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19 08:33:14
听新闻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贵州写生 65 x 67cm 纸本设色 2024 

采访者:您今年出版的新书题名为《速写的边缘》,为什么会提出这一概念?这个“边缘”和它对应的“非边缘”又是指的什么?

党震:这得从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学习时说起。那时候我特别重视速写,觉得它是考进好大学的敲门砖,但是当我拿着一年级写生后画的一批速写去见刘庆和老师时,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话:“你这批速写画得还不错,最大的问题是太像‘好速写’了。”当时我无法理解这句话,为什么好速写反而成了最大的问题?后来我明白了,所谓的“好速写”其实是已经成为某种标准和样式的规范化的东西,与个人的思考没有任何关系。这句话对我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依然提醒着我,不要陷入一种僵化的标准里,要不断尝试一些“错误”,这样才能证明你在活着,在思考。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终南山写生之一 65 x 67cm 纸本设色 2024

《速写的边缘》一书谈的不只是速写,更多探讨的是关于写生的概念。我提出的“边缘”这个概念,意在鼓励大家跳脱“好速写”的既定框架,勇于在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边缘”地带进行探索与尝试。在这里,每一次试错都是向更广阔艺术领域的迈进,每一次训练都是对自我边界的勇敢突破。通过速写突破自我,找到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终南山写生之四 65 x 67cm 纸本设色 2024

采访者:以前人们学习水墨画,往往从传统素养和笔墨上下功夫,可能没有深厚的素描、速写功底,而您在早年打下的素描、速写基本功,对您在水墨领域的创作,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它们在提供养分的同时,是否曾有束缚?

党震:这牵扯到两个大的问题,一是传统素养和笔墨指是什么,二是素描的学习和训练会对水墨传统的理解和创作产生什么影响,以及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先,我认为传统素养是宽泛概念,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生命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性反思等深层次内容,远超水墨技巧范畴。传统素养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思考、儒释道思想对文人的塑造,以及这些在人格与生活状态中的体现,其重要性远超单纯笔墨技巧。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终南山写生之三 65 x 67cm 纸本设色 2024

其次,素描常被狭义理解为具象写实能力或基础训练,但忽略了其最重要的初心。广义上,素描作为单色绘画是观察自然、表达感受与内心观念的方式,若将水墨视为单色绘画,则水墨画亦可视为素描。素描不仅是基础训练,更是与世界交流、表达自我的方法。写实素描的训练目的不仅是复制自然,更在于培养整体观察、缜密逻辑、细腻耐心及手控能力。这些能力对水墨画创作同样重要,有助于控制墨色层次、造型关系等。因此,应超越狭隘理解,从文化思考出发,以宽广形式语言探索,消除因内心狭隘或知识结构浅薄造成的障碍。争论水墨与素描的界限、中国画学生是否应学素描等,均属无意义,关键在于打通知识障碍,全面理解艺术本质。

在我的学画经历中,写实素描的严谨性曾限制过我的想象力和放松状态,但对内心强大、有艺术追求的人来说,这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我认为素描给予了我宝贵的帮助,应怀着感恩之心看待它,并为其注入新的认识,使其成为创作中的有力工具。这样的态度比贬低素描更为积极和有益。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松与石之三 68 x 136cm 纸本设色 2024

采访者:您曾多次深入华山、泰山、嵩山等名山大川写生,对自然形态中的形式元素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并从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方式。您如何通过写生提炼出典型形象?在您看来,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是什么?它能否表达出个人的真实情感?

党震:早期,我频繁踏足陕北的米脂县姬岔乡申杨崖村,那里独特的自然风貌成为了我探索水墨当代性的重要起点。我沉浸于这片土地,通过无数次的写生,尝试将传统水墨与现代元素融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实验性质的“彩墨风景”或“抽象风景”。这些作品不仅入选了全国美展,更标志着我艺术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从具象写生迈向抽象表达的尝试。这一过程中,我广泛借鉴了国内外艺术大师的风格语言,如克利、塞尚、马蒂斯、夏加尔、尚杨等,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实现了对传统水墨框架的超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喜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写生的追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逐渐从追求外在形式的新奇转向了对内心感受的深入挖掘。我开始在山东泰安汶河附件的山脚树林等朴素环境中寻找灵感,画面也回归到了更为具象的表达。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看似简单朴素,却蕴含了我对自然主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这种转变,让我变得更加沉着与内敛,找到了艺术创作中新的着力点。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党震在山中

再往后,我的脚步又迈向了名山大川,如泰山、嵩山、华山,包括近几年常去的终南山。这些曾经被我回避的“优美”风景,如今却因它们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而重新吸引了我。特别是终南山,其未被过度开发的原始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及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让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回声,感受到唐代诗人的情怀,如王维诗中所写“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在终南山的写生中,我超越了形式与语言的束缚,实现了自我情感的恣意表达。作品不再受限于任何既定的艺术流派或观念,变得通透、干净和纯粹。创作也好,写生也罢,当全身心的浸泡在某种非常充沛的感染力当中,就可以享受一切带给你的力量,这种完美的生命体验是最重要的。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松与石之一 68 x 136cm 纸本设色 2024

采访者:在传统素养和笔墨工夫上,当代人是不可能跟古人相比的。您也不断在寻求着突破,您认为当代水墨艺术家,相较于古人有哪些独特优势?

