己形成个人风格,而需要在不变中之变。强迫形成的个人风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可能有个性,但作品却往往缺乏内涵。要想作品既有内涵又具风格,需要长期的锤炼。首先是对传统绘画揣摩研究,其次要有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二者合一。石鲁先生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观,是值得我们后学去继承和研究的。对传统的认识又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理解,需要长时间积累,就像我对宋画、元画的喜爱,直到现在我依旧每天研究,并且这会伴随我一生。徐悲鸿先生直到去世前,他的案头上还放着一册碑帖,每天在读。
只有将传统与生活合一,方有可能自成一家。当然,这是基本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生活阅历、接触的人、生活环境、艺术阅历、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因此,中国画中分出大笔墨、小笔墨,大境界、小境界,这和价值取向有直接关系。有些传统作品并不都优秀,所以我们提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就是对经典的继承。取法其上仅得其中。
平湖清寂 355×193cm 纸本水墨 2022
采访者:您积极参与了国家主题性创作,作为第一作者完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黄河摆渡人》《南水北调工程》等作品。组织、策划了“中国乐器展”“中国素描展”, “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人民为中心 文艺攀高峰”“百年巨匠”等大型展览。这些工作对您从事文化管理工作会起到哪些启发作用?
艺术家:一个人的阅历、环境会决定你的思想感悟。我早年在美术学院任教时,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锤炼了 20 多年。后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旧是一边担任老师,一边从事创作。在国家博物馆时更重要的任务是展陈的管理,期间涉及一些展览策划。这段人生经历也是一种幸运,使我每一阶段在不同专业上有不同的感悟,并在其中经历了不同的锤炼。
我参与大型创作工作,使我得以从花鸟画向大型主题性创作、国家主题性创作进行转化。虽然各种绘画都有其主题性,但是国家大事件的主题性创作,和花鸟的一枝一花一叶还是有区别的。国家大事件的主题性创作需要大体量、大场面,这时就需要笔墨转化。前提首先应是思想意识的转化,不单单是笔法内涵。如果思想意识没有转化,笔法的转化是生硬的。
我的思想转化与我多年从事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着直接关系。我在国家博物馆任职 5 年,期间有很多机会看到前辈大师的作品,如老艺术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10 周年创作的经典作品。我还策划了“中国乐器展”“中国素描展”,“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人民为中心 文艺攀高峰——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 周年主题展”,“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等大型展览,这些不是建立在一个画家或者一个小群体的展览,而是在国家层面体现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传承。比如,“中国素描展”体现了中国人对西方素描的百年传承与发展。“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呈现了我们党从始至今的伟大历程。“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更是展示了百年来在中国各领域中具备影响力的巨人。策划这些展览,对我心灵触动非常大。当我思考问题时,就不会有更多的局限,变得平远辽阔,就像山水画当中的高远、平远一般,有了更开阔的视野,能够宏观地观察世界,这是我从花鸟画转入国家主题创作的最深刻感受。
采访后记
此次采访中,刘万鸣院长从学术研究、创作经验、行政历练、品格修炼等全方位,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精神世界和艺术境界。相信在他的带领下,秉持“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的学术追求,全国画院系统将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新的美术篇章。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艺术家简介
刘万鸣
全国政协委员
民盟中央委员
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
广州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书画)人才成果展”评审专家
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评审委员
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
故宫博物院中国画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审委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