党震:在探讨当代水墨艺术家与古人之间的比较时,我们确实需要认识到,在狭义的笔墨技巧层面,古人由于历史积淀与长期实践,可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当代艺术家在艺术追求上无所作为或缺乏优势。

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这为我们提供了古人无法触及的丰富资源。我们拥有更完备的写实素描能力和色彩理论体系,这不仅来源于西方艺术教育的资源,也融合了东方的审美精髓。此外,电影、音乐等现代艺术形式的熏陶,以及高效交通工具带来的广泛游历体验,都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感受力。其次,当代艺术家的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与古人截然不同。我们拥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学术环境,能够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当代艺术家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审视问题,避免陷入狭隘和短视的境地。再者,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为当代水墨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创新空间。毛笔和生宣纸虽然是传统水墨艺术的重要载体,但并非不可替代。当代艺术家在探索新语言、新材料的过程中,不断挑战传统边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水墨艺术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和表现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南山写生之四 65 x 45cm 纸本设色 2024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在笔墨技巧上与古人较真儿,更不应该妄自菲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取向。当代水墨艺术家应该立足于时代背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创造力,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去探索和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南山写生之二 65 x 45cm 纸本设色 2024

采访者:中国绘画传统更注重意象,这与西方抽象不同。您如何看待意象与抽象?以及视觉与内心之间的关系?

党震:首先,两者并不矛盾,不要将它们简单地对立起来。意象,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超越了具象与抽象的二元对立,强调的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即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提炼与升华,传达出深远的文化意味与美学追求。而抽象艺术更多指的是一种形式语言系统,通过非具象的图形、笔触、色彩等元素,构建出独特的视觉体验与情感表达。在理解意象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深具文化内涵与审美意境的艺术表达方式。它不拘泥于外在物象的具体形态,而是追求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因此,意象并非单纯的图像传递,而是艺术家内心情感与哲思的物化体现。相比之下,抽象艺术虽然不直接表现具体物象,但其形式语言的探索同样能够触及人心,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南山写生之一 65 x 45cm 纸本设色 2024

在探讨视觉与内心的关系时,我们强调这两者之间的互为补充与引导。视觉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情感体验。而内心则是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与反映的主体。对于艺术家而言,保持视觉的敏感与心灵的深思和沉淀同样重要。他们需要通过观察、阅读、体验等多种方式,不断积累人生经验与视觉修养,以此来实现自我超越与艺术创新。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南山写生之五 65 x 45cm 纸本设色 2024

采访者:中国的艺术传统是“尚古”,重人格修炼;而西方现当代艺术则是重创造性,重个人的自由表达。您的艺术创作在这两者之间做何取舍?

党震:“尚古”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像我们常谈到的“古意”或“高古”,认为越古的就越高,这背后是对久远历史中那些卓越文化成就的敬仰,认为它们所达到的高度往往令人难以企及。然而,“尚古”并非东方独有的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对古典文化的推崇与珍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陈列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

反之,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工作者或文人们也从未停止过对“时风”的追求与创新的渴望。正如清代赵翼诗中所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体现了对创新精神的颂扬。石涛的“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更是直接表达了超越古人、展现自我独特风格的思想。回看中国美术史会发现,每当新样式或新风格的诞生,都会伴随着对创新者的赞誉与鼓励。比如,山水画在北宋至南宋的转变中,“二米父子为之一变”,这一变化不仅是对新风格的肯定,更是对创新精神的赞扬。此外,清代从四王到四僧,从文人画与院体画,都是对新与旧、古与今的一种学术探讨与争论。

因此,我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尚古”与创新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并行不悖的。在“尚古”中体验高古的文人意趣、学习古典文化精髓、提升自己的修养的同时,我们也应保持对生命的新鲜感动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勇于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终南山写生之七 30 x 50cm 纸本设色 2024

采访者:您提到希望在精神上找回宋人对走近自然的神性,表达上又带有语言的当代性、视觉的场域性的艺术探索,为何选择致力于这一艺术坐标?

党震:选择在精神上找回宋人对自然神性的追求,同时融合语言的当代性与视觉的场域性,源于我早年就埋下的山水画情结以及对宋画独特美学价值的认同。我在考进大学之前最早接触的就是山水画科,虽然后来在美院学习的都是人物画专业,但内心始终对山水画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本身也乐在其中。我时常在写生中描绘风景,那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心灵的寄托。

选择宋画作为我艺术探索的阶段性重点,是因为北宋绘画中的某些具象痕迹所展现出的朴素与内敛,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那份未被张扬的和谐。在宋画中,画家以谦卑之心,仰视自然,将宏阔、深沉、神秘的自然之境呈现于画面之上,这种对自然神性的崇敬,与后来文人画强调心性,大写意强调笔墨抽象化的方向形成了对比。而相较之下,我依然更倾向于那种朴素的、尊重自然的、更贴近宋画意境的美学传达方式,它与我内心深处的追求相契合。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终南山写生之五 130 x 34cm 纸本设色 2024

不过,对宋画的追求并不意味着陷入其图示的束缚之中,而是从宋画图式中获得一种构图与笔墨意境,更重要的是领悟和抓住其中的精神性,体验宋画中人与自然交流的状态,我认为这种状态恰恰是最重要的。而在创作时,画面的语言表达绝不能匍匐于古人设定的那个小小的范畴里,反而可以更自由一些。作为一个天生骨子里有着叛逆和探险意识的人,我力求将这种状态转化为自由而独特的艺术语言,避免简单模仿古人,作品中即使出现类似树石云水、雪景寒林等“拟宋画”元素,我也会以素描的方式重新诠释。在追求与宋画精神上的共鸣的同时,又有属于我个人的独特表达,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就有价值了。

采访者:从事水墨教学工作近30年,您对学院中的水墨画教学有何看法?请分享一下您的教学理念?

党震:越是学中国画的学生,越要多学中国画之外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学生应广泛涉猎中国画以外的知识,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在当前中国画学科的教学中,基础课程的设置不够全面,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课程的缺失,导致学生基础薄弱。我反对过度依赖临摹,鼓励学生接触西方艺术、现代艺术及中国传统文化,如油画、雕塑、摄影、秦汉雕塑、汉唐壁画等,以拓宽视野,打开思路。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注重因材施教,挖掘个性,确保教学既有普遍性也具针对性,当然,这对每位老师来说都是一项挑战。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终南山写生之六 65 x 34cm 纸本设色 2024

采访者:您的教学是否也与您自己的创作有关?您在教学时最注重的是什么?

党震:在教学中,我并不倾向于直接传授个人特别钟爱的表达方式,因为这会过度影响学生,使他们的表达变得像我而失去个人特色,这恰恰是我所反对的。我更注重的是教授普遍且宽泛的基础知识,如造型本体、黑白灰系统、点线面系统、色彩基础理论、构图经验,以及美术史的学习。

采访者:此次您在水墨工作坊中带来的课题是“水墨构成中的造型与明度关系”?为什么开设这个课题?

党震:开设这一课题主要是为了重新梳理并深入探讨水墨艺术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概念,我想让大家重新认识那些“有难度的基础”,理解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可能的造型元素。从最简单的正方形出发,探讨面积、色彩、材质等变化如何影响视觉感受。通过不同材质、尺寸的正方形实验,挑战传统水墨技法教学,激发大家对基础造型的新认识。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个课题,让学生们在实践中重新认识基础造型元素,挑战传统水墨技法的束缚,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为他们带来新的启发和灵感。

(请横向观看)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松声 33 x 128cm 纸本设色 2024

采访者:在这个课题中会涉及哪些训练和思考?您将如何引导工作坊成员进行课题的实践?

党震:在课题中我们会展开一系列具体的课题训练。例如,概括归纳训练,我们会提供自然风景、抓拍的人物形象或自然环境角落的图片,要求成员们通过观察,将这些复杂的图像归纳为最简约的几何形状。这个过程中,我们鼓励使用直线或曲线,并尽量精简形状,如能用正方形就不用梯形,能用四个边的梯形就不用五个边的多边形。

此外,我们还会关注面积的作用,通过改变纸张尺寸或要求成员们在不同尺寸的纸上进行创作,来启发他们思考面积在构图中的影响。比如,画苹果时,每个人画的苹果面积可能不同,我们会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纸张空间,或如何处理多个物体(如三个苹果)在一张纸上的构图。“水墨构成中的造型与明度关系”只是我们总课题的名称,在讲授过程中会引发很多子课题,并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写生创作中的党震

采访者:您对即将来到工作坊深造的成员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党震:我的建议是,请大家先临时放下对所谓笔墨水墨画的固有概念,耐心地回到课堂里来,面对新问题勇敢地和老师交流,共同度过一段短暂却充实的学习时光。也希望大家在这个工作坊的学习为他们将来的绘画创作带来更多的启发。

(来源:库艺术

艺术家简介

对话党震丨重识“有难度”的基础——避免“概念化”

党震,1973年生于山东济南,回族。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入山东艺术学院任教。同年,作品《坚实的依托》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书画大赛获银奖。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田黎明工作室攻读硕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兰州交大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2021年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平行的世界”党震水墨作品展。已出版画集《今日中国美术丛书·党震》《中国当代青年画家——党震》《党震作品集》《素描经典·党震作品集》。

[ 责任编辑:徐智勇 ]

相关阅读